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6年故宮開放面積將達76% 辦公場所均遷出紅墻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08: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被認為是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不久的單霽翔給自己出的一道難題。因為2002 年至今,雖然故宮開放面積從30% 提高到45%,但還有許多佔著古建築的辦公部門亟須遷移、還有幾個釘子戶亟須“請出”。

    1月正式到任,3月的兩會上,單霽翔就首次拋出了關於故宮的一系列新舉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莫過於故宮的“內部拆遷”——到2016 年,將所有辦公場所遷出故宮紅墻外,同時輔以古建築修繕、改造,屆時故宮開放面積可從目前的45% 達到76%。

    而這項舉措要啃的最硬的一塊骨頭,當數那些佔用故宮古建築多年的“其他單位”。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故宮的一些古建築和文化環境不斷被外單位佔用,最多時,在故宮辦公的外單位達到13 個,故宮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近十年來,通過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故宮自身的不懈努力,御史衙門、大高玄殿、端門等建築陸續收歸故宮管理,“收復”工作初見成效。

    眼下,收復被外單位佔用的建築——這項被視為“史無前例”的工作正在進一步推進。故宮何時復歸它本來的面貌,我們拭目以待。

    故宮擴容:76%從哪兒來?

    4月5日,清明節假期後的第一天,故宮裏的遊人三三兩兩。但對於故宮來説,一年一度的“兩針一峰”已近在眼前:“兩針”,是指“五一”和“十一”兩個假期;“一峰”指的是每年暑假的旅遊高峰。去年僅10月2日一天,故宮遊客便達14萬多人次,為歷史單日最高;而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故宮日接待遊客為10萬人次左右。

    “五一”開始的新變化

    對於遊客來説,最快在今年“五一”就能看到故宮的新變化:曾經擠滿了各種商店和展覽的端門廣場已經經過改造。此後,故宮的售票、檢票點將從午門前移至端門,端門50間西朝房全部改建為售票處、觀眾諮詢中心等服務設施。屆時,高峰期人們在午門售票處排長龍的景象或將得到大大改觀。

    過去作為文物庫房的午門兩側雁翅樓,所保管的39萬件文物已經移交國家博物館,修繕後將被建成一個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廳,與文華殿陶瓷館、武英殿書畫館一起,構成故宮博物院“金三角”展覽區。故宮文物的展覽功能被大大強化,彌補了過去人們遊故宮“只見古建築,不見藏品”的遺憾。

    今年“五一”前後,包括皇極殿在內的宮殿將再次對外開放。慈寧宮、慈寧花園和壽康宮等也列上對外開放的日程。而此前,這些地區或為辦公用房,或為地面文物庫房。

    近年來,參觀故宮的人數持續增長。1949年,故宮一年接待了100萬觀眾;而到了2002年,這個數字增加到700萬;2011年,這個數字更是突破了1400多萬。每年持續增長的遊客對於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博物館的管理都帶來了挑戰。對此,故宮曾經提出“限流”的辦法。但單霽翔認為,故宮參觀人數在絕對數字上的增長是長期的趨勢,是限制不住的,還是要通過錯峰參觀、擴大開放面積來解決。

    “根據《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故宮開放面積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積達到33公頃。經過不懈努力,全部規劃完成後,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的面積大約佔全部面積的76%。”單霽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把紅墻內的殿宇還給遊客”

    走在故宮裏能真切感受到,故宮有兩道墻:一道是外圍的灰色城墻,又稱“紫禁城城墻”。“灰墻”四四方方,四角有角樓,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西分別有東華門、西華門。

    灰墻內便是高約8米的故宮紅墻。紅墻並不像灰墻那樣直來直去,而是圍繞不同的建築群,形成“院落”和“衚同”。紅墻內的面積大約佔故宮整體面積的2/3。

    而在灰墻內、紅墻外的地帶,有不少是故宮裏的“城中村”。記者看到,不少院落挂著鎖,透過貼著封條的門縫,可以看到裏面的破落景象。始於2002年的故宮大修,首先把重心放在中軸線周邊的開放區域上,一些非開放區域則年久失修。

