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感動中國》是提前探路的“走轉改”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16: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楊禹 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

    編者按: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組織了一次書面形式的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活動十週年的討論,專家們從它的社會影響和意義、感動中國與感動世界的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看今年《感動中國》頒獎儀式時,我産生了一個小擔心:下屆評選,從眾多“感動”中遴選“最感動”的難度,一定會比前十年增大許多。

    原因很簡單:近一年來,新聞界廣泛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把太多普通的中國人——他們向上、向善、樸素而有力量,通過現代的大眾傳播手段,送到了公眾面前,讓小範圍內早已真實存在的感動,擴大為“共識”與“共鳴”下的“共振”。

    “共識”是什麼?

    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幾個月來,在參與解讀六中全會精神的一些活動裏,我常講,這個核心價值體系是什麼,有理論化的系統解讀,也可以用一句大白話説清楚:這些年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感動中國》,十年,一百多個人,他們每個人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加在一起,就是最形象、生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從他們身上,既能看到忠誠、善良、寬容、誠信、奉獻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有如很多年輕志願者那樣,展現出個人選擇與社會需要的新形態交集。這些常存在廣大中國人心中的價值觀交集,就是我們的共識。

    如何讓“共識”形成更強烈的“共鳴”?

    十年《感動中國》,讓這些深藏在國人心底、鑲嵌在國人行動中的共識,變得更加人物化、具體化、顯現化。正在進行並將常態化的“走轉改”,同樣是在以挖掘、傳遞、凝聚這些共識為根本目的之一。

    所以,我們既能在《感動中國》的頒獎臺上見到胡忠、謝曉君這對去甘孜州支教的夫婦,也能在《走基層皮裏村蹲點日記》裏認識默默在塔縣支教的王晰昧老師。我們向感動了中國的吳孟超大夫深情致敬,也為不久前剛剛從新聞報道中認識的索道醫生鄧前堆真誠鼓掌,為《走基層同仁醫院蹲點日記》裏那些我們記不住名字、卻同樣盡職盡責的醫生們鼓掌。

    《感動中國》從一家媒體的一檔電視節目開始,歷十年探索和積累,實質上已成為一種有著廣泛共鳴的精神推動力。今天的新聞工作者重拾老一代新聞人的好傳統,持之不懈地“走轉改”,其實就是在更廣的範圍內,尋找那些感動中國的普通中國人。從這個意義上説,《感動中國》既偶然、又必然地為“走轉改”提前探路,做了極具啟示意義的方向上、方法上的準備。

    有了充分的“共識”和“共鳴”,必然能形成更深層次的“共振”。

    感動中國的力量,正變成推動中國前進的力量。無論繼續前行著的《感動中國》,還是正走向常態化的“走轉改”,其核心目的,都不只是為了評獎,或在屏幕上、報紙上出現更多好人的名字。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把心靈的共震,變成大家一起來認識國情、推動中國進步的共同振作。

    “常態化”的,不僅是“走轉改”,也包括那些能被我們越來越多地認識的、能感動中國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説,《感動中國》的評選難度越來越大,將是一件我們共同“樂見其難”的好事。

熱詞:

  • 感動中國
  • 探路
  • 走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