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中國好人】七旬老人張秉柱:10年鄉村愛心辦學路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02: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8a698004d9164d97ad1d2d87cf44269b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創辦了老年大學後,閒不住的張秉柱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眾多的留守兒童身上。從建立“留守兒童”名冊,建立“五老”與“留守兒童”聯絡制度,到將自家大廳辟為“留守兒童之家”。張秉柱十多年如一日堅持關愛下一代和“留守兒童”。十年來,張疃小學未發生一起學生溺水或交通事故。

  老吾老 一己之力辦學

  位於村中心池塘旁邊,有一排黃色墻體的瓦房,室內窗明几淨。每個星期三的上午,村裏都會有四五十名老人齊聚到這裡,聆聽他們喜愛的課程。從時事歷史、法律常識、農業科技到養生保健、書畫戲曲,這裡開設的課程可謂十分豐富。

  這是巢湖市黃麓鎮的第一所村級老年學校——張疃村老年學校,舉辦至今已經有整整9個年頭了。 “就算剩我一個人,也要把老年學校辦好!”學校的創辦人、校長,71歲的張秉柱老人介紹,由於條件缺乏,原來多名老師在學校創辦後或是離世、或是因病及家庭原因,都離開了這裡的講臺。不過,張秉柱卻一直堅持了下來。

  光拿退休金他覺得不踏實

  2002年10月,幹了半輩子中小學教師、校長的張秉柱在退休兩年後,再次站到了講臺上。不過,這一次,他面對的學生不再是孩子們,而是和他年紀相倣甚至更長的老人。

  張秉柱所在的黃麓鎮張疃村,坐落于巢湖北岸,一直以來,這裡都是全市少有的人口大村。與各地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一樣,目前,該村人口2000多人,老年人卻有近300人。

  2002年,黃麓鎮決定在興辦鎮級老年大學基礎上,試辦一所村級老年學校。村領導就此事找到了張秉柱,想聘請他擔任校長,參與老年學校的創辦並負責全面的工作。對於這個聘請,張秉柱沒有絲毫猶豫就欣然答應了。

  “如何讓農村的老人也能像城裏人那樣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呢?辦老年學校肯定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張秉柱説,“對於我個人來説,退休了,每個月都從國家領幾千元退休金,卻什麼事也不幹,心裏也覺得不踏實。”

  身為校長一度是光桿司令

  可是,對於一個農村來説,舉辦一所正規的老年學校談何容易。

  “開始,村裏能提供的就只有兩間破舊的房屋,作為教室,連桌椅板凳也不配套,前來聽課的老人也十分稀少,只有十幾個人。”張秉柱回憶道,“不過,硬體條件的欠缺還是其次,關鍵還是師資隊伍。”

  老年學校剛辦時,有包括他在內的4名教師。其他人都和張秉柱一樣,多是來自當地中小學的退休教師。不久,張秉柱的教師隊伍就遭遇了極為尷尬的局面,以至於,身為校長的他淪為一個僅有的老師,成為光桿司令。

  “不到兩年時間,先是一名80歲的老教師因病離開了學校,接著,又一名75歲老教師因病去世,不久後,最後一名教師因為孫子考上了市一中,他要去給孫子陪讀也離開了學校。”

  “就算剩我一個人,也要把老年學校辦好!”面對同伴的陸續離去,張秉柱一再堅定向大家表示。

  當時,張秉柱不僅是村老年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同時也是鎮老年大學的教師,此後的一年多時間,張秉柱不得不一人扛下學校既定的課時,還得在兩個學校間奔走。他原來主要講的時事和歷史,身為光桿司令的他為了讓老年學校的課程更加多樣化,只得臨時上陣,充電學習一些法律、養生保健知識,開設相關課程。

  學校的今天十分難得

  今天上午,記者走進這所農村老年學校時看到,與城市裏的各种老年學校相比,這裡的條件明顯簡陋很多,只有一個連體的教室,面積也不算大,其中的陳設也頗為簡單。但是,對於這所老年學校今天這樣的條件,張秉柱和眾多學校的老年學員卻都覺得,“已經十分難得了,畢竟,在農村這樣的學校還是不多的。”

