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網絡版權遭遇保護困境 免費已成思維定式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5: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學,歌曲,影視……網民最經常享用的免費網上資源,常常拖著“侵犯版權”的尾巴,這似乎是中國版權保護困境的一個縮影。

  4月26日第12個世界知識産權日之際,互聯網領軍企業百度正式開放了首頁文字鏈,聯合國家版權局,共同宣傳網絡知識産權的保護工作。

  在互聯網盜版成為世界性難題的背景下,這被視作”中國式版權保護的新的嘗試”。

  北京大學法學院知識産權法教授曲三強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如何讓一部作品在“自由傳播”和“版權保護”之間保持平衡,“無論對政府、互聯網運營商還是版權人、普通公眾,都註定是一場艱難的突圍。”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版權保護表面是執行層面的問題,更深層則是社會觀念的問題。”曲三強説,“現代版權意識是‘付費使用而不是免費午餐’,但這個意識,在中國尚未建立。”

  盜版侵權,無“網”不有?

  谷歌圖書館被指侵權、BT中國等影音下載站被清理、22名作家集體訴訟蘋果應用商店……就像多位知識産權專家向中國青年報記者確認的那樣,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盜版侵權的“重災區”。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網絡傳播專家匡文波看來,情況幾乎到了絕大多數國內網站都“難以倖免”的程度。

  “在傳統知識産權保護的三大板塊——著作權、商標和專利領域中,涉訟案件的90%集中在版權領域,而互聯網平臺上的盜版侵權更是頻發。”曲三強表示。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則以對比的方式指出,隨著版權立法的完善和執法力度的加大,近年來,傳統文字出版領域的版權保護“有了很大好轉”,但互聯網環境下的文字、音像和圖書被侵權盜版,“情況依然嚴重”。據媒體報道,截至2011年6月,國家版權局在2010-2011年內共查處網絡侵權盜版案件1148起。

  “網絡盜版侵權的形式也在變化:一些資源分享平臺、電子商務網站和深度鏈結,都在以不同形式侵權。各個網站之間、網站與傳統媒體之間,轉載文章而不付費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大的數據庫、數據公司,還會把眾多版權人的作品放在網上銷售。”張洪波告訴記者。

  為何互聯網能有如此大的“魔力”?在張洪波看來,互聯網時代“拷貝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特點,首先讓傳統的版權保護“力不從心”。 

  “在互聯網還不普及的年代,作者賣的是對自己作品的拷貝權,無論出版商賣給消費者的是紙質書還是CD,其實都是在以賣介質的方式賣內容。”張洪波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但在數字時代,這個物理介質徹底消失了,內容僅僅以數字形式虛擬存在,拷貝變成了一種數據流動,數字內容無論被拷貝多少遍,它都在那裏,不增不減,成本趨近於零。” 

  曲三強表示,網絡空間的海量信息、多種傳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都為互聯網上的盜版侵權戴上“保護罩”。“由於網絡空間傳輸的開放性、快捷性和流動性,被侵權的作品往往在被發現之前,就被大量的網絡用戶下載、傳播,‘生米煮成熟飯’。這也使網上盜版氾濫,絕不是我國特有的現象,而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他告訴記者。

  “付費使用”的觀念尚未形成

  氾濫的網絡侵權下,版權人維權的阻力何在?

  在匡文波看來,阻力主要來自立法層面,比如沉重的“舉證成本”和並不高昂的賠償。“一旦發現自己的文章被非法轉載,作為個人,你的調查取證將非常困難,即使維權成功,賠償往往只按稿酬標準,維權付出與賠償不成正比。”

  但在曲三強等更多專家看來,立法並不落後,更多是執行層面的問題,“而更為深層的是對現代版權的觀念。”“目前,我國基本上已經建立起一套以《著作權法》為核心的、比較完整的版權保護體系,《刑法》、《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也都從不同角度,為著作權提供了保護。也就是説,現行法律規定基本上可以為著作權進行比較系統全面地保護了。”但當國際通行的規則被導入到國內時,必須要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沒有人心的響應,則“徒法不能自行”。  

  他告訴記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難找到“知識私有”和“版權獨佔”的概念,“我們有的是‘竊書不算偷’。在中國文化氛圍裏,找不到作為私權的版權觀念的依託。” 

  在曲三強看來,現代版權的觀念尚未形成,使得多數公眾習慣於在“免費午餐”的感召下,以人人上傳、人人下載的模式來“無償”分享他人作品,或是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的最大阻力之一。 

  中國青年報記者檢索發現,在微博、播吧等資源分享平臺上,隨處可見一批以經常性上傳他人作品為特點的“熱心用戶”,有的在半年時間裏,就上傳了幾千部影視劇。 

  “作為平臺分享網站,當你每天接到幾百萬個文檔的上傳時,無論從人力、物力還是技術上,都可能對侵權文檔‘防不勝防’。”在百度文庫工作了近兩年的工程師程濤(化名)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

