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大教授稱我國無償獻血程序不透明等導致血荒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06: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一條求獻血的微博在網上流轉。那是河南人程雲濤發的。他三歲半的兒子保羅患了白血病,好不容易住進北京道培醫院,卻被告知不能手術——因為沒血可輸。“保羅的血象已經往下掉了,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程雲濤急得兩天三夜未合眼。  

    血確實缺。道培醫院裏上百人的治療都停了下來。醫生讓程雲濤自己想辦法。程雲濤無奈之下想起了網絡。他的求救得到了回應。有六個人志願為保羅獻血。這讓程雲濤大喜過望。可是,希望很快變成失望。  

    最先來的兩個志願者不符合獻血條件,或體重不夠或血小板不足。接著來的三個志願者等不及繁瑣的手續走掉了。只剩下一個志願者。萬幸的是,這個志願者有足夠的耐心,也符合條件。他的血救了保羅的命。  

    隨著日益嚴重的“血荒”,程雲濤式的遭遇正在變得越來越平常。人們不能不思考這場“荒”來自何處,如何消除。

    為什麼採血車上驗血只需三分鐘

    人民日報社會版與人民網2010年11月份《今天你獻血了嗎?》的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7814人中,因為害怕被傳染上病而沒有獻血的人佔13.2%,擔心獻血對身體有傷害的佔5%。

    北京大學教授孫東東認為,中國人獻血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觀念問題。中國人和西方人觀念不同,中國人覺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動一毫一發都不行,要保持完整性。這個觀念不僅成為了獻血的桎梏,也阻礙了器官捐獻的發展。然而,“在一些國家,人們通常認為獻血是光榮的事,很多公民主動去,中國人卻覺得能不獻血就儘量不獻。”

    許多人擔心獻血影響健康。網絡上關於獻血陰謀論和後遺症的文章非常多,也的確有不少人反映身體在獻血後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的不適。

    記者對採血車進行觀察和走訪之後,一個最大的疑問就是:為什麼去大醫院進行一次正常的血液化驗,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出結果,而在採血車上只需要三分鐘?

    武漢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姚立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血車上一般配備“一醫(生)一檢三護(士)”,獻血者上車之後,要經過諮詢、填表和初檢三個步驟。通過填表可以排除相關的疾病,比如肝病;而通過初檢,則可以確定獻血者是否適合獻血。然後還會有一個復檢,復檢包括用試劑對艾滋病和乙肝等傳染病進行檢查,且要做兩次。經過復檢,約有98%的血液可以使用。

    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的一名員工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3分鐘的快速檢驗肯定是科學的。與我們平常在醫院做血液化驗不同,獻血時,檢驗的東西比較少,主要排除相關的血液傳染病。

    而平常在醫院驗血多是為了輔助診斷或加強確診,所涉及的項目包括血常規、血生化以及血氣分析等很多種,因此頗費時間。

    這名工作人員説,如果獻全血的話,傳染病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針頭紮在靜脈裏頭,不會導致傳染病。有傳染病危險的是血漿單採,像以前河南上蔡等地的艾滋病村,就是由於血漿單採導致了肝炎和艾滋病的傳染,主要原因還是不按規則操作。如果按規則操作,是沒有問題的。

    軍事醫學科學院許金波教授告訴記者,血液是一個再生的組織,現在採血的量遠遠構不成對肌體的傷害,它很快會恢復過來。

    為什麼獻血無償,用血卻要花錢

    中國青年報一項網上調研顯示,83.8%的人表示人們不願意獻血是因為制度不透明,擔心獻血被牟利。普通人的一個疑問是,為什麼獻血無償,用血卻要花錢呢?醫療用血背後的成本成了一個大家很感興趣的問題。於是,就有了“無償獻血,有償用血,那買血的錢哪去了”的疑問,甚至坊間有了各種“黑幕”和“揭秘”。  

    孫東東説,有償用血,這個“償”不是針對血液來説的,而是針對血液的採集、儲運、保管以及臨床輸血、凈化分離而言。比如採集血液要有經費。並不是這邊獻血,醫院那邊直接就輸給患者。採完以後,血要處理,需要在血庫裏儲存,保持低溫;輸血時還要派人到血站去取,會産生交通費;取的過程中還有儲運,拿到醫院以後還要配血等等,這些都會産生費用。所以有償用血的錢並不是血液本身的費用。

    《獻血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血液的採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目前,全國統一價格是每200毫升220元。   

    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説,血液從採集到使用這個過程到底需要多少費用,是不會公開的,因為會涉及到各個單位的商業秘密。如果想知道一個參考的價格,“可以看北京市檢驗收費目錄,根據目錄去算,如果一項一項加起來,那每200毫升血220元是遠遠不夠的。”  