  “原來的房子不僅老舊,每逢雨天,還漏雨,修了好幾次都是無濟於事。”張秉柱告訴記者,2009年底開始,村裏下決心投資了12萬多元,才將老年學校原先的老屋拆掉了重建。教室擴大為四間,裏外粉刷一新,配置了嶄新的課桌,足可同時可容納100多人上課。此外,教室裏還添置了電教設備,安裝了電扇,增加3000多冊圖書。“上課的時候,這裡是教室,平時,這裡還可以作為閱覽室和活動室。”

  尤其令大家驚喜的是,對於位於學校旁邊的那口本是充滿垃圾和淤泥的池塘,也隨即進行了清理整修,塘埂四週還砌上了白石欄杆,池塘中央則修建了一座涼亭。走出教室,面對的池塘,儼然已經是一個小公園。

  張秉柱介紹,學校目前有兩名專職教室和兩名外聘教師,每週三上一個上午的課。開設的課程包括法律常識、時事政治、歷史、衛生保健、科技知識、紅色記憶等十余種。

  “除了文化常識課程,還有書法、繪畫和戲曲等,來這裡的老年學員,幾乎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張秉柱不無自豪地介紹道,目前,學校的報名學員已經達到150多人,每週來學校上課和參加活動的學員穩定在百人左右。

  幼吾幼 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自家大廳成“留守兒童”樂園

  走進位於巢湖市黃麓鎮張疃村的張秉柱家,大廳裏撲面而來的是青春的身影,學生們在大廳裏或看電視、或看書、或看報紙、或做作業。

  你會詫異,這是課外活動室嗎?事實上,這是張秉柱家裏的大廳,是張疃村裏有名的“留守兒童之家”。大廳裏和大門上的“留守兒童之家”匾額格外顯眼。

  這是一間簡單到再也不能簡單的農屋。這間一層的農屋裏,唯一的房間是張秉柱和老伴方榮珍的臥室。大廳的右側角落裏擺放著灶臺、洗漱臺、櫥櫃,用布簾隔開。

  大廳的其他地方成了孩子們的地盤。祖傳的衣櫃擺放著各種圖書,旁邊的電視機可以播放《地道戰》、《地雷戰》等孩子們最喜歡的愛國電影。墻角挂著的《中國國防報 軍事特刊》以及《文摘週刊》,早已被翻得皺巴巴。

  為了方便孩子們鍛鍊身體,張秉柱還購買了羽毛球拍、跳繩等運動設備。甚至,他還拿出自己的手機,免費為“留守兒童”向遠方的父母撥打電話。

  雖然簡陋,但是這裡是孩子們的樂園。

  十年“留守兒童”無事故

  自從2000年張秉柱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後,他一直關注下一代工作。2003年,張老擔任了黃麓鎮教育系統關工委第一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此外他還擔任張疃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彼時,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引起了張秉柱的關注。“那時,我經常看到一些兒童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在水塘玩耍時溺死的報道。有的兒童在家裏看管,漸漸養成小偷小摸的惡習。我想我必須站出來,為這些留守兒童做些什麼,幫助他們。”

  2003年,張秉柱建立了村裏的“留守兒童”名冊,建立了“五老”與“留守兒童”聯絡制度,對“留守兒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安全教育。

  2006年,張疃村的49名“留守兒童”由10名退休幹部、教師承擔聯絡任務,包括張秉柱每人聯絡5名“留守兒童”。聯絡人每週至少上門一次,和“留守兒童”談心,了解他們學習生活情況。村裏對表現較差的“留守兒童”加強教育,幫助他們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2007年8月,張秉柱將家裏大廳建成了“留守兒童之家”。1940年出生的張秉柱,為了村裏的孩子操勞著。兩個兒子和老伴卻格外地理解。

  老伴方榮珍説:“家事懶,外事勤,公家事情不累人。” 張秉柱則笑答:“我有一個好老伴,家事不用我煩神。”

  執著的張秉柱憑著一股勁硬是將“留守兒童之家”堅持了下來。十年來,張疃小學未發生一起學生溺水或交通事故。

  給“留守兒童”家的感覺

  正在張疃村小學讀5年級的學生楊英傑是“留守兒童”其中之一,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一直跟隨年邁的奶奶生活。

  “以前,他有點小調皮。自從到留守兒童之家後,經過慢慢地熏陶,他現在變了個樣。上次考試,他得了全年級第二名,還被評上了三好學生。” 張秉柱驕傲地告訴記者。

  現在,張秉柱仍然聯絡5名“留守兒童”。在張秉柱大廳的墻上,這幾位兒童創作的兒歌展現了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

