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製造業的發展和進步 承載了人類歷史的薪火相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世界仍處在大動蕩、大調整時期,國際持久和平的環境也未到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對外友好合作與經貿往來,都要依賴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提供安全手段和實力保障。當今世界,實力仍是基本手段,這是現實政治博弈決定了的,是任何空話都取代不了的戰略選擇。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社會物質生産的基本力量。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的文明進步,每一步都依仗了製造業提供的燃料、材料、機器、工具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勞動、生活場所。製造業的發展和進步,承載了人類歷史的薪火相傳。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産,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非常遺憾的是,人們總是忘記了這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忘記“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這個“簡單事實”,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作出錯誤選擇,屢屢誤入歧途,付出了巨大代價。

    當代世界製造業的三類趨勢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全球,最終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各國人民,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蒙受嚴重損害。這場危機告訴人們,新自由主義的放任自私,設計併發展以追求杠桿效益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倡行“後工業化”的理念和政策,都嚴重傷害了實體經濟,世界貿易大幅度下降,社會政治動蕩,號稱代表“99%人口”的各色“佔領運動”在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興起,表達了公眾對這場危機的強烈不滿。危機促使人們反思,教育人們重新認識發展的理念、模式和政策,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怎樣看待製造業?各國的認識和選擇,可以分為三類情況。

    第一類情況是發達經濟體。從上個世紀的70年代起,在美國、英國領導人的倡行下,以資本市場為主體的虛擬經濟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實體經濟在美國、英國等發達經濟體不斷萎縮,直至重要製造業日趨“空心化”,失業率上升,社會危機相繼爆發。在尋求解救危機方案中,美國、歐洲的政府和有識之士紛紛提出重振製造業。2011年6月,美國正式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劃”,旨在加快搶佔21世紀先進製造業制高點。同年12月12日,白宮宣佈成立製造業政策辦公室,由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吉恩斯珀林和商務部長約翰布賴森共同擔任主任,旨在協調各政府部門之間的製造業産業政策制定和執行,並推動美國製造業復蘇和出口。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説,當前對美國中産階級和美國經濟而言,是一個不進則退的時刻,美國需要強大的製造業,需要生産更多印著“美國製造”的商品,拉動出口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在2012年《國情咨文》中,奧巴馬進一步認定,美國經濟發展,就業增長的關鍵是製造業。德國在歐債危機持續蔓延的情況下,能夠“一枝獨秀”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始終重視實體經濟,不斷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能力,加上施羅德執政時推行的勞動社會制度改革,使得德國能經受住外部危機的衝擊,成為歐洲經濟的中流砥柱。英國首相卡梅倫承諾要終結倫敦金融城的“無節制狀況”,他的內閣大臣更是提出要實現“金融業向製造業的重新平衡”。

    發達經濟體的趨向表明,他們已經反思金融危機的教訓,加快調整經濟結構,重振製造業,並已初見成效。2012年2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30個國家採購經理人指數已達到51.2,“全球一些製造業大國都已開始走向復蘇。”發達經濟體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優勢,有強大的研究開發能力,有良好的市場機制。一旦轉變,肯定會在製造業的眾多領域重新佔據優勢。我們對此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積極的應對舉措。

    第二類是新興經濟體。以中國為代表,在製造業的中低端領域,擁有後發優勢。據經濟研究和諮詢公司報告,2010年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值中的比例為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已有煤炭、鋼鐵、水泥、汽車、紡織服裝等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這些産品都是就數量而言的。當今的世界市場,既是數量的、價格的競爭,更是質量、品種、檔次的競爭,真正的優勢是技術含量和銷售服務。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12年1月發表的名為《為什麼説現在是輪到中國擔心製造業了?》專文,提出未來20年美國將在製造業“打敗中國”。這不是虛張聲勢,是中國製造業必須認真對待的挑戰。

    中國製造業在世界市場的地位和作用,是發達經濟體選擇挑戰的主要對象,他們不僅在高端領域搶佔優勢地位,還要在中端領域奪回被新興經濟體佔據的市場份額。這是一種世界大趨勢。新興經濟體必須認清形勢,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研究開發,迎接挑戰,在競爭中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第三類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他們的發展趨勢,就是充分利用前兩類國家調整産業分工的機遇,發揮本國的低成本優勢,改造和提升傳統製造業的落後生産技術,在中低檔産品市場承接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産品轉移,並在眾多的低檔消費品市場加大競爭。這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趨勢。

    以上三類趨勢的共同點,就是糾正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教訓,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強和提升製造業,加快採納最新科技成果,更好地適應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這樣的趨勢及其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將持續推動製造業創新發展,極大地改變全球製造業的面貌,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製造業也必將在競爭中創造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製造業的艱難創業和光榮承傳