    甘肅省紅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材料稱,用血的成本包括兩個方面: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檢測試劑、血液包裝袋等醫用器材、消毒防護、細菌滅活等材料的成本費用。比如説,採血的時候,一般要給無償獻血者紀念品或者牛奶等食品,採血之前要進行一些簡單的化驗檢測,之後要經過一系列的針對乙肝、丙肝、艾滋、梅毒、轉氨酶、血型等的檢測,這些都會有相應的開銷。間接成本主要包括用於血液的冷藏保存相關的水電支出等,還有血站所用的各種檢測設備購置和維護。這些合計起來,平均一袋血的成本約為227元。而物價部門規定的200毫升每袋的全血(包括各種血液成分的血液)收費標準為220元,基本和血液採集、檢測、儲存等的成本相當。  

    武漢市血液中心主任陸華新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我國手術病人出院以後,出院的收費單裏輸入異體血液的費用是和檢查費、醫藥費、護理費、床位費一併羅列的,容易讓病人和家屬將異體血液和藥品等同起來,“這樣就會形成一種理解:我是在醫院接受了醫療護理,我使用了床位,我接受了檢查,我使用了藥品,我也輸血了,但我也付費了。病人家屬可能也會這樣理解。他們不一定想到廣大無償捐獻者的愛心是無價的”。

    事實上,在各個國家,因為採血、檢測、儲存等産生的費用一般都是算到需要用血的病人身上的。而且由於人力成本比較高,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醫療用血成本要比中國高得多。美國和加拿大都是實現了基本全部醫療用血來自無償獻血的國家。在美國,一個單位(200毫升)全血的價格平均約為300美元;加拿大一個單位為264.81美元。歐洲的希臘還沒有實現全部無償獻血,一個單位的價格在公立醫院一般為294到339歐元之間,而在私立的醫院裏可以達到400多歐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國家,獻血者並不像中國享有以後用血的優惠。

    《獻血法》亟待完善

    血荒引發了修改《獻血法》的討論。《獻血法》自1998年實施,距今已經14年了。這部不到3000字的法律對於中國血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隨著情況的變化,它的局限和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關於無償獻血的種種新問題也亟待法律來回答。  

    去年兩會期間,馬林鳳、汪春蘭等184名代表就提出了6件議案,建議完善《獻血法》。其中涉及到調整獻血人群年齡段和單次採血量及獻血間隔時間、取消無償獻血補貼、制定無償獻血者優先用血全國統一方案、增加稀有血型者應急救治及血源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在近日舉行的一場專題研討會上,《獻血法》修改再次成為焦點。上海市血液管理辦公室主任朱躍國在會上提出,血荒等新問題的出現説明,無償獻血模式急需改進。因為血液和治病救人聯絡在一起,有內在的剛性需求。血荒鬧到一定程度將引起社會的不安定。《獻血法》有必要考慮應急保障的制度設計,即一旦出現非常情況該如何應對。

    他還指出,經過十多年的實踐,《獻血法》中有的規定顯得不夠明確,在執行中也暴露出尷尬來。比如對無償獻血者的鼓勵政策就很模糊,各地的辦法也五花八門。深圳稱一次獻血終身免費用血;上海説獻200毫升,5年之內可免費用1000毫升;還有的城市表示獻血800-1000毫升以上終身免費用血。

    “免費用血政策不統一,會給流動人群獻血後兌現鼓勵政策帶來問題。在這個地方獻血和在那個地方獻血,完全享受不一樣的政策。如果在深圳獻血,可以終身免費用血,到上海獻血的話,五年之內只能獻一還五,五年以後是等量的。”朱躍國説。

    另外,《獻血法》第十五條規定,“保障公民用血的時候,是國家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這在現實中也出現了毛病,甚至滋生了新的“血霸”、“血頭”。為什麼?“親友”很難界定。在缺血的時候,一些“血頭”就鑽這個空子,醫院明知道雙方是買賣關係也毫無辦法。為此,武漢血液中心暫停了互助獻血,卻因此遭到了不少責難。

    孫東東指出,從“郭美美”事件可以看出,造成血荒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長期只注重技術標準,忽視了程序規範,程序不透明,老百姓不知道具體是怎麼做的,“行業規範和技術標準應先行,這是修改法律的基礎,這個都沒有的話,其他的就很難了。”

    他認為,《獻血法》修改的關鍵是建立幾個制度。這些制度包括安全前提下保質保量的採血制度;激勵制度;管理制度(政府管理、血液機構的管理、醫療機構的管理、保障機制);信息平臺制度;臨床用血制度等等。

