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美媒體群起抨擊蘋果 怨其流失大量國內就業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1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駐外記者 紀雙城 陶短房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徐盼 劉洋 ● 柳玉鵬

  “你願意抵制蘋果(公司)嗎?”千人搶購iPhone4S的瘋狂場面在中國出現兩周後,一些美國媒體卻鼓動美國消費者做出相反選擇。事件起因是《紐約時報》25日刊文揭露蘋果在華供貨商之一、富士康集團“壓榨工人”的諸多細節,指責蘋果公司對此置若罔聞。多家美國主流媒體隨後也對蘋果開炮,讓這家曾經貴為美國創新標桿的公司成了萬人捶的“破鼓”,頭上的光環也被“貪婪巨獸”的封號取代。蘋果CEO庫克上週末指責相關報道是“一派胡言”和“無禮冒犯”,但英國《衛報》29日説,他的申訴沒能讓蘋果從“抵制”這個令人生畏的詞彙漩渦中擺脫。一些細心的觀察家注意到,在抨擊蘋果縱容“血汗工廠”4天前,《紐約時報》剛刊文指責該公司將大部分就業機會挪到中國。有美國媒體分析稱,或許“謀殺美國就業”才是讓蘋果陷入麻煩的主要原因。英國學者尼薩羅斯29日對《環球時報》説,在這個沒什麼比“促就業”更重要的大選年,美國社會類似的情緒宣泄可能會越來越多。

  一場美國媒體與科技巨頭的論戰

  蘋果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在美國媒體口中,它是擁有萬千擁躉的美國最有價值公司,依靠銷售數以千萬計的iPhone和iPad,它成為迄今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消費電子公司,也是全世界唯一吸金能力可與石油巨頭一拼的電子設備製造商。蘋果公司24日公佈的報表顯示,僅在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這一財季,其凈利潤就高達130.6億美元。然而英國《衛報》説,喜訊公佈一天后,該公司就被《紐約時報》一篇頭版報道拖入一場公關災難,公眾形象大跳水,纏上蘋果的竟還有“抵制”這樣令人生畏的詞彙。

  在這篇題為“在中國,人力成本被加入iPad製造中”的長篇報道中,《紐約時報》記者查爾斯達希格與大衛巴博薩從去年5月富士康集團成都工廠爆炸事故寫起,講述在事故中遇難的22歲工人賴曉東(音譯)如何“在地球上最大、最快、最精密製造體系中成為數百萬人肉齒輪之一”。文章批評蘋果公司漠視其供應商讓工人們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下工作,甚至發生過137名因用有毒物質清洗iPhone屏幕使神經系統受損,4名工人在兩次iPad工廠爆炸中遇難等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文章稱多名匿名接受採訪的蘋果前行政人員承認,蘋果管理者確實希望改善工人工作環境,而一旦與核心供應商發生衝突,或者影響到新産品出廠的速度,管理層的決心就立刻動搖了。如進行實質性整改,必然影響産品創新速度,威脅蘋果的競爭優勢。

  “親愛的蘋果,請為改善中國工人的工作環境做點什麼”,美國CNET網站27日説,除了《紐約時報》“令人震驚的細節披露”,美國資深媒體人邁克戴西本月初也在其廣播節目中講述了他在深圳富士康工廠的採訪經歷,他在描述廠區內遍佈監控攝像頭的情景時説,“當我們想象一個規定被無視、企業淩駕於我們之上的未來世界,你根本不用去看《刀鋒戰士》那樣的科幻電影,明天去趟深圳就可以”。在《紐約時報》26日刊登的讀者來信中,蘋果公司被稱為一頭“貪婪冷酷的無情巨獸”,讀者西爾弗曼借用小説《1984》的情節嘲笑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稱蘋果公司1984年推出的“經典超級碗廣告”要重拍,大屏幕上“老大哥”的形象應該打上喬布斯自己的臉。

  “一派胡言”,路透社稱,蘋果CEO庫克上週末用這話表達了對《紐約時報》和其他美國媒體批評蘋果公司的不滿,但他沒有點媒體的名字,而是用給員工發解釋郵件的方式間接表態。庫克在郵件中説,蘋果公司關心全球供應鏈上的每一名工人,“任何指責我們漠不關心的説法都是一派胡言和對我們的冒犯”,“這些指控違背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並不是那樣的人”。

  “消費者應該抵制蘋果嗎?”英國《衛報》29日説,《洛杉磯時報》提出的這個問題讓庫克的申訴看起來並不奏效,反而多家媒體都在討論“抵制蘋果”。比如《野獸日報》譴責蘋果公司行徑“野蠻”,《福布斯》則質問美國讀者説,算上幾年前的富士康員工接連跳樓自殺事件,已有23名工人為製造你的iPhone或iPad喪命,273人受傷,“你願意抵制蘋果來阻止這一切嗎”。美國CNET網站説,在蘋果之前,公眾譴責的鼓聲曾逼有類似行為的耐克和GAP等美國企業做出改變,“所以,讓我們繼續敲鼓吧”。

  “輸出就業”是挨批主因?

