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澳門新馬路是騎樓保護區 歷史街區鮮見高樓(圖)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5日 15: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馬路的海魚圖案。
新馬路一座騎樓只剩外墻。
新建築使用騎樓形式。


  騎樓作為一種中西文化交融的産物,不僅在廣州廣泛分佈,在整個沿海地區,甚至中國澳門、新加坡等地至今也仍有不少。澳門儘管面積不大,騎樓文化卻得到了較好的傳承發揚。儘管澳門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費用只有5000萬澳門幣,但騎樓維護、更新的辦法卻有不少。

  澳門經驗

  維修重建 先保外墻

  景觀統一:老騎樓即使倒塌只剩外墻,都要用鋼架支撐住。

  澳門的騎樓街主要分佈在河邊新街和新馬路一帶。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無論是河邊新街,還是新馬路,都有一些老騎樓因年久失修已經倒塌,只剩下一堵外墻,但卻被用鋼架牢牢地支撐住。在新馬路的纜廠巷就有一棟綠色的騎樓,後面已經全部倒塌,但臨街的外墻仍然用鋼架牢牢撐住,而且時間已經不短。記者看到,在該棟建築的墻身上貼著一張已經褪色的廣告:貴重發展地皮 公開招標出售。時間是2005年。

  對此,張鵲橋解釋説:“在澳門,所有的物業都是私人的,如何對建築進行處理他們有自己的權利,但也要服從一定的規則。騎樓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年代久遠、風雨侵襲,加上有白蟻等,有些會倒掉,有些業主也可能會丟空。”但他同時表示,像新馬路這樣的騎樓街整條街都是保護區,“為了保證整條街區的完整性,即使要重建,也要保留騎樓的外立面,內部結構有些可以更改。而如果房子出現結構性問題,業主又沒有錢維修,政府一定會介入,首先也是先要保住外墻。”

  歷史街區 鮮見高樓

  限高18米:新馬路建築最多五六層左右,加建部分要向後縮。

  澳門的騎樓同樣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難題,張鵲橋表示:“像新馬路這樣的繁華騎樓街,很多業主都將商鋪出租給百貨公司、銀行等,為了使他們有維修房屋的動力,我們對新馬路限高18米,也就是五六層左右,所以可以在原先3層的基礎上再多蓋兩層。”但政府明確規定,加建部分要向後退縮一定距離,使街上走的人看不到加建的部分,不會感到壓抑。

  實際上,在澳門整個列入世界物質文化遺産的歷史城區內都鮮見高樓。張鵲橋表示:“歷史城區應該不是壓抑的,要以人為本。新建建築都要徵求文化局的意見,主要是高度、然後是外觀,例如材料上不能使用馬賽克,門窗要與周邊建築協調等。歷史城區的味道各地都是獨特的,所以才需要保留。”

  新建大樓 也像騎樓

  推陳出新:與老式騎樓略不同的是,新騎樓沒有完全連接起來。

  騎樓是一種非常適合嶺南多雨、炎熱氣候的建築形式,所以在澳門,不僅是老城區保留著騎樓,新城區一些新建築也用上了騎樓的形式。在新口岸一帶,就有很多高度相倣的方塊狀建築,每個建築一層都採用了騎樓形式,與老式騎樓略有不同的是,騎樓沒有完全連接起來。

  新口岸位於澳門半島東南端,區域的土地完全由填海而來,規劃中為了保留松山燈塔的原有景觀,區內的建築物都有高度限制。張鵲橋説:“嚴格來説,新口岸的建築是外廊式建築,但其柱廊、節奏等很有騎樓特色。”

  百年騎樓街 繁華不減色

  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的新馬路是澳門最著名的騎樓街。今天仍保留著很濃厚的商業氛圍,約10米寬的街道兩邊佈滿了商鋪,有海味鋪、金舖、澳門特産店等,生意很火爆。

  有意思的是,與內地的騎樓相比,澳門的騎樓都色彩鮮艷,墻身都漆成了綠色和黃色;腳下的石板路還有貝殼、海魚、海馬等圖案,與海味街的氛圍很契合。

  澳門文化局文化財産廳廳長張鵲橋告訴記者:“新馬路正式建成是在1925年,當時政府為了打通外港和內港,收購了很多房子,建成了騎樓形式的商業街。”但他也承認,從現在的角度看,筆直的新馬路的建成,破壞了當時歷史街區的風貌,“不過作為商業騎樓街,新馬路還是很成功的,過去香港人將之稱為澳門街,意思就是説,澳門就這麼一條街。”