  “小弟弟,瞇瞇笑,天天愛把鏡子照……一代新人樹新風,文明古國換新顏”。五年級的楊英傑的這首“照鏡子”讓人眼前一亮。

  在大廳裏記者看到了“留守兒童”的暑假作息時間。起床、早餐、學習、午睡等時間經過了認真地分配。語數外幾門課程也有詳盡的安排。而非寒暑假時間,這個“留守兒童之家”的開放時間是週末和其他節假日。

  小學六年級的黃波告訴記者:“一到週末,學校放假時,我就來到張爺爺的家裏。這裡的氣氛非常好,我可以看報紙、看書,還可以和小夥伴們共同討論學習內容。”

  看到兒童們沉浸在快樂的時光裏,張秉柱不會覺得累,反而非常享受這樣的日子。開辦“留守兒童之家”,他不享受一分錢的政府補助,全部由自己負擔,他不圖名利,僅僅是為了照顧好這些孩子。

  曾經有“留守兒童”的家長帶著禮品上門感謝,但是被張秉柱一一拒絕。

  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

  張秉柱和村關工委成員還主動與貧困學生結對幫扶,積極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困難。

  “留守兒童”葉自立患先天性小兒麻痹症,經過校方和關工委的共同反映,上級安排其到巢湖市醫院免費做手術,家庭免交了一萬多元的手術費。

  16歲的葉季梅家庭貧困,張秉柱獲悉後,千方百計地向上反映,最終給她解決了2000元的救助金。

  村裏一名回族學生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學,但是這名學生的家境十分貧寒,張秉柱想盡辦法聯絡其他老人,為其解決了2000元的上學費。幫其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愛心的感召下,“留守兒童”也知道感恩社會。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張疃小學開學時,“留守兒童”張文浩&&向汶川大地震捐款。最終全校師生共捐款3200多元。

  在張秉柱的堅守下,2010年,張疃村關工委獲得安徽省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稱號。這是張疃村獲得的第一塊省級獎牌。

  張秉柱説他還會堅持下去,看著孩子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對話:為了孩子更加安全

  記者:辦了老年學校,就您本人老説,應該已經算是老有所為了,為何又主動把自己家建起了一個留守兒童之家呢?

  張秉柱:那幾年,我經常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各地都陸續發生一些留守兒童溺水或遭遇其他事故的新聞報道。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之後,我心裏都覺得不安,我當了一輩子老師,也是一名老黨員,對於確保孩子安全的問題,也應該儘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而孩子的安全問題,其實需要家人、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就我們農村來説,尤其是假期,留守兒童面臨著家庭和學校兩方的缺憾。而我正好從事村裏的老人工作,可以利用辦老年學校基礎,發動有條件的老人們加入進來。

  記者:這麼説,您創辦留守兒童之家初衷主要就是保障孩子的安全問題,那您是怎麼對孩子們進行安全教育的呢?

  張秉柱:我們這農村的一個特點就是,池塘特別多,最大的安全威脅就是孩子玩水。所以,我們就反復地向孩子們解釋,下水游泳會有什麼樣的危險,並且用新聞報道中的慘痛事例跟他們講,另一方面,就是為孩子們提供安全的娛樂方式,比如組織他們打羽毛球、下棋、看電影,那麼,就能降低他們面對險境的機會。

  記者:你覺得您的這些努力和留守兒童之家效果怎麼樣?

  張秉柱:十分令我們欣慰的是,近十年來,我們村還沒有發生一起兒童溺水身亡的悲劇。這當然不是哪一個方面努力的結果,但這也是我努力要做,更是大家都期望的事情。

  記者:很多人退休後,都是選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家裏,並安安靜靜地頤養天年,可您呢,先是辦老年學校,您這樣把精力都放在外邊,您的老伴和家裏人有沒有意見呢?

  張秉柱:意見當然也是有的,但對我做的事情,他們卻都是非常支持的。比如,老伴就常常這麼説我,“家事懶,外事勤,公家事情不累人!”我就這樣回答她,“我有一個好老伴,家事不用我煩神。”她一聽,也跟著我樂了。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中國文明網,時間為2011年10月13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張秉柱
  • 教師
  • 鄉村
  • 留守兒童
  • 老人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