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各地水源污染事件近年頻發 農村成為監管灰色地帶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08: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高明合水水廠水源受廢水污染無法正常供水,年初廣西龍江鎘污染、江蘇鎮江水源苯酚污染……在這些頻發的環境安全事故背後,水源受到無孔不入的污染侵襲,其抗風險的能力如同我們受到感冒病毒入侵一樣,往往防不勝防。  

    究竟有多少潛在的“殺手”會對飲用水水源的安全造成威脅?在防控監管層面上是否存在灰色地帶?從您家裏一個小小水龍頭流出來的一滴水究竟經過了多少道水質凈化和監控?昨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從原水(指由水源地取來的原料水)到飲用水層層“把關”的部門和企業,揭開水源“殺手”猙獰的面目。

    猶如流感

    水源污染事件近年頻發

    2008年以來,佛山各區間水源、水廠接連遭受污染威脅。而放眼國內,這種威脅同樣幾乎年年都有,猶如流感一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2008年2月16日,西江高明段油污帶污染事件造成20萬人堅忍水荒6小時,環保、海事部門通過大範圍排查才判斷出污染源來自西江高明段過往船隻,而不是西江沿線工業企業偷排;2009年2月23日,高明水廠下游800米處所出現的數百米油污“黑龍”又一次讓人們繃緊神經。難聞的油臭味不時向岸邊襲來,而江面的泥沙、礁石也都粘上了黑色油漬,綿延數百米。

    2010年3月24日7時30分許,禪城石灣水廠取水口附近,近1/3的東平河面被黑色污水籠罩,並隨著漲潮的河水不斷向上遊蔓延。此刻,使用常規的增加消毒劑、投放活性炭等手段已無法取得效果,該水廠第一、第二車間只好相繼停止抽水24小時。追溯污染源發現,黑色污水來自於海口水閘。當時,知情人士分析,污染問題歸因于污染企業與部分村委會的利益鏈條。

    實際上,這幾起事件只是國內水源污染狀況的“冰山一角”。就在今年1月15日,廣西龍江鎘污染威脅柳州市飲用水安全,接著是2月初江蘇鎮江水源苯酚污染。這兩起嚴重水體污染事件,如同2011年杭州新安江苯酚污染、雲南南盤江鉻渣污染等事件一樣,都引起了公眾對於飲用水安全的關注。頻發不斷的水源污染事件,讓我們茫然: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污染的觸角伸向了我們飲用的水源?是誰,動了我們的飲用水?

    佛山及各地接連發生飲用水水源安全事故 記者調查水源污染背後的隱患及灰色地帶

    事件解碼

    水源污染存在五大“殺手”

    流域性水源污染

    企業偷排

    內河涌排污

    過境船隻排廢

    水源地污染

    這些看似偶然、充滿不確定性的水體污染事件其實存在著必然的聯絡,它們都有共同的根源、由相似的導火線所引發。記者從供水企業了解到,目前,主要有五種類型的“殺手”在一點點啃噬著水源的環境和生態。

    首當其衝的是,跨省、市的流域性水源污染(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去年8月,雲南曲靖市的不法商人為了節省運輸費用,把承運的5222.38噸鉻渣非法傾倒在多處難以被發現的山丘上。周邊水庫受到嚴重污染,由於該地區靠近珠江源頭南盤江,網絡謠傳珠江源頭受污染,給生活于珠江下游的市民造成了恐慌。類似的企業偷排等非法行為所致的突發性污染不勝枚舉。

    其次,部分內河航運繁忙,過往船隻在水源保護區停靠進行油漆維護、生活污水排放及沖洗船隻廢水外排等,都會為污染埋下伏筆。

    再次,內河涌排污也會誘發取水口污染。

    供水企業還指出,如果水源保護區內灘塗地農田耕種施肥不慎,同樣也會影響水質的安全。

    記者在高明調查時還發現,由於區內一些河流沿線設有養殖場,其排放的污水也極易成為威脅水源的隱患。為此,高明區在2007年後開展了整治行動並取得成效,但不知為何,就在上週末,這種隱患再次“發威”,死灰復燃。

    最後,記者在走訪一些水源地時發現,水源周邊現狀同樣令人擔憂,很多污染源都是遺留問題或存在更複雜因素。記者在高明水廠的西江取水口注意到,上遊的富灣地區不僅有煤場,沿線往上還有一些存在已久的工廠企業。有專家曾指出,西江每月都有兩次天文大潮,污水與保護區取水口的水混融造成污染的可能不容小視。就在水源地附近存在的這些污染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水源保護區的“鄰居”,長期共存。成為水源污染最危險的“殺手”之一。

    防範:重重把關卻仍是被動防禦

    昨日,作為主管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政府部門,佛山市環保局告訴記者,為了把好第一道保護監控水源源頭的質量關卡,目前,全市已建成1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能實時對全市主要江河水源地和跨界斷面水質進行監控。從今年起,還將對飲用水源監測斷面進行優化調整,水源監測工作從中心城區擴大到全市,飲用水源監測斷面從14個增加到38個。

    除了保護區內的水源監控,供水企業對在市內各大江河設置的取水口也進行了多級水質監測。

    那麼,飲用水歷經重重檢驗,層層把關,能否截住受污染的水源?相關負責人分析,環保部門在流域的多重監測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污染源並進行預警,而供水企業若發現有“漏網”的污染水源,也會判斷是否停止抽水。不過,那些被列入“殺手名單”的污染源卻一直“潛伏”,它們一旦“出招”,脆弱的飲用水鏈條就極易摧毀。每次發現污染,水廠、市民只能以停水、斷水來應對,非常被動。污染源猶如“忍者”,入侵時連影都看不到。  

