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赴港生子熱與憂 過來人稱香港教育非想象中完美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年前,香港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相繼裁定1997年在香港出生、但父母皆為內地人的莊豐源勝訴,一定程度上為“雙非”(夫妻雙方均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赴港産子打開了閘門。

    在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更好的教育、文化環境中成長,選擇去香港生孩子,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難以掌控的因素也越來越多。與內地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雙非”兒童在享受香港的教育、醫療資源上看似更方便,但事實上也並非那麼完美,除了多數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奔波于深港之間、家長們接送勞煩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記者從深圳市人口和衛生計劃委員會了解到,近期廣東省計生委將對深圳赴港生子情況進行調研,深圳也將嚴查赴港生子情況。

    深圳人為何要赴港生子

    一些深圳人把第一個孩子生在香港,希望孩子未來能享受香港的教育、醫療資源,也能在更加國際化、制度化的環境中成長,而教育和醫療正是深圳的兩大“短板”。

    深港一河之隔,一些香港人在深圳居住,很多深圳人經常去香港,兩地越來越“同城化”。到深圳河對岸的香港生孩子,對深圳人來説,費用遠低於內地城市。此外,孩子未來到香港受教育也相對便利。

    阿青(化名)和阿夢(化名)以前都在深圳華強北片區工作,在深圳生下女兒,現在都住在深圳灣附近。2010年和2011年,她們先後辭掉原先不錯的工作,在香港生下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

    生兩個孩子是阿青、阿夢和家人的共同夢想,到香港去生,是她們想到的最好選擇。由於對香港熟悉、身邊也有朋友在香港生過,阿夢生下兒子的花費不多,主要是向香港醫院支付的5萬多港幣。跟她們一樣,很多去香港生孩子的深圳人並不依賴仲介的“幫忙”,在周圍“過來人”的指點或香港朋友的幫助下,她們可以“自助”完成相關手續在香港生下孩子。

    如果説去香港生二胎有些“無奈”,牛先生(化名)和他的一些朋友則更為主動,第一個孩子便是在香港生的。

    他説,香港與深圳的福利、醫療、教育等各方面差距日益縮小,深圳在少兒醫保等方面甚至超過香港,為什麼每年有那麼多內地寶寶選擇香港出生?他給自己的答案是:這不僅僅是為了躲避計劃生育政策。

    牛先生在深圳從事房地産行業,兩個孩子分別於2009年、2011年出生在香港同一家醫院,兩次在醫院共花費不到11萬元港幣。如今,他自己也承認去香港生第一個孩子前並沒有完全考慮好,只是因為身邊很多朋友都去香港生孩子,也就跟風去了。

    不過在孩子出生後,牛先生認為去香港生孩子是個特別正確的決定,妻子和女兒受到的照顧讓他印象很深刻。他告訴身邊的朋友,即使孩子生在香港不能獲得香港身份,僅衝著香港醫院的醫療水平、服務意識也是值得的。

    現在,牛先生每個月都要去三四次香港,還與同樣在這家醫院生下寶寶的深圳父母們組成了一個小圈子,大家經常在一起交流。如今,牛先生已經為3歲的女兒聯絡好了香港的公立幼兒園。未來,他計劃在香港買房或租房,讓兩個孩子更好地在香港受教育,他的一些朋友也是這麼做的。

    但對很多家庭來説,為了孩子搬到香港生活不太現實。阿青認為香港的教育比深圳好,希望能幫兒子找個好學校,讓兒子從幼兒園就去香港上,自己在深圳找個離家近、輕鬆些的工作,更好地照顧孩子;阿夢則希望兒子一直在深圳上學,與姐姐在同樣的文化中長大。

    孩子們未來的路會怎樣,一些家長還沒有很明確的想法。

    “港生一代”成長的煩惱

    除了往返深港擠佔了孩子們的睡眠時間之外,如何讓在深圳生活的孩子或從深圳轉學到香港的孩子更好地融入香港,是很多家長無法一手操辦的事情,更需要孩子們自己去學會面對。

    深圳的闞先生(化名)在香港生的孩子快到上小學的年紀,他希望孩子能到家附近的公立學校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上學,從春節期間就開始託人幫忙。