    在十五世紀以前,中國的製造業一直執世界牛耳,引領世界風騷上千年,特別是絲綢和陶瓷,“中國製造”的品牌享譽全球,推進了東西方貿易往來和文明交融,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大宗商品。歷時千年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見證了中國製造業的崛起、繁榮和衰落,見證了中國絲綢和中國陶瓷走向世界的道路是和平的、開放的。中國絲綢與中國陶瓷是中國製造業的驕傲,稱得上千年不衰和無遠弗屆,它們為中國贏得的商業利益與文化盛譽至今仍是一座寶藏,在世界各國著名博物館的珍藏品裏,中國的精美陶瓷無不佔據最佳位置,展示光彩奪目的大美。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在西方堅船利炮的侵略壓迫下,中國被迫開放門戶,以手工作坊為主體的製造業,不斷遭受致命打擊,危機四伏。歐洲産業革命後的軍事、公共、民用産品紛紛搶佔中國市場,中國的經濟狀況日趨惡化。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張騫等,看到世界潮流的趨勢,相繼提出“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主張,以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遠略”、“強國富民”等理念、政策,先後推行“洋務運動”和“實業救國”。中國以機器生産為標誌的現代製造業在民族危難中誕生,從軍事設備到交通運輸,再到民用消費品生産,開始了漫長的覺醒、掙扎、奮起的進程。這個進程是痛苦的、艱難的,也是充滿悲情壯志的,它培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實業家,樹立起承傳不息的“富國強兵”、“實業報國”、“振興中華”的理念和追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以實現工業化為宗旨的近代製造業得到最廣泛的承傳和發揚光大。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中國人民用節衣縮食的積累,從蘇聯等國引進156個重要項目,全部都是製造業的,其中煤炭25項、石油煉製2項,電力25項、鋼鐵7項、化工7項、機械24項、軍事工業43項,沒有一項是供生活享受的。這批項目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為國家強盛、為進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矢志追求。它們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積累了建設經驗,培養了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管理幹部。正是這支隊伍,有理想、有抱負,創業敬業,艱苦奮鬥,挑起了中國製造業的大梁,大慶油田、三峽水利樞紐、“兩彈一星”、青藏鐵路、“天河一號A”以及以後的登月工程,就是這支隊伍卓越才能和奉獻精神的突出標誌。中國成千上萬的製造業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在為這些世紀工程承擔研發、製造和配套生産中,全面提升了科技水平,展現了中國製造業為建設強盛大國的時代抱負。

    中國製造業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血與火的戰鬥史,是夢想與奉獻的光榮史,是歷經艱難困苦而不屈不撓的奮鬥史。時代變了,製造業的內涵也變了,中國製造業的光榮傳統沒有變,它們仍在承傳,仍在發揚光大。這個傳統的精華是追求“民富國強”、“振興中華”的使命感,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是善於學習、與時俱進的創新文化,是勤勞、敬業、無私奉獻的團隊精神。

    一年前,即2011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與矽谷的頭面人物在加州共進晚餐時,每位貴賓都被要求提出一個問題。當蘋果公司喬布斯發言的時候,奧巴馬插話問,蘋果公司去年出售7000萬部iPhone手機、3000萬台iPad平板電腦和5900萬件其他産品,幾乎全部部件都在海外製造,“這些工作為什麼不能回到國內進行?”喬布斯明確回答説:“這些工作回不來了。”作為注解,是蘋果公司前主管講的一個典型案例。當蘋果公司新開發的iPhone在離擺上商店貨架只有幾週時間的時候,他們重新設計了屏幕,因而迫使一條裝配線不得不徹底改造。接近午夜時分,新的屏幕抵達設在中國的一家工廠,領班半夜叫醒了8000名工人,每名工人拿到一份餅乾和一杯茶,不到半小時就開始工作,輪班12小時,把新玻璃屏幕安裝到手機上,在96小時之內,工廠的産量已經相當於每天組裝10000部iPhone。這位蘋果公司的高管説:“速度與靈活性是令人驚嘆的。沒有任何美國工廠能夠與之媲美。”這種“速度與靈活性”,是中國製造業整體形象的一個側面縮影,是中國製造業工人的一種品格,是競爭力的重要元素。

    中國製造業的戰略定位和分工協作

    中國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中國人民的全面實現小康生活,基本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都要長期依靠製造業提供生産工具和生活資料。世界仍處在大動蕩、大調整時期,國際持久和平的環境也未到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對外友好合作與經貿往來,都要依賴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提供安全手段和實力保障。當今世界,實力仍是基本手段,這是現實政治博弈決定了的,是任何空話都取代不了的戰略選擇。

    現在中國的製造業,就産值數量來講,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據世界銀行統計,2009年世界製造業的增加值為91081億美元,中國為16911億美元,中國佔世界的18.56%,2010年的比重還要大。另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統計年鑒2011年》的數據,在22個統計大類中,2009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據第一位的有12個,第二位9個,第五位1個。中國製造業的數量優勢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樣重要的事實是,中國製造業的素質、産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同發達經濟體的先進製造業相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在高端製造業,在一般製造業的研發能力、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勞動生産率、環境保護以及市場營銷能力等諸多方面,趕上發達經濟體的先進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長期學習、追趕和拼搏。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鬆懈,更容不得自滿和不求進取。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戰略和肩負使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正確處理發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關係,使之相輔相成,互動發展。中國政府已經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這是戰略定位。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發達的現代服務業提供支撐和服務,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産要素的快速流動和有效利用,需要高度依賴發達的金融服務業和暢通的物流業。這是現代經濟的流動血脈,須臾不能忽缺。