    推廣自體輸血需激勵機制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您對自體輸血怎麼看?”人民網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2624名接受調查的網友中,近九成人不了解自體輸血,48.5%的網友則表示,第一次聽説自體輸血。

    自體輸血就是病人需要輸血時,輸入病人自己預先儲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與異體輸血相比,自體輸血可以節約用血,而且能避免輸血傳播疾病,減少患者醫療經費開支。

    一般來説,自體輸血分為三種,一种醫學上稱為“術中急性等溶血液稀釋”,是在麻醉後、手術開始前實行患者自體採血,只要沒有禁忌證,血液稀釋回輸對預計術中失血達1000~2000毫升的大多數手術都適用。

    第二種是術前自體儲血,擇期手術前2~3周對病人採取自體血,可反復採血貯存,然後在手術時或急需時輸還病人。採取的血液可預存于血庫內,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0日。很多患者可以採取這種方式,如心功能Ⅱ級以上、身體狀況好,準備擇期手術而預期術中出血多需要輸血者;孕婦和計劃懷孕者;有過嚴重輸血反應病史者;稀有血型或曾經配血發生困難者等。

    第三種自體輸血方式是血液回收式自體輸血,就是以機械吸引裝置將患者手術中流失的血液收集、過濾,分離清洗、凈化後再回輸給患者。適合腹腔或胸腔內出血患者,或是估計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術,如大血管手術、肝葉切除手術等。

    臨床實踐證明,自體輸血不需檢測血型和做交叉配合試驗,可減少輸血反應的發生,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經血液傳播疾病。于當前的意義也很明顯:採用自體輸血,至少可減少醫院1/3的異體血用量,有助於緩解用血緊張的狀況。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劉忠軍,以北醫三院為例,算了一筆節約用血的賬:2010年,北醫三院骨科全年的手術量大約是6000多例,其中,需要輸血的手術大約有4000例。如果採用常規的輸血方式,這4000例病人都需輸異體血。而事實上,有3000例手術選擇了自體血回輸,即用自己的血,無需消耗異體血。保守估計,每人平均輸400毫升血,那麼就節約了120萬毫升血。

    據了解,自體輸血在發達國家已佔輸血總量的20%—40%,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甚至更高。然而,自體輸血在中國卻並不受歡迎。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的醫保政策中還沒有把自體輸血納入報銷範疇,患者自然不樂意;異體輸血出了問題主要責任在血站,自體輸血出了問題醫院自己扛,醫院也沒了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醫院院長陳海嘯分析稱,從醫院的立場來説,雖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臨床使用自體輸血技術了,但那時候純粹是從追求技術創新的角度做的。現在顯然這項技術非常成熟了,即使要研究,也要從另一個角度研究,不可能還是像過去開展這項技術就可以獲獎、出論文。失去技術的新鮮感以後,醫生使用該技術的積極性也不高了。何況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由於國家對血液的管理非常嚴格,對血液的有償使用價格限制非常死。這可能導致醫院醫生做那麼多工作,並不能得到經濟利益,所以他們沒有積極性去做這個事情。當技術和經濟利益缺失的時候,要推廣自體輸血,並不容易。

    衛生部長&&獻血

    上海市衛生部門2011年8月下旬發佈的市民獻血現況調查報告顯示,上海街頭獻血人群,絕大多數為低學歷的來滬打工者,比例超過70%。白領和高學歷者獻血的僅佔極小比例。

    北京的情況也類似,獻血的主力人群是大學生和民工。一位知情者分析:“為什麼血荒出現在最冷和最熱的季節?因為這兩個季節他們都放假了。

    河北省血液中心公佈2011年度重點獻血人群分佈顯示,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是獻血隊伍的“主力軍”,緊隨其後的是農民、職員和工人。公務員、醫生、教師等人群獻血比例則較低,均未超過獻血人數的3%。

    中國醫師協會輸血醫師分會會長劉景漢認為,完全靠現在這些獻血者滿足不了血液需求,國家必須出臺政策。這個政策可以考慮讓公務員&&獻血,這很可能是一個有力措施。

    劉景漢説:“在國外總統都獻血,我們國家公務人員為什麼獻血率這麼低?”

    據悉,近兩年來,衛生部部長陳竺已經三次來到北京市血液中心參加無償獻血活動,倡導全社會樹立“獻血獻漿同樣光榮”的觀念。  

    本報北京2月19日電

熱詞:

  • 北大教授
  • 無償獻血
  • 程序
  • 不透明
  • 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