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見證履職]如何發展節水農業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1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a5624b2c71f240078cff7902c682b654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在今天的節目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雲南的天氣情況。從3月1號開始,雲南省很多地方都陸續出現了降水過程,據雲南省氣象局預測,這場降雨有望持續到3月5號。此次降水天氣過程中,雲南省實施飛機、地面立體人工增雨作業成效顯著。

    截止3月3日17點,昆明的降水量已突破23.1毫米,是入春以來最大的一次降水。這次降水影響的範圍比較大,對於降低森林火險等級以及緩和昆明、楚雄、大理、臨滄、保山、德宏的旱情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一些特旱區如麗江、楚雄北部等地區仍不會有明顯降水,旱情還將加劇。

     記者探訪:設施農業節約的不僅是水

    面對氣候變化和自然條件等不可控因素,發展設施農業是增強農業生産及抗災減災的一個不錯的選擇。記者在河南鄭州的一個花卉園區發現,如今,設施農業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節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鄭州西四環的這家只有20多個員工的花卉公司,年産鮮切花卻達到5000多萬枝,每年的銷售收入150多萬元。作為鄭州市農業綜合開發的試點,園內的70座大棚從修建之初就從節水、節能、增效等方面進行了考慮。公司負責人劉維營説,花卉用的肥料主要是水溶肥,運用滴灌技術也使得澆灌成本大大降低。

    因為採用了土壤檢測水分傳感器以及水溶肥和自動化的滴灌方式等設施,使得人工成本也節約了不少。

    劉維營的大棚使用了溫室數據傳感器,它會把溫室裏的溫度濕度等數據傳達到計算機裏,通過計算機測算決定是否要通風、開窗,給農作物生長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空間。

    以一座標準大棚為例:總造價12萬,政府補貼4萬,自己出資8萬,節水設施投資兩到三千元。一共是12.3萬元。種植最普通的花卉非洲菊,當年可以出花,一畝地約5000棵苗,一棵苗年均出花70枝,每枝平均0.2-0.4元,(70枝x0.3元=21元/年/每棵苗   21元x5000棵=10.5萬元/畝)。也就是説,不到一年半時間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一座大棚的一般使用壽命為15至20年,後面的十幾年就可以安心享受設施農業帶來的高效和便利了。

       抗旱有密詔 農民收入不降反漲

    持續三年的大旱,讓雲南省彌勒縣很多村莊2012年的小春作物顆粒無收。可在彌勒縣章保村的永紅村小組卻是豐收在望。

    肖劍是雲南某農産品公司的經理,這些天,他一直在和永紅村就農産品的收購價格討價還價,由於價格始終無法談攏,公司的老總劉艷武親自從昆明趕到了彌勒。

    47歲的楊文志是永紅村村小組組長,管著56戶村民。早些年他走南闖北、很有見識,是村裏公認的大能人。在持續乾旱的2010年,楊文志給大家找了個出路——聯合發展設施農業搞大棚種植。幾番商議後,56戶村民中,除了四戶長期不在家的,有37戶願意出資參與,15戶決定不參與,不參與的主要原因是大棚種植需要固定水源,只有打深井才能保證水源不斷,而打深井的12萬元費用需要村民們自己出,如果井不出水錢就白投了。

    楊組長和劉書記選定了村小組公房後面的一口老井旁作為打深井的地點,因為這口老井到目前還有一尺深的水。

    打這個深井,錢又少,要省一點錢,所以勘探就沒有做,就決定從這裡打下去。也是賭運氣。後來打到100米的時候,打井的機械跟我們的管子全部卡住了,沒法弄了。村民們都看到有問題了,説我們不幹了。

    為了穩定住“軍心”,楊組長和劉書記整天往村民家裏跑,讓大家放心,繼續籌集建大棚的資金。大部分的村民回心轉意了,少數幾戶實在説不通,村幹部就拿出了“撒手锏”。

    楊永志沒有説錯,深井打出了水,永紅村的農戶們利用節水設施在旱季也可以種植蔬菜,一畝地每年的純收入也從不足千元猛增到近萬元,此外縣政府還給每畝大棚補助了2500元的現金。2011年雖然全年大旱,可是永紅村小組裏有6戶家庭買了私家車。

    投了四萬多,兩個棚。大概去年賺回來了,這個番茄栽兩季就達到兩萬(每畝收入)了,除去人工工資,(每畝純收入)一萬四五,有了嘛。(記者:比原來不搞大棚呢?)哈哈,原來一千多塊錢嘛!

       再挖新井建大棚 問題重重

    村民李永清今年地裏的莊稼絕收了,看到村裏大棚蔬菜長勢這麼好,他恨不得一晚上就建好自家的大棚。

    相比李永清,村民袁樹芹的心裏更加不是滋味。2010年村小組建大棚,他家是參與的農戶之一,後來深井打通了,信用社貸款拿到了,可袁樹芹和家人害怕大棚種不好,最後還是把大棚轉讓給了同村人。這兩年大旱,袁樹芹家在田裏也幾乎沒有收入。

    15戶“掉隊”的村民急切地想建大棚,可是村裏的深井只夠現在的56畝大棚蔬菜用水,最遠端的大棚水壓還略有不足。如果再建大棚,這口深井的水量是遠遠不夠的。可是打第二口深井,最少又得投入十幾萬元的資金,還存在風險。

    農民建大棚的願望卡在了打井這個環節上,村民們都希望政府能免費給打上一口深井。組長楊文志和支部書記劉流決定去縣城爭取一下。

    王副科長説,勘探工作很重要,村裏打第二眼深井一定要小心,打不好很容易破壞到現在來之不易的水源。所以他可以幫助聯絡地質勘探隊幫助村小組,但打井費用仍需自行籌措。
 
    按照王副科長估算的價格,同樣再打一口164米的深井,費用需要16萬左右,比原來要高出四萬多元,畢竟再打井的費用需要還想參與建大棚的村民自己出資,所以這件事兩位村小組的幹部沒法做主,要回去和大家商量。
 
    晚上8點鐘,吃過飯的村民們陸續到達會場,楊組長特意安排家裏還沒有大棚的15戶村民坐在一起。

    會議上,村民們決定了自己掏錢打深井,建大棚,保生産。  
 編輯:林楠

熱詞:

  • 見證履職
  • 發展
  • 節水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