  程濤告訴記者,百度已經在花大力氣對侵權作品“圍追堵截”,包括直接給全國近600個版權人“移除侵權內容”的快速通道。“此外,累計刪除了320多萬部沒有授權的上傳作品,還開發了‘文庫版權作品DNA比對識別技術’,在文庫裏建立一個正版數據庫,當有用戶上傳文檔的時候,就自動進行信息識別、比對,當達到一定的相似度時,上傳的作品就將被判定為盜版,禁止上傳。”他説。

  然而,程濤承認,這是一場“艱難”的戰役。無論技防還是人防,在互聯網環境下都免不了“挂一漏萬”。 

  “比如,一些作品經過修改、分解、重組後成了新的作品,很多完整的小説是由作者主動上傳的,在流行同名小説、同人小説的情況下,同一個名稱的文字作品可能由不同的作者寫成,這都讓認定侵權大大複雜化了。”他説,除了增加人手外,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借助舉報通道,承諾48小時內處理投訴。 

  “即使如此,我們每天接到的投訴平均只有幾十件,恐怕與每天的海量上傳是不成比例的。”他慨嘆。

  “填平信息鴻溝”與版權保護勢不兩立?

  在程濤看來,中國式版權保護的困境表面上是“免費午餐”與版權保護的拉鋸,往深裏挖,還是根植于社會發展階段的現實土壤。曲三強認為,版權制度是‘國際富人俱樂部’的一種‘遊戲規則’,我們仍屬‘貧民草根’。 

  “貧民草根”消費正版有自己的苦衷。 

  “為什麼那麼多人買盜版、下載盜版?一本沒多厚的小書三四十元、一盒磁帶五六十。中國窮人還是很多的,特別是那些學生們,因為沒錢就得不到知識。這樣越窮的人知識就越少,形成惡性循環。”網友“wangyuling0012”的質疑,或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擔憂——對信息和知識的不平等獲取,可能讓強者恒強、貧者恒貧。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金海軍也告訴記者,他其實很期待出現谷歌圖書館這樣一個給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帶來獲取知識的平臺。

  程濤也告訴記者,百度文庫最早就是在一批教師與偏遠地區的同行間分享教案中“試運行”起來的。“當時就是希望能有一個地方,給大家免費分享各種知識、教育類的文檔。後來發現,網友對小説的上傳和分享量也增長飛快,一年後,文學作品的數量已經佔到8%,流量佔到10%,版權問題也就無可回避了。”他説。 

  “填平信息鴻溝”與版權保護,是否一定勢不兩立?在曲三強看來未必。他告訴記者,在公平正義基礎上建立的合理版權制度,完全可以造就一種“雙贏”局面,關鍵是要解決“付費使用而不是免費午餐”的問題。其中,老百姓觀念的轉變是一項艱巨任務,此外,也必須有外部土壤。

  記者從北京市版權局獲悉,國內一些網站已經就此邁出了第一步。2011年初,已有七家視頻網站成立了“付費點播聯盟”,嘗試開展付費經營業務。一年來,聯盟逐步擴大為十家,“付費收看”時代有望提前到來。 

  程濤告訴記者,百度去年12月也推出了一個“文庫書店”,對版權方授權的正版作品用戶可以付費閱讀,收益與版權方分成。“但是,考慮到國內大部分用戶的消費習慣,目前我所知的大多數運營商,還是採取廣告分成模式,就是用戶仍然可以享受免費閱讀、聽音樂,同時,版權方可以通過廣告分成獲得應有的收益。”他坦承。

  據百度相關人士介紹,自2006年起,百度就開始與唱片公司合作,探索數字音樂雙贏模式,至今已與包括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記者注)和音著協在內的500多家音樂版權所屬機構合作。無論鏈結來自於哪個網站,只要産生了播放或下載行為,百度就會向唱片公司和詞曲權利人付費。近兩年就已經支付了數千萬元版費。 

  但張洪波提示,除了政府的監管和互聯網運營商的自律外,如果缺少公眾的參與,這場“版權保衛戰”將註定是一場“人少勢寡”的戰爭。因為“在這個時代裏,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版權人”。

  “比如我寫出一條微博,就有了著作權,別人未經授權,就不能用在書裏。”他表示,提高版權意識,其實是“關係每個人的事情”。

  有網友留言道:“每個人既想享受侵權的‘便利’,又希望自己的版權受到較好地保護,這是不現實的。改變這種思維定式,中國式版權保護才能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

  本報北京4月25日電

熱詞:

  • 網絡版權
  • 保護困境
  • 免費
  • 思維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