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微捐14年 善款60萬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9日 18: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民政部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獎”獲得者夏志國、陳玉珍夫婦事跡 一分一厘地賺,一車一車地捐

  “5包小筆記本,5盒圓珠筆……這就給你裝好,你過來時直接就能拿走。”

  在吉林省長春市光複路批發市場太平街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僅有5平方米,在兩排堆滿紙、筆、本等文具的貨架中間,是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道。

  店主夏志國坐在門口,接著電話。要不是倚在凳子和墻壁中間,他旁邊那張滿是劃痕、褪了顏色的小木桌,恐怕早就散架了。夏志國推開桌上的塑料杯,在記事本上記下訂單。

  就是這家再平凡不過的5平方米小店,就是這對一分一厘賺錢、節儉度日的夫妻,14年間,走進30余所學校,為8000余名學生送去文體用品,捐獻物品金額近60萬元。

  一雙大眼睛感動夫妻倆

  1954年出生的夏志國不僅經歷過貧困的童年,還趕上過知青下鄉。夏志國説:“插隊時,老鄉們都對知青特別好,有好吃的緊著我們來,兩年後還把我推舉回城,做了一名人民教師。”

  後來,妻子陳玉珍下崗,推著小車在光複路上賣起文具。她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準備,晚上一直等到路上沒有行人了才收攤回家。“要是哪天掙得不多,我第二天就得更早出攤兒,更晚回家。”陳玉珍説:“那時候,利潤都是按厘算的,最低的只能賺到1厘錢。”經過幾年辛苦打拼和省吃儉用,陳玉珍終於有了自己的櫃臺,後來又租下了現在的門市。

  上世紀90年代,一張“大眼睛”的照片被新聞媒體播報,照片裏的主人公——安徽省大別山區一位農家女孩,成了農村千萬貧困失學兒童少年的縮影。夏志國和陳玉珍也在新聞報道中看到了這雙“大眼睛”。

  “我至今還記得,照片裏的那個女孩眼睛很大,短頭髮,右手握著筆,目光凝視著前方。”夏志國回憶説,“我們倆口子當時就被打動了。”夏志國看過過去孩子的苦,也知道現在孩子的甜,卻怎麼也想不到生活都變好了,農村還有那麼多苦孩子。

  “是黨的好政策讓咱富起來的,咱理應感謝黨,理應為那些念不起書的孩子做點什麼。”陳玉珍堅定地説,“咱有那麼多文具,你就捐吧。”陳玉珍的話説到了夏志國的心坎兒裏。

  捐出的文具能壓癟輪胎

  “具體我也記不清名字了,只記得是一家慈善機構。”在妻子的支持下,夏志國雙手各拎了一兜鉛筆、橡皮、尺子等文具樣品,找到了長春市一家慈善部門,表示自己想要捐贈。

  “那些農村孩子準沒見過你這些文具,我們太需要了,你有多少?”工作人員看到夏志國拿來的新式文具,高興極了。

  “我有一庫房,你們啥時候想要,都可以來找我。”留下了地址和電話,夏志國就離開了。

  夏志國回憶,大概過了兩三天時間,那名工作人員找上門來,問他東西還捐不捐了。“咋不捐?”夏志國沒有絲毫猶豫,找來幾名裝卸工,從庫房裏一箱箱地搬本子、鉛筆、鋼筆、橡皮……“好幾個人忙活了整半天,裝了整整三大車。”

  裝車時,陳玉珍總是親自跳上車,把一箱箱文具擺得整整齊齊,為的是節省空間,多給孩子們裝點東西。“我哪回從車上跳下來,都看見司機直咧嘴。為啥?因為輪胎都被壓癟了,他心疼車呀!”

  “親眼看過那些孩子,就停不下捐贈的腳步”

  時隔13年,夏志國夫妻依舊忘不了1999年的春天,那是他們第一次親手把文具送到一所貧困學校學生的手上。夏志國説:“那學校破得連圍墻都沒有,桌椅就沒有腿兒全的。孩子們看到新文具,笑得比過年都開心,拿到一根鉛筆都跟得了寶貝似的,跑到我們身邊一次又一次地説謝謝……”

  從那以後,夏志國夫妻平均每年都要找兩所農村學校捐贈文具,幾乎走遍了長春市所有的縣市區:九台市營城第二中學、九台市九郊鄉小河沿子村小學、德惠市五台鄉新勝小學、二道區四家鄉小學……

  夏志國夫妻説,時間過去太久了,有些去過的學校他們已經記不清校名了,有些學校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可他們永遠忘不掉孩子們期盼的眼神,永遠忘不掉孩子們開心的笑臉,也永遠不會停下捐贈的腳步。