  “蘋果中國供應商工廠裏工人境況不良,誰最應該受譴責?”美國MSNBC網站以此為題的投票顯示,1萬多名受訪者中,54%的人認為最該受譴責的是蘋果公司,27%的人認為應該譴責縱容違規現象出現的政府,8%的人認為該譴責蘋果的中國供應商,11%的人認為該譴責蘋果産品的消費者。

  日本電子商務雜誌《CNET JAPAN》説,給蘋果代工的富士康集團屬於台灣係企業,而台灣的企業文化中一直存在“過苛”的部分,對工人管束極為嚴格。日本電視臺則認為,富士康也有苦衷,因為蘋果對於其産品成本的控制是非常出名的,連一顆螺絲釘、一根電線的成本都不放鬆的蘋果公司被稱為“降低成本的天才”,這一點令微軟、惠普等企業自嘆不如。英國《每日電訊報》説,在中國只有包括富士康在內的3家公司能勝任蘋果大規模生産的要求,他們的利潤被蘋果削減得越來越薄,蘋果很難找到快捷方式解決中國供貨商工作條件問題。

  《環球時報》記者29日打電話到富士康位於深圳的工廠,對方以“30日才上班”為由未就美國媒體指責做出回應。法國《世界報》説,富士康的爭議已存在多年,蘋果對此心知肚明,看上去陽光時尚的蘋果實質上和其他同行沒有區別,都是不擇手段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偽君子。加拿大通訊社説,比起約束供貨商,蘋果更注重製造環節的最低成本、最高速度和靈活性,這是因為消費者更關心新款iPhone何時推出,售價幾何,而不是産品是由什麼人,在什麼環境下生産的。

  俄羅斯“新大陸”網站注意到,本月21日,《紐約時報》還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是如何失去圍繞iPhone的就業機會的”的文章,作者同樣包括查爾斯達希格。文章開篇提到這樣一個場景:去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矽谷設宴,款待眾多美國科技大佬,每名客人都需要準備一個問題,供奧巴馬解答,但輪到喬布斯發言時,奧巴馬打斷了他,並反問他,蘋果去年售出7000萬部iPhone、3000萬台iPad以及5900萬台其他産品,絕大部分都在海外生産,“為什麼這些工作不能回家來完成呢?”喬布斯回答得相當明確,他説,“這些工作機會是回不來的”。

  在文章中,《紐約時報》舉例解釋了喬布斯決心把工廠放到中國的原因,比如2007年iPhone上市前1個月,喬布斯在一次高管會議上因原型機的塑料屏幕會被輕易劃傷大發脾氣,會後,一名高管立即訂機票飛往深圳,因為要在短時間內得到一款完美産品,“除了中國,別無他處”。文章説,2004年作出大規模向海外轉移製造決定的正是現任CEO庫克。美國本土已沒有能滿足蘋果需求的足夠技工和工程師。蘋果的決定説明,“利潤和效率壓倒慷慨和慈善”。

  “蘋果的中國問題在於其在華工廠導致了死亡,一方面是中國工人的死亡,另一方面是就業機會在美國的死亡”。這段文字27日出現在美國CNET網站上。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29日對《環球時報》説,從美國媒體反應來看,《紐約時報》刊文批評蘋果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滿該公司將大量就業崗位輸出到中國。奧巴馬幾天前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提到,美國很多公司把就業崗位轉移到國外,這種情況需要改變,《紐約時報》的文章很像是對奧巴馬政策的配合。

  有媒體建議美國反思

  美國知名評論家克魯格曼27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則讓人懷疑此事背後還有美國黨派之爭的背景。在文章中,克魯格曼將矛頭對準現任印第安納州州長、共和黨人丹尼爾斯,後者曾稱讚喬布斯是“就業英雄”,“他創造的就業機會比總統所有經濟刺激計劃創造的都多”。克魯格曼嘲笑丹尼爾斯顯然在幽默事業上沒前途,因為事實證明蘋果雇的大多數人都不在美國。瑞士國家電視臺預測,此次“蘋果風波”會成為美國大選中的插曲。

  “到了吹響暫停哨的時候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用這句話呼籲美國媒體“停止對蘋果動粗”。文章説,蘋果不是唯一一家供應鏈上生産環境惡劣的電子産品公司。戴爾、惠普等公司都被發現其生産車間內的工作環境惡劣。但《紐約時報》對此只是一筆帶過,因此庫克有理由對媒體單獨批評蘋果感到不忿。事實上,蘋果與富士康的合作反映出的不僅是科技企業的問題,如果你用任何一家美國大公司的名字替換報道中的蘋果,會發現都很適合。美國該反思自己的問題,就拿美國政府來説,它印的美元比這個星球上任何偽鈔製造者印得都多,如果突然把所有製造業搬回美國,通脹率一定會把房頂衝破。

熱詞:

  • 紐約時報
  • 蘋果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