    擺在這個孩子面前的選擇,除了目前尚希望渺茫的深圳公立小學之外,還有深圳私立小學和香港學校。據深圳邊檢統計,2011年往返深港求學的學童人數超過1萬人,較2010年增加約10%。或許,不久後,闞先生的孩子也會成為這個大隊伍中的一員。

    2月10日,早晨六點剛過,天色黑濛濛的,在深港跨境學童最為集中的深圳福田口岸出入境大廳前,擠滿了排隊的入港人群。

    六點十分左右,第一輛接送入港讀書的黃色校車停靠在路邊。車內走出六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步一步拖著緩慢的步子,走向出入境一樓。隨著天色漸明,一輛輛校車陸續出現。六點半前後過關的,主要是赴港讀書的中小學生。

    越來越多的“港生一代”的一天,就是這樣從早晨的黑夜開始的。

    這一天,七歲的妮妮像往常一樣,早上六點起床,匆忙漱洗、梳頭髮後帶著早餐奔向口岸。“每次都是邊走邊吃,我很擔心她的腸胃。”妮妮的媽媽金女士説。

    妮妮一家住在皇崗村,她已在香港讀了三年幼兒園、一年半小學,但金女士認為那家幼兒園的環境不夠好。不過,讓金女士欣慰的是,妮妮的圖標識別能力好、社會獨立生活能力非常強,平時出門找地方,都是妮妮來尋找指示牌,有一次遇到一個迷路的外國人,妮妮湊上去説了一會,竟然幫上了大忙。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跨境學童,但當時整個深圳僅500人。近年赴港所生孩子已逐漸長大,開始讀書,赴港讀書學童數量逐步上升。

    2011年上半年,僅在妮妮經常往返的福田口岸,每天就有大約3500名學童往返。據深圳警方今年1月介紹,居住在深圳、讀書在香港的深港跨境學童目前約有1.3萬人。

    在香港讀書近9年的女生雪楠見證了福田口岸深港跨境學童的變化。她告訴記者,與以前相比,過關的學生越來越多,過關速度越來越慢,以前只要一二十分鐘,現在要三四十分鐘。

    如果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從小就奔波于深港之間,等孩子大一些再去香港讀書,孩子轉學後就面臨著如何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但能否適應、適應程度如何,對孩子也是一個考驗。

    八歲的玲玲每天五點半就要起床,晚上回到家也是五點半,她以前在哈爾濱念過幼兒園和一年級,到香港唸書不到一年,白話已經説得很標準,但英語還是有些吃力。

    欣怡在小學五年級時從深圳某外國語學校轉到香港讀書,轉學後一年不到,欣怡的數學成績在班上第一,學校開設的常識課會介紹香港政治法律文化,也讓她更快地融入香港。不過,欣怡的英語表達卻有一次被同學評為“沒有感情”。她告訴記者,以前的學校主要強調死記硬背,不強調對英語聽説能力,而且深港的英語發音不同,深圳同學發音比較生硬。

    “過來人”建議不要盲目赴港生子

    “香港的教育其實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完美,香港孩子的考試壓力也很大,升學也很困難。”

    “去香港生孩子很便宜,但有些人去香港生孩子卻很盲目,孩子根本沒辦法接受良好教育,也沒有好的成長環境。”2007年,飛揚(化名)“自助”在香港某私家醫院生下寶寶,前後花費約六萬元。她和身邊多位生下香港寶寶的朋友一致認為,有必要提醒“雙非”家庭不要盲目到香港生孩子,除非家長對香港本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很熟悉,而且有足夠好的條件讓孩子在香港接受好的教育,否則對孩子的發展並不好。

    海歸碩士飛揚在深圳工作多年,丈夫是香港人,朋友中內地人、香港人都很多,自稱是“中間人”。現在,飛揚5歲的孩子在家附近的幼兒園讀書,孩子每天7點40分起床,步行幾分鐘就可以到幼兒園上學;朋友茉莉(化名)5歲的孩子卻要提前一個小時左右起床,從小區乘坐校巴到香港屯門的一所公立幼兒園上學。  