  新馬路輻射出去的眾多居住型老街區也讓人印象深刻,最有特色的是紅色門窗的福隆新街。這裡全是兩三層的老房子,很多還有著西關大屋式的角門、趟櫳門等,現在已成了遊客必到的美食一條街。街口有一間賣粥的小舖子,粥店老闆告訴記者:“我們這家老鋪已經70多年了,自己就住在樓上。”

  政府墊資 更新騎樓

  成功經驗:政府出資將百年當鋪“德成按”改造成文化會館。

  在新馬路與議事亭前地交界處,是幾棟最輝煌的騎樓,遊人如織。但張鵲橋告訴記者:“此前這裡有一個騎樓商鋪,業主想對其進行維修,但卻因為租戶不配合而擱淺。”

  不過,在騎樓的保護和更新上,新馬路也有很成功的例子——“德成按”。“德成按”是民國六年(1917年)開設的一間當鋪,原是澳門富豪高可寧的物業。據悉,當鋪一直維持到1993年結業,此後一直空置。

  張鵲橋表示:“2000年左右,業主希望將這一建築改造成賺錢的商鋪,但文化局通過考察發現,其內部結構也具有保留價值。此後經過多輪溝通,最終政府出資140萬澳門幣,對德成按進行加固、維修,保留了當鋪原來的內部結構,並將之改造成文化會館,供公眾參觀。”

  如今走進“德成按”還可以看到高高的當鋪臺面,可以從窄窄的樓梯上到二樓、三樓,二樓是“藝品廣場”,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展賣品,有瓷器、挂鐘、明信片等,還包括一個金庸圖書館——收藏有金庸所有作品;三樓則是“水茶軒”,主要展示及銷售茶葉茶具,遊客也可以在這裡品茗休息。

  張鵲橋告訴記者:“政府拿出的這100多萬,實際上是作為文化會館5年的租金,當然是低於市價的。而整修後的德成按,只有1/6的面積做了展示館,業主還有很多面積可以出租,是一個雙贏的案例。”

  據悉,“德成按”之後,不少老建築業主也希望按照這一模式進行整修更新。但張鵲橋表示:“不是所有的老建築都適合這樣改造,我們一年文保資金有5000萬澳門幣左右,真正投入建築維修的只有3000萬左右。”

  ■記者手記

  歷史也是生産力

  澳門現存的大多數騎樓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對於這些歷史遺跡,澳門人視若珍寶。2005年,包括大三巴牌坊、鄭家大屋在內的20多處老城區歷史建築連成的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這些珍貴的建築大多免費對外開放,收門票也就5元澳門幣,澳門的歷史建築是親切而友好的。

  文化局大樓僅兩層高

  在澳門,主管歷史建築的是在文化局下屬的文化財産廳。而文化局大樓位於澳門最大的廣場——塔石廣場,用我們的眼光來看,文化局的大樓並不“大”,只是連成一排的幾棟2層外廊式建築,建於19世紀20年代。外面是深紅色的墻身,裏邊是木門、木窗和木樓梯,很有味道。除辦公機構外,這幾棟樓有的被改造成社區醫院,有的作為歷史檔案館,還有的是私人展覽館。

  文化産值比重上升

  實際上,歷史文化也可以轉變為生産力,澳門文化局文化財産廳廳長張鵲橋就告訴記者:“到內地一些地方,我看到很有歷史的港口被改造成了現代廣場,我覺得很可惜。其實,筆直的馬路哪都有,但每個歷史街區都是獨特的。”據悉,在申遺成功之前,澳門超過80%的産值主要依靠博彩業;而如今,依靠文化遺産帶來的旅遊、會展等,已經讓博彩業的産值比重下降到70%左右。文化的高調重建,改變了澳門的經濟結構。

熱詞:

  • 澳門
  • 新馬路
  • 騎樓
  • 保護區
  • 歷史
  • 街區
  • 鮮見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