    單霽翔此番提出的“把開放面積提高到76%”,增加的這31%的面積,很多都來自紅墻外、灰墻內的一些非開放區域。

    單霽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擴大開放面積將從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通過修繕使更多的文物建築保持健康狀態,實現對公眾開放。

    然後通過調整展覽佈局,合理擴大開放空間。比如修繕後的慈寧宮、壽康宮都將設立與其風貌相符的展廳,與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廳共同組成西部開放區,吸引更多的觀眾從中軸線分流過來。

    同時,將收回故宮進行管理的文物建築,經過修繕後科學合理地利用,增大故宮開放空間。如被修繕成為大型展廳的午門雁翅樓,以及紫禁城北側的大高玄殿,經過科學規劃也會採取適當的方式對公眾開放。

    還有就是調整辦公科研用房,把紅墻內的殿宇還給遊客。到2016年,將紅墻以內目前存在的辦公設施、科研設施、服務設施等遷出,實現“紅墻內無辦公區”,把紅墻以內整體作為故宮博物院的陳列展覽、接待服務、觀眾參觀的空間。

    然而,自家的辦公場所好搬,有些佔著故宮古建築的外單位卻很難“送出門”。

    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故宮

    過去幾十年,故宮裏的古建築曾一度被外單位佔用。“長期以來,故宮被外單位不斷蠶食,今天這一組房子佔了,明天那一個單位進來了,幾十年就這麼過來,最多的時候,有13個比較大的單位在故宮辦公。現在,這些單位慢慢地都被請出去了,而且故宮開始收回院外一些屬於故宮産權的地方,比如御史衙門、大高玄殿、端門,使得發展空間大大拓展。”單霽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把外單位請出去

    收復歷史上被長期佔用的古建築群,被認為是近10年來故宮博物院所做的史無前例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端門地區之前所屬混亂,存在諸多胡亂收費、檔次不高的展覽與商戶,影響了故宮的形象。

    按照文化部確定的“端門在2011年‘五一’前劃轉給故宮博物院”的指示精神,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與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分別代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簽署了端門劃轉協議書。

    “我們十分珍惜此次端門地區的歸屬調整,端門地區的使用將堅持公益性,堅持為觀眾服務。”單霽翔表示,“對於故宮博物院來説,它的正門就此大大地往前推進,午門和端門之間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文化廣場,使得觀眾在進入到紫禁城之前能夠享受到很好的服務,比如改善購票環境,為觀眾提供飲水、諮詢、輪椅等公共服務,使參觀變成更為愉快的過程。”

    大高玄殿位於故宮紫禁城的城墻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區,也已劃歸故宮博物院進行管理,如今正在進行搶救性的修繕,經過科學規劃也會採取適當的方式對公眾開放。同時,在它附近的內務府御史衙門也同樣回到了故宮的管理範圍。

    單霽翔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無論是御史衙門、大高玄殿,還是端門、皇史宬(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於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在明清時期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和皇家宮殿建築群渾為一體,密不可分。幾任故宮院領導都恪盡職守,遵循故宮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力求還原紫禁城原貌,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從御史衙門,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門及兩側朝房,一座座文物建築得以回歸,紫禁城更加壯美。”

    拆不掉的“屏風樓”

    4月5日,記者經過兩道崗亭,來到位於故宮西南角的“非開放區”。從紫禁城城墻西南角樓向東、北兩個方向延伸,就是眼下故宮被外單位佔據最嚴重的地方。

    到了這裡,便出現與故宮景區內截然不同的景象。緊靠南城墻的一個偌大的院子裏,停滿了大客車。還有“訓練基地”、籃球場等健身場所。

    此外,西華門兩側,緊貼西城墻,有五棟高樓。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副會長晉宏逵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些樓俗稱“屏風樓”,建於1975年,高度超過16米。屏風樓建造時,拆除了西華門兩側城墻的馬道,對古建築造成了破壞。

    據説,當年建這些樓是為了擋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稱“屏風樓”。記者在屏風樓前看到,這些樓在西華門兩側延伸很長,但進深卻很小。“並不好使,就相當於個圍墻。”晉宏逵説。

    如今,西華門“屏風樓”最北側的3棟裏住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西華門兩側的2棟“屏風樓”及西南角則是某部隊駐軍。“西華門附近是被外單位佔用最嚴重的。現在故宮裏佔用的外單位,主要就是部隊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其他的基本都搬出去了。”晉宏逵説。