    茉莉是看好香港的福利、教育好,特地去香港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如今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不過,熟悉香港的飛揚並不看好這種狀態。

    “香港的教育其實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完美,香港孩子的考試壓力也很大,升學也很困難。”飛揚説,靠近深圳的屯門、上水等地是香港發展相對差的地方,一些香港人不會讓孩子在這些地方上學,有些在深圳工作的香港朋友反而更願意讓孩子在深圳的好學校讀書。

    飛揚告訴記者,經常有朋友向自己諮詢到香港生孩子的問題,有的是為了生二胎逃避罰款,有的就是看好香港的福利和教育,但有些“雙非”家庭去香港生孩子太不理性。其實,即便孩子可以每天跨境去香港的公立學校上學,但香港的學校經常組織活動,有些深圳家長無法參加或者不會講廣東話,與老師溝通起來不順利,與其他家長的交往也成問題,對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説,依然有些遺憾。

    飛揚為孩子選擇的第一所學校是國際學校,但由於學校太“放縱”孩子們玩耍,在她看來“不太適合中國國情”,所以選擇了一所中外孩子都有、既不太應試也不會過於“放羊”的幼兒園。她認為,在這裡,孩子有了一個不錯的圈子,家長們也可以經常組織活動,帶著孩子成為社會的一員,比讓孩子一個人到香港不好的學校讀書強。

    現在,飛揚的生活也面臨一些困擾。對生活在內地的香港寶寶來説,越早在香港讀書,未來就越容易融入香港社會,但這也意味著父母將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甚至有一方需要全職陪孩子,這是飛揚暫時難以做到的。她的計劃是,儘量讓孩子早點到香港上一所好點的小學。

    專家

    赴港生子未必利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一個孩子出生在香港還是在內地,得到的待遇確實存在很大差別,而香港的法律承認非港人夫妻的孩子也可以享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所以,內地人到香港生孩子是一種非常現實的選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于長江告訴記者,人們赴港生子的根源所在,就是兩地之間的巨大差異。

    不過,到香港生孩子,並不適合每個願意花錢走程序去生孩子的家庭,這個選擇未必有利於孩子未來的成長。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張筱蘭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一代由內地父母赴港所生的香港人,如果處理不好,他們可能以後找不到工作,對居住環境不能適應,並製造出新的社會問題。

    張筱蘭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一同撰寫的《內地婦在港産子的反思》一文中也提出,2007年一份調查顯示,58%“雙非”兒童的父母打算把孩子帶回香港。雖然這批非港人父母的經濟能力及教育背景並不一定比香港人差,但假若這批孩童只寄居於親友家中留港上學,長期在缺乏健全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兩地文化差異亦可導致小孩難以融入社會,對日後在港工作及生活有相當困難。

    關注赴港生子問題多年的葉兆輝教授告訴記者:“根據香港官方統計數據,這兩三年來,內地赴港生子夫婦的學歷比前幾年更好,都是高中以上,60%的赴港生子孕婦是從事管理部門職業的專業人士,這一點並不比香港媽媽差。”他提醒説,香港身份目前依然具有一定價值,但請家長不要冒險以非法途徑赴港生子,出現一系列問題會不值得。

    2月8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週一岳表示,如有需要會考慮取消內地孕婦到公立醫院分娩的配額。葉兆輝認為,假如一下子取消內地孕婦到公立醫院分娩的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內地家長會更多地擠向私立醫院、仲介市場更加蓬勃、出現更多非法移民等。

    葉兆輝告訴記者,自己一向不反對赴港生子政策,但呼籲香港政府及時做好人口現狀調查和對策工作,並且多與內地政府尤其是廣東政府溝通合作,適當控制赴港生子數量,嚴厲打擊非法赴港生子。他提醒説,赴港生子並非一個孰贏孰輸的問題,港人與內地人之間應該給予對方更多的感激和信任,各方應該努力創造一個多贏的局面。

    策劃統籌:南方日報記者 劉麗 馬芳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馬芳 李榮華 向雨航

     

熱詞:

  • 赴港
  • 生子
  • 熱與憂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