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資企業海外收購潮起雲涌 三大變化令人關注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2日 16: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上海2月12日電(記者 何欣榮)新年伊始,中國企業發起一連串重磅海外收購:山東重工3.74億歐元獲得全球豪華遊艇巨頭意大利法拉帝集團75%的控股權;三一重工3.24億歐元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廣西柳工斥資3.35億元人民幣收購波蘭企業HSW的工程機械事業部;國家電網以3.87億歐元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的股份……

  知名的品牌、先進的技術以及核心的資産,一系列炫目的收購案例,似乎預示著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

  雙重使命

  龍年開年之際就出現如此密集的並購交易,難免給人一種“龍騰虎躍”的感覺。但事實上,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潮,從去年就已經開始。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今年初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並購活動共計5364宗,相比2010年增長5%。其中海外收購207宗,規模約為429億美元。

  報告指出,中國本土投資者的海外收購活動持續活躍,收購宗數與並購規模都達到歷史新高。其中,有16宗收購規模超過10億美元。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認為,這與歐債危機的爆發有一定關係。歐債危機讓國際市場流動性捉襟見肘,不少海外企業處於低估值階段,從投資角度來看,是難得的並購好時期。

  我國政府部門也表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繼續加大對歐洲的投資。因為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幫助歐洲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從援歐的方式看,除了購買優質國債,收購歐洲企業資産也是重要一部分。”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認為。

  宋泓指出,考慮到中國製造業正在面臨轉型升級壓力,收購資産的意義更為彰顯。

  比如山東重工對法拉帝的收購,瞄準的就是中國船舶工業的一大軟肋。造船業觀察人士王旸説,中國船廠能建造世界最大噸位的散貨船,也能建造技術含量最高的液化天然氣船。但是,生産不了大型郵輪和豪華遊艇,因為這兩者需要很好的舒適性和極高的內飾標準。對法拉帝的收購有助於中國遊艇産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如果仔細觀察近期以來的一連串交易案,可以發現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正在發生三大變化。

  在投資理念上,從新建向並購轉變。王志樂指出,根據其調查,在發達國家,傳統産業往往産能過剩,如果中國企業還去當地建類似的新廠,容易與當地企業發生衝突。就如中聯重科總裁詹純新所説,中國企業往往會成為當地企業的“天敵”。

  中國航油一位前高管也表示,鋻於目前全球資本市場處於低谷時期,各類企業價值容易被低估,並購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如果此時還熱衷於新建投資,蓋新廠、招新人,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

  在收購領域上,開始多元化。由傳統的以資源能源為主,向技術、品牌和營銷渠道鋪開。

  我國資源能源的缺乏,決定了收購此類項目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這類收購有較高風險性:一是資源是一國的基礎財富,收購面臨的政治干擾比較多。二是資源項目多集中于非洲、南美等地,地緣政治變化導致的衝突和不穩定風險不可輕視。

  與之相比,對技術、品牌和營銷渠道類企業的收購,不但有助於彌補中國製造業的短板,也容易受到海外各方認可。“我接觸的很多德國政商人士,願意把企業出讓給中國人。因為在發展實體經濟方面,中德兩國是相通的。不像有些發達國家,喜歡把企業當作交易品,買來賣去。”王志樂説。

  收購方式亦開始轉變。值得注意的是,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三一重工收購普茨邁斯特的案例中,都出現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的身影。這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一個進步:PE的參與,是中國企業海外收購係市場化行為的有力佐證。這些機構擁有的方案設計、項目調查和國際溝通等專業技能,也有助於提高收購的成功率。

  協助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的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就表示,在跨境並購中,PE所起的作用並不僅僅是資金,對行業、目標市場的認知還有服務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弘毅將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成長為跨國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可以預計,隨著全球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未來將出現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海外收購案。在樹立信心、大展拳腳之際,對可能的風險亦要高度警惕。

  首先是內耗的風險。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三一重工此次收購的普茨邁斯特,之前已被國內其他公司盯上。“聽説這家公司已獲得監管部門的初步認可,卻被三一重工硬生生奪了去。”

  事實上,內耗一直是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頑疾。此前,多例海外並購案的實踐已經證明,尚未出門,就在“窩裏”高調較勁,這往往會抬高收購價格,增加經營失敗的概率。行業層面如何加強協調、企業之間如何加強聯合,是一個待解的課題。

  其次是“抄底”的風險。有些企業到海外收購,很大程度是因為對方的資産比較便宜,適合“抄底”。

  事實上,這種思維是有誤區的。“不要以為歐洲的資産價格已經見底。”全國工商聯並購公會執行會長費國平在微博上的一番話語令人深思。

  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莊國蔚也表示,在海外收購時,除了價格合理外,還要看是否和公司的主業相關,是否能夠産生協同效應,如此才能控制和規避風險。

  其三是市場風險。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各類金融資産價格的變動非常劇烈,經常超過經驗值的範圍。

  費國平就提示,並購有匯率風險。現在正處於人民幣的上行階段,但中國企業不能不考慮匯率反向波動的風險。在這點上,日本企業曾有過深刻教訓。

  最後是融合風險。應該説,收購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評價一個收購案是否成功,還要看後續的融合情況。畢竟,發達國家的制度環境和國內大不相同,如嚴格的勞工保護就是令很多中國企業頭疼的問題。

  “如何對海外公司進行整合,跨越文化衝突。能否準確了解當地法律法規和商業規範,做到合規經營。如何克服當前歐債危機帶來的製造業經營困難。顯然,中國企業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王志樂説。

熱詞:

  • HSW
  • 收購價格
  • 收購資産
  • 大噸位
  • 中資企業
  • 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