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媒體呼籲尊重勞動創造 匡正收入分配導向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1日 11: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彰顯勞動價值是公平正義第一要求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摘要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延伸落實到物質資料生産領域,就是要在勞動生産活動中,遵循能力法則,尊重勞動創造,正確處理好勞動與資本、勞動者與企業家的收益關係,以勞動和勞動者為本位,改革薪酬制度,完善分配政策,彰顯勞動價值,有序扭轉“弱勞動,強資本”的傾向,切實維護普通勞動者的勞動主體地位和權益。黨中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強調“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體現了彰顯勞動價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理念。

  注重初次分配,奠定公正基石

  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在認識和處理以合理的收入分配理順生産關係、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公平正義時,往往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對割裂。一般認為,初次分配主要依據效率原則,根據資金、技術、生産資料、勞動力、信息、管理等各生産要素在生産中帶來的總收益多少進行分配,強調高效率獲得高回報;再分配是政府在初次分配基礎上,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使各收入主體之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對各要素收入進行再調節的過程,強調相對公平。

  初次分配因為主要體現在企業這一微觀經濟層面,所以更多被當做純經濟手段,再分配因為主要是由政府在社會層面實施調整,所以更多地被作為政治手段。因此通常認為初次分配根據效率和貢獻,而再分配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這就有了改革開放初期強調的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來理解收入分配原則的情況。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我國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這被認為是科學區分了按效率分配與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領域,合理界定了企業與政府在分配中的不同職責。應當承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有利於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創造更多財富。而再分配注重公平,調節社會各部類及人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實現收入分配相對公平,有利於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然而,這一仍然將初次分配與再分配、效率與公平相割裂的分配原則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存在問題。

  從理論層面看,初次分配指國民總收入即國民生産總值直接與生産要素相聯絡的分配。任何生産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産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的報酬,這種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國民總收入即GDP的“勞動報酬+生産稅凈額+固定資産折舊+營業盈餘”構成中,勞動報酬反映勞動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即勞動力要素收益,生産稅凈額反映政府收入,固定資産折舊與營業盈餘之和反映資本收益。在這裡,“勞動”和“收益”與勞動者、企業、政府相互關聯,是以勞動創造使得資本增值能為各方帶來收益為前提的,而不是單以“勞動”、“資本”和“勞動者”、“出資人”的簡單對比來切割的。也就是説,政府既然沒有置身社會生産和經濟收益之外,就能夠也應該在初次分配中有所作為。

  再看效率與公平,它們是一對看似“對立”而實則統一的矛盾關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誰對社會貢獻越大收入就越高,這本身也體現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於廣泛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時公平也是一種效率。況且,收入結構的失衡會導致消費結構的失衡,最終影響經濟增長和結構平衡,反過來又影響企業的效率。

  從衡量要素看,一般説來,衡量一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標是分配率,即勞動報酬總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如果勞動報酬總額佔GDP的比重較高,則更能體現國民收入分配的公平。但目前我國的情況是,初次分配中資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勞動所得持續下降,職工工資總額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逐年下降。同時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持續擴大。這都説明,我國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中出現了明顯偏差。

  勞資關係是市場經濟中根本的社會關係,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個社會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礎,只有通過初次分配來平衡資本利益與勞動利益關係,才能從全局平衡社會總體利益格局,進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發展是第一要義理念,首先要尊重勞動創造,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為此,我們要深刻理解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重要意義,深刻理解其中體現的重視勞動價值、尊重勞動創造,在初次分配領域即著手維護勞動者權益的精神。

  尊重勞動創造,匡正分配導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收入總值和國家財政收入均提高百倍以上,但廣大居民的收入雖有明顯增長,同前兩者的增長倍數卻相差甚多。特別是工薪階層收入,在平均數的掩蓋下,增長更顯滯後。目前收入差距主要表現為職工、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差距,對此中央高度重視,強調“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核心是要扭轉生産領域勞動分配比重過低、資本分配比重過大的格局。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仍是我們觀察研究這一問題的根本依據。勞動是人的創造,即人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身活動來調整和控制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為人類的生活和需要服務。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樹立發展是第一要義的理念,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首先要尊重勞動創造。

  勞動要靠人民群眾來實現,勞動者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現代人力資本理論也認為,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一切資源中的首要資源,依靠人力資本的增進和技術的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要尊重勞動創造,核心是要體現在基本經濟制度上。在勞動生産和經濟活動中,要正確處理資本與勞動、企業家與勞動者的關係,要以勞動和勞動者為本位,而不能加劇向資本和資産者傾斜。

  隨著社會生産的發展、深化,技術、資金等要素越來越深地影響到生産和分配,但資本不能自動增值,技術也離不開員工操作,勞動生産者及其生産勞動還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價值增值從根本上説還是來自於生産者的勞動創造。因此,勞動者包括管理者的勞動所得首先應在工資薪酬中得以充分體現,勞動者作為第一要素其工資收入比例應高於其他要素收益。

  當前“勞動”與“資本”本位關係的扭曲,已嚴重影響到廣大相對弱勢群體的勞動生産熱情和積極性的發揮。必須通過政策的調整來彰顯勞動價值,深度開發勞動力資源,促進人力資本向人才資本轉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這些都要求我們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堅持“以勞(勞動、勞動者)為本”,彰顯勞動力要素獲取剩餘價值的分配權,突出勞動者工資收益。應制定相應政策和立法,並通過相關組織引導勞資雙方協商談判,使普通勞動者能參與紅利分配,真正體現普通勞動者的企業主人翁地位。

  理清前提法理,完善分配政策

  貫徹“以勞為本”價值取向,落實按勞分配原則,要遵循“能力法則”。我們強調“尊重勞動創造”,前提是承認勞動者個體的能力差別以及由不同勞動貢獻而形成的收入差別。強調“勞動”要素較之於“資本”要素的優先地位和價值貢獻的根本性,這與堅持能力法則不僅不矛盾,反而正是以“能力法則”為前提的。“能力本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平等競爭、等價交換,本質上就是能力競爭。在這個意義上,市場經濟也是能力經濟。

  為此,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勞為本,遏制資本本位的市場經濟制度趨向,完善勞動本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是區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其他市場經濟理念與模式的根本標誌。

  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就要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在當前特別要深化並統一對“價值創造”與“財富創造”這一既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的認識,從而深刻認識工資理論並改革工資制度。

  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必須完善分配政策,落實到初次分配領域,首先要改革工資制度。工資制度的根本問題是勞動質的量化,直觀表現為支付工資的標準等。具體而言,就是要提高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及城市工薪階層的勞動報酬及福利待遇並適當降低資本所有者的回報,讓勞動者所得在GDP中所佔比重達到50%以上,同時,徹底破除行業壟斷,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堅持在初次分配中貫徹按勞分配與按生産要素分配的原則。

  需要指出的是,在節制資本超值收益的同時,政府要引導企業等經濟組織的資本收益方式由單純依靠資金規模效益和投入産出收益,逐步向依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來擴大收益轉變。在此基礎上,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嚴控基本生活消費品物價,進一步調節和縮小收入差距。(光明日報 李銀安)

熱詞:

  • 媒體
  • 尊重
  • 勞動創造
  • 匡正
  • 收入分配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