    業內探因

    農村成水源污染監管“灰色地帶”

    水質安全巡查畢竟是被動的,不能把影響降到最低,杜絕污染源頭才是關鍵。“我們飲用的水和吃的食物都來自農村,農村環保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談起本月18日高明養殖場污染影響1500人吃水問題,專門從事環保工作的市政協委員羅斌華感慨:現在環保監管的重點在工業園區,而農村地區環保意識淡薄,在環保管理和宣傳上還是空白地帶。

    他舉例説,佛山邊遠山地的農村就有把工業地區污泥用來施肥的做法,這些污泥中的重金屬將對食品安全直接構成威脅,隨著水源和作物進入並終身留在人體中。“只有農村具備了正確的環保意識導向,圍繞排污問題出現在農村的利益鏈才能斷裂並消除影響。”羅斌華分析説,珠三角地區農村靠近水源地,以往村建的水塘兼有防火、自凈化處理生活用水的功能,但隨著農村人口密度不斷增大,水塘自凈化能力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各種人畜污水將影響水源水質。

    羅斌華建議,現在建設生態示範村應該與環保結合起來,通過在重點水源地排查污染源來繪製出水源地污染企業地圖,將之公之於眾,讓全社會參與監管。

    部門行動

    建設第二水源 啟動聯網供水

    佛山位於珠三角腹地,西、北江貫穿其中,河流縱橫交錯,居民主要以江河地表水作為飲用水源,也就是俗稱的“過境水”。然而,由於歷史客觀原因,目前全市超過80%的取水水源都依賴於北江,倘若北江上遊發生重污染事件,後果不堪設想。

    “接下來將均衡兩江的取水資源,對水廠的佈局做合理的調整,讓西、北江雙水源供水、互為備用,發生突發事件可隨時應急調用。”市水務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西江第二水源的首期工程第一階段已經建成通水,日後可覆蓋三水、南海、禪城等區域。

    另外,各區的水廠正在做區內以及跨區管網的互通工程,以便有突發事件時啟動聯網供水,將居民用水的影響降到最低。“日前高明合水自來水廠水源受到污染,已經同時啟動了楊梅和高明水廠聯網供水,加大供水量和壓力。”相關負責人説。

    根據《佛山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相關部門將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進行關閉和整治,控制入河污染物總量;對流動源實施排污規範化整治。並加強環保、海事、水務監管力度,打擊非法排污行為。

    法眼觀察

    以治理費用為準向責任者索賠

    “目前針對環境損害事件,法律僅規定了相關的人身、財産損害,而直接針對環境損害的賠償尚缺少法律依據。”對於佛山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飲用水源受污染事件,研究環境法的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谷德近表示,在這類環境損害中受損害的是公眾和水廠,而在侵權責任法框架下,僅有水廠可以按照對污染責任者提起民事賠償訴訟。“即使是在現有侵權責任法框架內,法院積極支持該類民事賠償訴訟,對解決飲用水源污染問題也是有可為空間的。”但谷德近也表示,如果存在受害者種類和數量繁多的情況,依靠訴訟解決環境損害問題的效率會較低。

    “民訴法已在醞釀把NGO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谷德近建議,可以積極探索以專業的環境NGO、維權協會為主體提起的環境損害賠償,幫助較弱勢的受害者維權。“而參照國外立法經驗,也可以由政府向責任者索賠,然後由政府來向受害者分配賠償款。他以美國立法為例解釋説,國家可以通過徵收特種稅或財政資金成立專門的基金先向受害者賠償,然後由國家取得向責任者繼續追償的權利。  

    據了解,現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對環境侵權責任者的行政處罰有上限和比例的規定,責任者根據損害的嚴重程度,分別按照直接損失的20%或30%來賠償。對此,谷德近表示,但行政處罰遇到的問題是,賠償數額很可能遠遠低於責任企業的違法成本,造成“守法不如違法”的後果。他分析説,可以支持讓治理污染的單位來提起訴訟,以治理費用為測算標準,更有利於環境的長期恢復和治理,而不是一賠了事。

    小資料

    佛山水源保護區分佈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佛山約有15個水源保護區,涵蓋了市內所有大型水廠的取水口,大部分都分佈在北江流域,比如北江幹流、東平水道等。而在保護區範圍的邊緣,都會設立醒目的標誌牌,告知過往的船隻在該水域內的注意事項。

    在“十二五”期間,相關部門將加強保護區範圍內水務工程的管理。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興建與供水、水利物管無關的建設項目和進行開發活動;限期封閉位於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的企業排污口;禁止向飲用水源地排放受污染的河水或退水;限期取締在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水域內開設水上餐廳、海鮮舫等。

    佛山近年的水源保衛戰

    2007年9月公佈了《佛山市飲用水源保護規劃》,成功地整合了全市各供水企業吸水點和水源保護區,有效地降低了佛山市飲用水源保護成本。

    2005年年底廣東“北江原水鎘污染”事件發生後,為改變禪城、南海、三水三區單一依賴北江水源的現狀,搭建一市三區西北江雙水源供水、互為備用的安全保障體系,2009年年底建成了100萬噸/日的取水泵站、20萬噸/日的西江水廠和40萬噸/日的配套輸水管網,並實現了與三水區及丹灶片區、禪城區主幹管的接通。

    2009年以來,著手開展佛山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地理信息系統二期開發工作,為水源地保護提供輔助決策。

    文/記者李文慧、楊博

    通訊員潘雲飛、歐核、劉勇

熱詞:

  • 各地
  • 水源
  • 污染
  • 事件
  • 近年
  • 頻發
  • 農村
  • 成為
  • 監管
  • 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