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科研老將的“人生三境”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0日 16: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防部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吳旭 李 強 周宏宰

  國防部網訊 題:一位科研老將的“人生三境”

  ——記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浩

  吳旭、李強、周宏宰

  【主人公小傳】戴浩,江蘇阜寧人,1945年出生,196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82年4月入伍。先後任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總工程師、研究員,長期從事指揮自動化總體研究和網絡工程建設,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軍優秀共産黨員、共和國“雙百人物”。

  人生如登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研究員戴浩院士的軍旅之路,正是在不斷地向上攀登中實現著自我超越。

  投身信息化,彈指30年。他用軟體數據吹響衝鋒號角,用銀線電波構築勝利傳奇,在充滿未知的漫漫征途上,演繹出當代軍事科研工作者高技術與高境界完美交融的人生交響!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27歲到37歲,是科學家最富創造力的年齡。在這個年齡階段,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橫空出世,愛迪生的電燈照亮了世界。但27歲到37歲的戴浩,卻經歷了一番動蕩而平淡的青春。

  1963年考入清華大學,期間遭遇文革10年,在一家電子工廠一幹11年。直到迎來“科學的春天”,他才如願以償地步入清華園,成為一名研究生。

  1982年,37歲的戴浩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畢業。這個時候,我國在信息技術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鴻溝被進一步拉大。大洋彼岸的IBM公司已經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而在北京的大街上,問起計算機,許多人還以為是算賬用的計算器。

  無論是出國留學還是留校任教,他都有很多理想選擇。但想到我國在信息技術上的差距,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在他的心中燃燒。懷揣一腔赤子之情,戴浩想到了參軍,當一名軍事科研工作者。“我知道部隊的研究所有著很大的科研平臺,在那裏更可體現人生的價值”,多年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戴浩説。

  初入軍營,戴浩就被委以重任,在一項指揮自動化系統課題研究中擔任副總設計師。這時候,沒有互聯網,書店裏有價值的專業書籍鳳毛麟角。但經歷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戴浩對於這來之不易的機遇非常珍惜:“文革十年,正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黃金十年’,我們錯過了。時間不等你,對手更不等你,落後就要被淘汰!”

  課題啟動後那段漫長而又緊張的日子,面對巨大的壓力和經費人才懸殊的極大反差,戴浩恨不得一天掰作兩天用,不斷彌補技術缺項,追趕工作進度,與“對手”比智慧、比速度、比意志,掃清著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那段時間,他帶領一群年輕人,幾乎把家按在了實驗室,晝夜連軸轉。儘管實驗和生活條件非常有限,但大家毫不在意,心裏頭裝的、腦子裏想的,都是加快建設中國自主的信息系統。

  歷經風險的跨越,更顯壯麗,艱辛打造的成功,倍加輝煌。3年後,他們成功地建成了我軍第一個聯通總部、大軍區、軍兵種和主要軍級單位的大型網絡系統。

  一次次的衝鋒,一次次的跨越,在他的領銜下,我軍第一個用於戰備值班的計算機網絡、第一個應急機動部隊自動化系統、第一份戰區指揮自動化系統立項論證報告……我軍通信和指揮自動化建設的一個個“首次”相繼誕生。戴浩為我軍信息化建設“搶”來了一次次寶貴的趕超機遇。

熱詞:

  • 戴浩
  • 科研人員
  • 科研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