    他對《中國經濟週刊》回憶説:“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佔用,説來話長。故宮博物院初成立時有三個館:古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當時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識不是很濃,圖書館的大量宮廷藏書,都給了當時的北京圖書館(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後來,檔案館乾脆也不管了,給了國家檔案局,國家檔案局接了一段時間一看忒麻煩,又交回故宮,如此反復。”

    記者查閱故宮年鑒得知,1955年12月26日,故宮博物院院屬檔案館移交國家檔案局領導;1967年7月8日,明清檔案館從國家檔案局回歸故宮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宮博物院與國家檔案局簽訂協議,從當年4月1日起,明清檔案部劃歸國家檔案局。

    晉宏逵告訴記者,“這次移交把皇史宬也交由國家檔案部門管理。明清宮廷檔案,是屬於故宮文化遺産的一部分,當時把它交出去的決定,按現在完整保護文化遺産的認識來看是個錯誤。”

    晉宏逵説,早在2002年故宮大修啟動以後,國家已經批准第一歷史檔案館擇址新建。“2003年,國家發改委就批復了檔案館遷建工程立項,要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遷出後,舊館應拆除,儘快恢復明清故宮歷史原貌’。”晉宏逵認為,五棟“屏風樓”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故宮的形象和建築格局。但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尚未擇好新址。

    除了第一歷史檔案館,西華門附近還有某部隊的駐軍。“每天數十輛大車從西華門出入,對文物的影響太大了。”晉宏逵説。

    記者了解得知,目前西華門不對遊客開放,遊客不可以從此出入。

    晉宏逵指出,“我們2003年做的規劃中,將現在位於文淵閣附近的消防隊遷至西南角,這樣消防隊方便從西華門出入,也方便在故宮宮墻內交通。但這個方案是以部隊搬遷為前提的,這有待中央有關部門下決心。”

    “把故宮完整地傳承下去”

    去年12月,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鄭欣淼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曾表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故宮完整地傳承下去。解放後,一些原屬於故宮的單位被劃了出去,景山劃給北京市,太廟劃給北京市總工會更名勞動人民文化宮。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完整的故宮體系中的一員。

    晉宏逵也坦言,這麼多年,隨著時代的變化,劃出去的單位有的已經永遠不可能收回來,“不能向皇家的管理範圍去看齊。完整保護的概念,應該不是説是把地盤都收回來,而是應該將其視作一個文化整體,來加以保護的概念。景山、勞動人民文化宮的管理機構,也都是中國紫禁城學會的會員單位,我們也會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護。”

    記者了解到,目前,故宮博物院正在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制定《故宮保護總體規劃》,預計2014年完成。單霽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是在《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的基礎上編制的,將對故宮博物院大約106公頃範圍內的人、地、房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合理確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質、每一平方米建築的合理利用問題。

    同時,為了在《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有序開展各項保護工作,故宮周邊環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也將納入整體規劃來進行統一考慮。單霽翔認為,“故宮周圍的環境,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控制地帶,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緩衝區’也能夠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

    紅墻內外總動員

    相對於外單位,故宮自己的搬遷工作相對容易得多,其關鍵在於紅墻內外的整體協調、辦公區的設置和古今庫房的安置。

    辦公區遷到哪兒

    “現在紅墻以內的辦公區,佔地較大的是故宮的文保科技部以及實驗室等。文保科技部,原來叫修復廠,職能是修復故宮院藏文物。現在的工作地點主要在慈寧宮東側和大佛堂後面的幾座殿宇。還有在延禧宮裏進行一些文物的檢測。延禧宮是東六宮之一,道光年間失火。宣統時在院子裏建了鋼結構的靈沼軒,俗稱‘水晶宮’;民國時又添建了庫房。由於這裡的建築都是鋼,混凝土結構,所以在這裡設置了實驗室,按當時的條件,是比較適合的。”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副會長晉宏逵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現在要視情況將文保科技部擇新址遷出紅墻外。

    2002年,故宮啟動大修,晉宏逵是組織實施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擴大開放面積是故宮大修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初我們制訂《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時,以下兩條是作為規劃對策寫入大綱的:限定故宮保護管理機構規模,清理、騰遷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築,妥善安排騰遷部門。以拓展開放、促進保護的對策,擴大開放總體規模、實施分片輪展等方式,促進文物建築日常維護工作,有效改善文物建築的延續性。”

    談到將辦公場所遷出紅墻,晉宏逵認為,這個措施的著眼點,首先是為了更有效地保護這些古建築,同時也是更好地發揮博物院的功能。

    那麼,辦公區遷出紅墻後去哪安置?

