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分析稱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社會心態漸趨開放多元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12: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多元

  與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中國社會的全面轉型相一致,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也在發生著傳統向現代的嬗變和躍升。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延續了30多年,進入21世紀後,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的嬗變又有哪些新的趨勢呢?

  第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理智而成熟,他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將進一步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是一個複雜的、多維度的社會心理結構系統,是因改革開放而生的一個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甚至這一概念本身就産生於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代。因為改革開放,因為經濟體制變革和社會轉型,導致了社會利益格局的重組和利益關係的變化,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的改變;也因為改革開放,新的社會或利益階層出現了,不同階層間的矛盾和衝突産生了;還因為改革開放,我們原有的社會體制、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弊端暴露出來,各種腐敗現象和犯罪行為也大為上升;這一切都使傳統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受到衝擊,導致了人們的精神震蕩和心理失衡,所以自1978-1989年間的改革初期人們的社會心理髮生了劇烈的動蕩。但是,自1992年後,儘管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前10年,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勞動人事制度、工資制度、住房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改革或變化,這些改革或變化在造福一大批人的同時也影響到一部分人的生活,但整個社會卻並未因此出現危機的徵兆。這説明人們對改革進程不再抱以盲目的樂觀態度,問題意識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素養,並且學會了參照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角度來全面地看待問題。儘管在目前的大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相對穩定與政府對各種現實社會問題的解決能力提高有關,也與中國人的人際關係網絡能夠提供一定限度的心理舒緩和社會支持有關,但中國人社會心理承受力的提高同樣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第二,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多元,他們對各種外來文化和其他亞文化的接受能力也不斷提高。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經歷了一個複雜的轉折過程。和1840年的被動開放不同,1978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十分高漲,但這種積極的接受態度在1999年美國攻擊中國使館以及日本首相三番五次參拜靖國神社後曾出現了短暫的變化,但最近幾年隨著“奧運會”的來臨和召開,中國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對外民族的文化接受形成了相映成輝的局面。

  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主動和積極,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中國在世界主流國家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他們對國家的未來也越來越充滿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一個擁有數億人口的龐大的中産階級正在形成和壯大。

  第四,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隨著中國一步步融入全球經濟和社會體制之中,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具有世界意識,他們精神生活的全球化特徵日漸明顯,風險意識、環保意識、誠信意識、平等意識、公共服務意識及對他文化的寬容意識逐漸養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將會更為普遍;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及因這種認同而生的民族文化的復興也會日益昌盛。可以相信,不但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求,而且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趨勢,都使得中國社會不可能重新走向閉關鎖國的回頭路。在未來中華民族實現自己渴望已久的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也一定會更為自信而成熟。(人民論壇 周曉紅 作者為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