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美國媒體報道中國“血汗工廠”極不負責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0日 05: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近日發表聲明説,該臺《美國生活》欄目今年1月通過採訪獨白演員麥克戴西的“親身經歷”,“揭露”裝配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中國深圳富士康公司“雇傭童工”,結果發現,主要內容根本不是事實,而是憑空杜撰出來的。

  捏造——

  所謂“見過乙烷中毒的員工”是編造出來的情節,一些工人的年齡也是“猜想出來的”

  今年1月6日播出的這期節目,大量引用了獨角戲演員戴西在獨白節目《史蒂夫喬布斯的苦痛與狂喜》中的表演。從2010年開始,這出長達兩個小時的獨角戲便在美國的劇院上演,共有5萬名觀眾觀看過,目前該獨角戲仍在紐約公共劇場演出。

  相較于獨角戲舞臺,公共廣播的節目顯然更具“傳播效果”。節目播出後,獲得了88.8萬次下載,成為《美國生活》節目中下載率最高的一期。

  戴西在節目中繪聲繪色地描述説,他在中國富士康工廠見到了一些“非常年輕的工人”,“他們工作時間超長,並且做著重復性的動作”,他還“親眼見到”了一些乙烷中毒的員工。然而,公共廣播《市場》節目負責報道中國新聞的記者施密茨聯絡並採訪了戴西在中國的翻譯,翻譯的陳述與戴西的説法出入較大。比如,戴西説他把一個iPad遞給一名左手受傷的工人,這名工人從來沒有見過iPad成品,當他看著iPad的屏幕亮了起來,一邊用手指在上面滑動,一邊通過翻譯説:“真是不可思議”。翻譯揭露説,這一幕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在日前播出的《市場》節目中,戴西承認,自己“見過乙烷中毒的員工”的情節,完全是編造出來的;他所提及的一些工人年齡,是自己“猜想出來的”。

  《美國生活》節目表示,該節目從戴西的表演中節選了部分內容,而戴西在節目播出前曾保證自己所説的都屬實。實際上,從戴西訪問過的中國工廠和交談過的工人數量,到所謂遇見過乙烷中毒員工這樣的重要情節都不屬實。戴西向他和節目製片人提供的翻譯名字是虛假的,並謊稱翻譯的手機號碼已不再使用,無法與之取得聯絡。

  誤判——

  這個涉及中國形象、謊言連篇的“劇場演出”,並不僅有一家美國媒體相信

  引人深思的是,面對這個涉及中國形象、謊言連篇的“劇場演出”,失去判斷能力的並不止國家公共廣播公司一家媒體。去年10月,喬布斯去世後,《紐約時報》曾刊登過戴西的一篇言論性文章。3月16日,《紐約時報》從網站上刪除了這篇文章中“令人懷疑的段落”。《紐約時報》發言人艾琳墨菲説,這篇言論未被刪除的部分是作者“作為一名錶演者和思考者的觀點”。她強調,這篇文章“不是新聞,而是作者的言論”。

  美聯社也承認,去年底曾就戴西的中國之行對他進行過採訪,當時戴西也“扭曲了事實”。不知是否為了給自己的判斷失誤開脫,美聯社強調,無論接受採訪,還是在舞臺上表演,戴西都宣稱自己“到中國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採訪了數百名工人”。仍在上演戴西節目的紐約公共劇院發表聲明説,演出將按計劃進行,但“我們希望戴西能更明確地告訴我們和觀眾,這個演出中哪些是、哪些不是他的親身經歷”。

  辯護——

  事件始作俑者稱,新聞和表演是分開的,錯誤在於表演在節目中成了新聞

  對於這一醜聞,戴西在博客中為自己辯護稱,“我確實為我的錯誤而感到遺憾,這些錯誤在於我的表演在節目中成了新聞,事實上那不是新聞,而是劇場演出。”

  戴西的百般抵賴,受到了美國輿論的廣泛質疑和批評。《紐約時報》18日發表評論説,聲稱自己不是記者的戴西,在節目中並沒有表明,自己所描述的“親眼所見的事情”其實是經過加工的。戴西以前給觀眾留下的印像是,他的節目都是親身見證過的事實。就像《史蒂夫喬布斯的苦痛與狂喜》一樣,這出節目的重要性、權威性和情感力量等,也都完全來源於“戴西正在陳述一件事實”這個假設之中。評論最後指出,戴西這次其實是為了表明中國工廠在侵犯人權,因此便顧不上事實了。

  加州女青年切爾西卡莫納在美國最有影響的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上發表博文説,她曾把《美國生活》的鏈結發給家人和朋友,如今她不僅感到自己受到了誤導,也為誤導了這些親朋而內疚。

  卡莫納指出,戴西的所謂道歉並不具有説服力。戴西固執地斷言新聞和表演應該是分開的,這也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些講故事的人,無論是否具有表演性質,應當對他們的聽眾承擔怎樣的責任?

  (本報洛杉磯3月18日電)

  點評

  劉昶(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院長):美國國家公共廣播《美國生活》欄目對富士康報道失實並非孤立事件,在當前大的媒介生態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這類涉及媒體道德、媒體倫理的報道失實事件越來越多。

  其原因首先在於,該廣播電臺與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外宣”媒體極為相像,國際新聞報道方針與政府的對外政策高度一致。西方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往往對壞消息,特別是與其政治形態不同國家的壞消息感興趣。美國媒體對華報道的失誤,並不完全是由於搶時效或者是“對中國不夠了解”等而造成的技術性失誤。冷戰思維中對不同意識形態的刻板印象,導致西方媒體基於政治上的考量,不甚在意國際新聞報道是否完全遵照客觀事實。西方媒體在對國內和國外的新聞報道上存在著雙重標準,所謂“一個媒體,兩個世界”,是美國新聞學者都承認的現實。

  其次,新興媒體崛起後,傳統媒體不得不在時效方面大大提速。對於記者來説,新聞報道自然是越快越好。不過對於編輯而言,新聞雖然是“易碎品,不能久等”,但“等一分鐘還是可以的”,這“一分鐘”就是為核實新聞真實性留出的時空。

  新聞倫理道德成為越來越熱的全球話題,新聞和學界都在反思。媒介生態環境變化越大,媒體越應該客觀謹慎地對待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公正等新聞報道的傳統價值,是所有媒體都應該堅守的原則。

熱詞:

  • 戴西
  • 血汗工廠
  • 中國傳媒
  • 新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