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劉玉蓮:一位母親的選擇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8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劉玉蓮給老隊長看病

  劉玉蓮的維族情緣

  1960年,劉玉蓮的父親從甘肅定西的老家帶著一家人投靠在新疆鐵路局工作的舅舅。後來,在舅舅的幫助下,劉玉蓮一家人被安排到了哈密二堡鎮拱拜灣村。半個世紀前,這個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的村莊,仍水草豐美,劉家通過自己的勞動,不用再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劉玉蓮到新疆時,才11歲,父親為了供她上學,每天披星挂月的勞作。作為長女,劉玉蓮為了能給家庭減少負擔,怎麼也不肯去上學。
  1966年她被生産隊老隊長玉努斯鐵木兒選中,並敲鑼打鼓地歡送到縣裏參加“赤腳醫生”培訓。一年後,扎著大辮子、滿臉稚氣的劉玉蓮就成為村裏第一位“赤腳醫生”。
  “如果沒有那次的學習機會,我不可能成為醫生,也不可能使我有機會去鑽研新的知識。”劉玉蓮對人生中這次轉捩點經過多年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那時候,劉玉蓮白天肩背藥箱,走村串戶給村民看病;晚上,就著昏暗的煤油燈癡讀《赤腳醫生手冊》、《新針療法》等書本。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憑著驚人的毅力,讀遍了當時幾乎所有市面上能見的醫療書籍。
  為了找針感,劉玉蓮用銀針在自己的頭上、手上、腳上、腿上的穴位上反復地扎針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玉蓮的醫術得到長足的進步,附近村的村民都慕名而來……拱拜灣的村衛生所裏,從早到晚坐滿了病人。許多人的“頑疾”在劉玉蓮的精心治療痊癒,村民們對這個漢族姑娘多了份信賴。
  1968年經人介紹,劉玉蓮與同村甘肅籍青年吳正義結婚,婚禮由老隊長玉努斯鐵木兒和鄉親們用維吾爾族最隆重的儀式操辦。鄉親們敲著手鼓,唱著歡快的維吾爾歌曲,趕著用漂亮挂毯、花布裝飾的馬車,把劉玉蓮從娘家送到新房。劉玉蓮至今記得婚禮上的一幕,老隊長讓她和丈夫同吃一塊在鹽水裏蘸過的馕。鹽和馕是維吾爾族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兩樣東西,在婚禮上吃這些寓意為夫妻能夠“同甘共苦,永結良緣”。
  婚禮上,村民們有的送來精美的花布,有的送來烤肉、烤馕。晚上,老隊長又舉辦了全村人參加的“麥西來甫”,全村人一起慶賀“丫頭”的婚禮。“我們的婚禮是在維吾爾族鄉親的歌舞聲裏舉辦的,我這輩子都忘不掉。”
  劉玉蓮從此成為村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他們只相信劉玉蓮。
  “丫頭”這個名字,是村民們給她起的,在村裏不管老少只要用漢語發音叫出“丫頭”這兩個字時,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劉玉蓮。劉玉蓮也非常喜歡這個親切的稱謂,如果村民們不叫她“丫頭”她反而不習慣。
  村衛生室也陸陸續續來了五六個醫生,多數都是沒幹滿一年就走了。 “他們有的出去做生意了,有的自己去開診所,賺的比在這兒拿得多” 劉玉蓮説道。
  古絲路上的拱拜灣村,在過去雖為大商巨賈必經的熱鬧地方,但絲路上沒了那長長的駱駝商隊後,逐漸成為閉塞落後的村落。
  “那時候,村民們來看病,有的甚至連五分錢都拿不出來。後來我去賣雞蛋補上這個缺”劉玉蓮説。劉玉蓮的姊妹都勸她離開村子去鎮上或者縣裏開個診所賺錢,“每次一看到村民們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神,我就放棄了這個念頭。最艱難的時候,是這片土地和村民們收留了我,我只能是更好地為村民們看病報答他們的恩情。”
  現在的拱拜灣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國家統一興建的抗震房,村民們在沙地裏種上大棗、葡萄和棉花等作物。再也沒有人住在土壘房裏,“缺衣少吃”這個詞語僅是對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現在到劉玉蓮診所裏看病的村民們,都會拿著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卡來辦理手續,他們見了劉玉蓮都會客氣的寒暄一陣,63歲的劉玉蓮依舊是沒有假日、不分晝夜的守在診所,盡可能多的為村民們提供方便。寧靜的村子裏,劉玉蓮的診所成為許多村民每天都要來看一眼的好去處,他們可以在這裡和熟人説幾句話,也可以隨時來量量血壓、檢查身體。

熱詞:

  • 劉玉蓮
  • 母親
  • 選擇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