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世界週刊]特別報道2012轉型之年?(20120129)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23: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bd23b1f475d543da99c1a7a4dcf7dba4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康輝:中國春節,世界關注。

    過去一週,歡天喜地過大年的中國,也是國際媒體報道的熱點。

    比如在大年初一,英國《每日郵報》上就出現了“Peking Pound”“京鎊”一詞,説的正是春節期間前往英國血拼購物的中國遊客,帶來令商家期待的強勁消費。

    而在本週開幕的達沃斯經濟論壇,媒體也紛紛注意到,由於恰逢新春假期,出席論壇的中國重量級嘉賓人數不多,但圍繞中國的話題卻並不少。

    因為,談到全球經濟,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已經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對於2012年的全球經濟,達沃斯論壇給出的年度關鍵詞是“轉型”。

    2012年1月25號到29號,一年一度的達沃斯冬季年會照常舉行。

    儘管經濟依然不景氣,一位來自華爾街的高管頗為得意地對《華爾街日報》説:“達沃斯還是達沃斯”。

    來自100多個國家的2600余名政治家、商人、好萊塢明星聚集在這個被稱為“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瑞士小鎮內,優雅地談論著從文學藝術到拯救地球的各種話題。

    然而,今年的達沃斯也有不那麼“達沃斯”的地方。

    這裡遇到了66年來最大的降雪。

    各式各樣的帽子成為引領達沃斯時裝界最流行的時尚。

    更特別的是,今年的達沃斯,舉起了“資本主義改革和轉型”的手術刀。

    歐債危機,削弱了歐洲的實力與信心。

    而且,在一些經濟界人士看來,轉型已是刻不容緩。

    “如果西方世界不能在3到4年的時間走出債務危機,不能改進我們的經濟模式,我們的制度也會終結。”--凱雷投資集團聯合創始人 大衛魯賓斯坦

    康輝:本月10號,一本描述白宮內幕的新書《奧巴馬一家》在美國面世。

    書中提到,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一直把奧巴馬稱為“轉型總統”。

    意思是希望奧巴馬能真正推動美國的變革,哪怕下一任咱不當總統了。

    而本週,在奧巴馬發表的國情咨文裏,的確再次釋放出美國要“轉型”的信號。

    2012年,美國人熱議的轉型,又會轉向何方呢?

    本週四,1月26號,奧巴馬在科羅拉多州的巴克利空軍基地宣佈,國防部將購買相當一千兆瓦電力的可再生能源。

    翻開這本《美國的石油戰爭》一書,作者、前中情局特工佩爾蒂埃歷數從兩伊戰爭、伊拉克戰爭到絞死薩達姆,無不與石油有關。而眼下最為緊張的伊朗核危機,同樣和能源有關。

    能源之爭點燃的戰火也曾在歐洲肆虐。

    歷史上,為爭奪歐洲最大的煤礦和鐵礦所在地阿爾薩斯和洛林,德法兩國間曾爆發包括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內的多場戰爭。

    二戰後,兩國宣佈對兩地的煤鐵資源進行共管。“煤鋼共同體”也成為歐洲一體化的起源。

    “聯合生産意味著法德間發生戰爭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質上也不可能。”--歐盟之父 法國前外長舒曼Robert Schuman

    而如今,奧巴馬在大選年力推以發展新能源為標誌的産業轉型,立足點則在於提升就業。

    媒體注意到,已故蘋果公司總裁史蒂夫喬布斯的遺孀勞倫喬布斯當時也出現在會場上。

    就在兩天前,《紐約時報》披露,2011年2月,在矽谷的一次聚餐會上,奧巴馬曾打斷正在講話的喬布斯。

    奧巴馬:為什麼不能讓蘋果Iphone、IPad在美國製造?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工作機會帶回家?

    喬布斯:因為這些工作不會回來

    將生産線轉移到其他國家,這是蘋果堅持的做法,而原因絕不僅僅是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低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蘋果公司高管曾向《紐約時報》披露這樣的內幕:就在iPhone上市的前幾週,創新狂人喬布斯又臨時修改了設計方案。

    他把産品按期上市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一家中國工廠上。結果這家工廠在半夜叫醒了8000名工人,給每位工人發放一袋餅乾和一杯茶,所有人在半小時內到位,每班次工作12小時,在96個小時內,生産出超過40000部iPhone。

    “他們的速度和靈活性令人驚嘆,美國沒有任何一家工廠能夠與之媲美。”--蘋果公司前高管 ??

    而喬布斯本人的話更令人回味:我並不擔心美國的長期前景,這是一個相當偉大的國家。我擔心的是,我們沒有充分考慮解決方案。

    如今,奧巴馬似乎在聲稱,他找到了解決方案:振興美國製造業,推動經濟轉型。

    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最新研究結果預示,隨著“美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今後五年間,美國將新增200萬至300萬個工作崗位。

    而除了有工作,有創新之外,要想重振“美國製造”,同樣需要的還是“有幹勁”。

    這不由得使人想起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

    康輝:奧巴馬説美國要重新發展製造業,這是宏觀層面上的經濟轉型。

    而在微觀層面,對於眾多企業來説,“轉型”同樣是無法回避的挑戰。

    就在一週前,一位我們非常熟悉的企業巨人倒下了,也給2012年全球激烈競爭中的“轉型”增添了緊迫感。

    這張1946年獲得普利策獎的照片《星條旗插在硫磺島上》,一直被視為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浴血奮戰的代表性瞬間。