    單霽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故宮調整辦公科研用房,是通過建設好西河沿文物科技保護用房和海淀區上莊綜合業務基地,將紅墻內的辦公科研場所全部遷出;將行政庫房、花房和院內所堆積的大量建築材料等遷出紫禁城,凈化故宮博物院內的環境和消除隱患。這樣做“一舉兩得”,不僅可以把紅墻內的殿宇還給觀眾,而且還可以將西河沿文物科技保護用房建設成為文物科技保護長廊,向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適當開放。

    西河沿文物科技保護用房位於故宮最西側,紅墻以外,灰墻以內,緊貼內金水河北段。4月5日,記者在其建設基地看到,空地上堆滿了各種建築材料,木材磚瓦標明了材質、用途,分別堆放。據悉,這項工程得到了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的批准,已經完成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準備實施。

    辦公科研用房的另一去處——位於海淀區上莊西玉河的故宮綜合業務基地,將建設現代化的庫房和5萬平方米的園林。單霽翔表示,希望故宮裏面現有的7棟花房和植物養殖空間,能夠轉移到更貼近自然的環境下養育。同時,目前故宮院內堆積的一些建築構件,比如大型的木材、磚瓦,能夠搬離故宮,使故宮環境更為整潔,同時有計劃地對傳統建築進行修復。

    紅墻外也會合理規整並開放

    作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的綜合性博物館,故宮紅墻內未開放的區域,大量是被用作庫房。

    “清代時,紫禁城的庫房就很多,皇室收上來的諸如皮毛、絲綢、茶葉、白銀等物資,每種都需要有庫房。這些庫房,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就已經整理了許多。現在隨著大修的開展,又有許多騰出來變成展覽空間了,比如體仁閣和弘義閣。但庫房是不可能完全騰出故宮的,這是故宮保護的需要。”晉宏逵説。

    將來,故宮的開放可能呈現多種開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積對公眾開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樣。還有一種,可能叫“標示性開放”。“比如,東六宮身後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時期就是庫房,如今仍舊延續其庫房功能。我們可能在門口立一個牌子,告訴觀眾這裡是幹什麼的,觀眾就不見得要進去了。”晉宏逵説。

    另一種開放方式,是“限制性開放”。比如養心殿的西暖閣“三希堂”,面積只有8平米,不能容納大量人群。雨花閣、倦勤齋等,也不可能大規模對外開放。將來,這些地方,可以通過數字手段遊覽。還有一些地點會限制開放時間、參觀對象、開放方式。

    “辦公場所全部遷出紅墻,合理調整佈局,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有些人想象所有管理機構全部搬出故宮了事,其實事情遠比這複雜。”晉宏逵説,“但另一方面,這個事情做好,也確實給故宮博物院增加了新的開放空間。比如,現在用作辦公場所的南三所,過去是皇子居住的地方,清代建的,裏面保留了地炕等設施。還有現在文保科技部使用的慈寧宮西宮殿、中宮殿、東宮殿、三所殿等,是前朝后妃們住的地方,本身有很淒涼的感覺,和別處金碧輝煌的宮殿不一樣,有特殊的風貌。這些地方如果能整理出來對外開放,大家對皇宮的理解也會更全面。”

    晉宏逵還提到,在規劃大綱中,右翼門外西側一塊空地,原是內務府,清朝滅亡以後房子陸陸續續都拆了,這塊地也是可以發揮作用的。“如果把建築面積和建築周圍的面積都包括在內,將來開放區域佔整個故宮的76%,是很有希望的。”

熱詞:

  • 東六宮
  • 故宮博物院
  • 1980年
  • 宮廷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