    在現階段,甚至是更加重要的,中國必須擁有發達的製造業,這不僅是製造業本身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創造優良的生産工具,而且對服務業來講,也需要製造業提供各種物質載體和高效率的硬體。處理好發展先進製造業和先進服務業的關係,是中國設計發展平臺的首要任務,把這個發展大計設計好,在戰略層面不發生偏差,就能確保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方向始終處在正確的軌道上,確保中國的和平崛起立於不敗之地。

    二、堅持創新、創業,不斷提升中國製造業水平和競爭能力。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加快發展戰略性新型産業的規劃,制定了相關政策。當前的緊迫任務是落實。2012年1月11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刊登題為《為什麼説現在是輪到中國擔心製造業了?》的文章,指出過去“美國一直十分擔心他們在製造業方面輸給中國”。説“這一局勢很快將會改變”。文章強調説,世界上現在有三種以指數倍方式快速發展的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以及電子製造業,它們將重塑製造業的競爭面貌。這不是危言聳聽,是真實的戰表。面對這樣的挑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擁有各類優秀人才、實力基礎和市場機制,應當勇挑重擔。現在,認識這個嚴峻形勢的人並不多,問題遠沒有完全解決,戰略性新型産業發展緩慢,工信部系統有300多種相關技術研發要與企業逐一銜接落實。有些地方把注意力過多地用在城市建設和房地産開發上,搞不切實際的中央商務區(CBD),虛擬經濟膨脹。這種狀況應當加快調整。中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內地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承擔發展不同領域的先進製造業,在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裝備、電子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納米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加快發展高端製造業,中國迫切需要這樣的戰略選擇和戰略分工。

    中國的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量大面廣,是中國製造業升級換代、取之不竭的龐大後備軍。這支龐大的企業群呈現的是橄欖型,即兩頭小、中間大。一頭是為大型企業配套生産零部件的,是先進製造業産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這類小型企業可以隨著主機工藝技術水平提升而適時跟進,也可以用自己開發的先進零部件推動整機設計創新,做到一升俱升,像電子、能源、汽車、造船、航空及重大裝備製造等,都有這樣的機遇。另一個小頭是小型、微型企業,有自己的品牌,有自主的傳統工藝和專利技術,有比較穩定的市場對象,各地享有盛譽的“老牌子”産品多半屬於這類情況。這類企業中有不少還處於手工作坊階段,機械化程度低,需要採用現代技術,更新設備,提高勞動生産率,改進營銷方式,確保食品安全,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現在要特別重視的是處在橄欖型中間的大頭,這一部分量最大,影響面廣,産品生産和行銷、市場份額都處於動態狀態。它關係到製造業的整體水平,關係到就業狀況和社會穩定。對製造業的這個大頭,必須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扶持。

    中國中小企業面對的共同問題是市場需求,是生存和發展空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要積極引導和扶持它們進行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生産技術水平,繼續“走出去”,繼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合作與競爭;積極參與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和生産應用;發展節能環保産業,處理和生産各種廢棄資源;面向“三農”,為農業現代化、改變農村面貌,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農民生活,建設中小城鎮。這是中國製造業的最廣闊內銷市場,是最大的發展空間。中小企業的出路是走出大城市,走向農村。

    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自身,特別是企業家、業主,要學習魯冠球、張瑞敏等成功企業家的敬業、創業精神,沉下心來搞企業。不斷提高企業素質,在競爭中壯大。要努力學習德國、日本的中小企業發展經驗,創新産品,創新管理,創新銷售服務。要精心經營本企業的核心業務,不要轉移精力,追逐虛擬經濟。溫州從發展製造業興起,曾經産生過王牌産品和王牌企業,後來轉向炒煤、炒房、地下信貸,熱心投資投機,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陷入困境,教訓極為深刻,值得廣大中小企業引為鑒戒。

    第三,金融業、物流業等服務業,要面向實體經濟,支持製造業做強做大。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證明,一個國家的製造業的興衰,一方面取決於製造業自身的素質和競爭水平,特別是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則取決於製造業的外部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市場環境,是各種服務對企業的促進功能。企業研發的成果再好,得不到資金投入,永遠是圖紙上的設計,成不了産品,進入不了市場。一個好的産品最終到達消費者手裏,需要一系列環節協調運作。中國的服務業必須面向實體經濟,面向製造業,各級政府要在財政、稅收、信貸、人才分配等方面扶持製造業,重點是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為他們提供有效服務,支持他們發展。製造業的發展壯大,必定帶動一系列服務業拓展業務空間,進而為服務業創造更好、更多的需求。

    中國和平崛起,中國的大國使命,中國的今天和明天都必須擁有先進而強大的製造業。

    (作者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熱詞:

  • 製造業
  • 發展和進步
  • 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