    當時,攝影師羅森塔爾使用的是柯達公司生産的(Speed Graphic)120新聞相機

    67年前,美國在二戰中戰勝了日本。但67年後,拍下這張照片的“黃色巨人”卻倒在與日本人的“數碼戰爭”中。

    2012年1月19號,一度曾經擁有世界膠卷市場2/3份額的伊士曼柯達公司宣佈,已向法院提交了破産保護申請。目前柯達資産總額為51億美元,債務為68億美元,已經資不抵債。

    再過一個月,2012年2月26號,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按照慣例在好萊塢的柯達劇院舉行。

    在奧斯卡的歷史上,有80部獲獎影片由柯達膠片拍攝。

    然而根據美國《銀幕文摘》雜誌的(IHS Screen Digest)最新報告顯示,到2014年年底,美國主流院線將停止放映膠片影片,銀幕上的美國夢將不再由柯達承載。

    1888年,膠卷髮明人美國人伊斯曼創立了後來的柯達公司,他把攝影從小部分人的特權轉變成每個人都能享受的“開心一刻”。

    1975年,柯達工程師塞尚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照相機”。

    由於傳統膠片利潤豐厚,柯達對於走向全面戰略轉型,進軍數碼領域,一直猶豫不決。

    然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進入21世紀,在專業攝影領域,柯達終於不敵佳能、尼康等數碼相機的衝擊,而在“傻瓜”攝影領域,柯達又敗給了手機攝像頭。

    2003年,柯達管理層曾打算削減72%的紅利,向新興數碼技術投資30億美元,但遭到股東強烈反對。

    在發展戰略上固執地留住“光”,而忽略了“數”,柯達最終使屬於自己的這一刻溜走了。

    “柯達善於發明,卻不善於將這些發明轉換成商業利潤” --《大西洋月刊》

    相比之下,另一家老牌企業的轉型則顯得及時而成功,IBM,個人電腦的發明者。2005年,IBM果斷地把自己的立業之本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轉型為服務型企業,使公司脫離了“日薄西山的低利潤業務”。

    2011年是 IBM 誕生一百週年,它的專利數連續18年蟬聯全球第一。

    而自稱從不染指科技股的巴菲特也在這一年斥資107億美元,買下IBM總股本的5.5%,成為IBM第一大股東,看重的正是它不斷創新和不斷變革的活力。

    康輝:“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周易》裏的話。

    無論是經濟模式的轉型、産業政策的轉型,以及企業發展戰略的轉型,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變”字。

    然而不考慮客觀情況、在經濟發展中盲目求變,往往欲速而不達,如何能使轉型之“變”恰到好處,這成為2012全球經濟轉型之年的又一懸念。

    2012年1月5號,一部描述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傳記片《鐵娘子》在全球公映

    著名演員梅麗爾斯特裏普的精湛演出為她贏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但英國首相卡梅倫卻認為,影片中出現了現年86歲、身患老年性癡呆症的撒切爾夫人形象,顯得“不合時宜”。

    英國《衛報》注意到,這部電影之所以在觀眾甚至電影圈內人中引起爭議,和歐洲正陷入的經濟危機有關。

    瑪格麗特撒切爾,席捲全球30年的私有化改革的倡導者。

    米爾頓弗裏德曼,永遠站在凱恩斯對立面的人,“新自由主義”芝加哥學派創始人,“華盛頓共識”的精神教父。

    1976年,他因成功推動智利經濟轉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在頒獎儀式上,因過於激進的“休克療法”飽受煎熬的智利抗議者又令他尷尬。

    作為弗裏德曼的信徒,撒切爾夫人在執政期間挫敗了工會長達一年的罷工,賣掉了國有鋼鐵、水電、煤氣、通訊、航空、石油等部門,一改經濟滯漲的頹勢,英國進入空前的繁榮期。

    在撒切爾夫人和時任美國總統裏根的推動下,拉美、東歐、前蘇聯相繼推行了被稱為“休克療法”的激進轉型。

    “人們不再擔心染上英國病,他們排隊來領取英國的藥方。”--撒切爾夫人

    然而,在美歐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新書《私有化:成功與失敗》中對撒切爾主義的後遺症提出了質疑。

    1986年,英國金融服務業完全放開限制,史稱英國的“金融大爆炸”(The big bang)。然而,過度激進的自由化過後,缺乏監管的資本市場成為金融危機的始發地。

    撒切爾時代的私有化熱情已經消失殆盡,人們更傾向於談論它的纍纍敗績。--加州大學教授 熱拉爾羅蘭

    與過去缺乏監管的自由化轉型相比,主張漸進“市場化轉型”的新興經濟體取得的成就引人注目。

    最新一期《經濟學家》雜誌注意到,在俄羅斯、巴西等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一種新的混合模式的企業正在崛起,他們依靠政府支持但卻像私有跨國企業一樣運作,被冠以“國家資本主義”的稱號,也成為本屆達沃斯論壇上熱議的話題。

    康輝:1998年,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過一本暢銷書書叫《誰動了我的奶酪》,描述了轉型期中人們焦慮的心態,也揭示了這樣的主旨:“變是唯一的不變”

    進入2012轉型之年,相信“轉型的困惑”會伴隨著很多人。

    而要成功應對轉型,最關鍵的不是護住自己的奶酪,而是另辟蹊徑,發現新的“奶酪”。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