  2008年,夏志國患上了股骨頭壞死,行動不便,只能靠雙拐走路。患病後,夏志國哪兒也不願意去,卻堅持給貧困孩子送文具。2010年9月,他和妻子一起,帶著整車文具,來到榆樹市土橋鎮的兩所學校。

  操場上,各式各樣的文具擺滿了十來張桌子,孩子們不停地跳起來鼓掌叫好。“我一隻手拄著拐,一隻手給孩子們分文具。他們拿好東西後,都會向我鞠躬,説謝謝。”夏志國説,孩子們始終覺得無法表達心中的謝意,最後還為他繫上一條紅領巾。

  其中一所受捐贈學校——榆樹市土橋鎮十四戶中心小學的校長趙福利説,“夏大哥帶來滿滿一貨車的東西,多得我們一個學校根本用不了,後來又送到鄉里其他小學,整個鄉900多個學生都受益。夏大哥走時還説,他還會再來……”

  “孩子們缺啥,老夏就給送啥”

  “我認識老夏一家有十來年了,老夏一家也幫助我們轄區的學生十多年了。”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副書記張玲説,十年裏,她沒看過老夏兩口子穿過一件名牌衣服,現在用的還是一部和座機綁定在一塊兒的小靈通。

  採訪中,記者多次踏進夏志國夫妻的小店,每次都是下午。因為上午顧客比較多,一來是怕耽誤夏志國的生意,二來這個5平方米的小店也實在站不下幾個人。

  小店門上的兩豎條兒玻璃是屋裏唯一能射進陽光的地方,夏志國就坐在門口。長春的3月,儘管陽光照進來,卻沒有一絲暖意。站在店裏十幾分鐘,記者就凍得手腳冰涼。按理説,夏志國患股骨頭壞死的腿是不能著涼的,可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他腿邊放著的電暖器卻始終沒有打開過。為了省電,夏志國一直用熱寶暖手暖腿。

  張玲説:“老夏兩口子對自己‘摳’,可從不對孩子們‘摳’。孩子缺啥,他們給送啥,那些捐贈的文具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老夏店裏經營的,像圖書、水彩、書包,都是他們掏錢去商場買回來的。”

  “我們學校地處偏遠,學生家裏也都不富裕,夏大哥兩口子帶來的那些文具,有好多孩子都沒見過。學校裏缺體育器材,他們就拿來足球、籃球、排球……後來我才知道這些並不是人家店裏經營的。”

  “從爺爺奶奶送我東西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我還剩下一多半沒用呢。估計到我小學畢業了,也用不完。”

  “文具盒、卷筆刀、練習本……那天我拿到的文具有十幾樣,光鉛筆就幾十根。我從小到大加一塊兒的文具,都沒有這一次得到的多!”

  “我一直喜歡踢足球,可家裏沒錢買,腳癢癢時,就只能踢踢水瓶子。夏爺爺送我足球那天,我就一直摟著它,樂得一宿都沒睡。”

  永不停止的愛心接力

  “我們啥也不圖,只要能給孩子們帶去點快樂和希望,也就滿足了。”夏志國夫妻説,這些年過去了,他們唯一的紀念就是一本紅色名冊。

  這本名冊記錄著2006年以後,夏志國夫妻倆的捐贈之路:同心小學、八道街小學、勸農中心校……5米長的名冊,正反兩面都快被寫滿了,裏面不僅有數千個受捐贈學生的名字,還有孩子們留給這對慈善夫妻的祝福。

  “不僅是真誠的祝福,孩子們的行動更打動我們。”陳玉珍説,有一年的3月,她和丈夫下鄉給孩子們送文具。那天天特別冷,因為裝車,他們比預計的時間晚到了一個小時,孩子們就站在校門口等了一個小時,臉凍得通紅。“我讓領完文具的孩子趕緊進屋暖和去,他們卻怎麼也不肯走,説一定要記清楚爺爺奶奶長什麼樣兒……”

  “為了孩子,只要我還能走路,再捐50次、100次都可以。等我走不動了,還有我兒子呢!”夏志國説。

  聽父親提到自己,一直不吭聲的夏亮更加靦腆。31歲的夏亮是夏志國的獨生子,也是小店裏唯一的搬運工。儘管跟著父母一分一厘地賺著辛苦錢,卻同樣毫不吝嗇對貧困孩子的捐贈。每次父母去捐贈時,他都主動幫著裝車,最怕的是送過去的文具不夠孩子們用,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看看哪兒有空,再塞點兒!”

  夏亮説:“放心吧,爸,等您走不動了,我背您去。要是等我也走不動,您那些孩子也長大了,他們也會做和您一樣的事。”

  在紅色名冊的第一頁,有這樣一行稚嫩的筆記:“夏爺爺,您對我們的幫助,我們將永遠銘刻在心,我們也會像您一樣把關心、幫助他人作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

熱詞:

  • 微捐
  • 第七屆中華慈善獎
  • 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