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內蒙古阿榮旗提出十二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元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2日 0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阿榮旗那吉村農民李元珊一家在花卉大棚裏幹活。賀勇攝

  閱讀提示:

  “三農”問題是事關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其核心是促進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解決好這一問題,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內蒙古阿榮旗通過培育壯大十大富民産業,推動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穩定增長,超過了8000元。最近,阿榮旗提出,“十二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2萬元以上。這個目標到底是“空中樓閣”還是“腳踏實地”?當地目前採取了哪些增收舉措?能否大規模推廣?請看本報記者發回的調查。

  鬧正月,耍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新年剛過,正是北方農民一年中最清閒的時候,除了走親訪友拜大年,就是吃喝閒玩拉家常。

  然而,在龍年濃濃的年味中,記者在北疆“糧豆之鄉”內蒙古阿榮旗看到,正月裏的農村也是一番繁忙景象。

  在六合鎮建國村,肉雞養殖戶劉春雨正在養雞大棚裏忙碌著,“養殖肉雞不誤農活,也不用出大力,只要勤快就行,有了這個營生,我們農民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進錢!”

  “你聽説旗裏提出的目標了嗎?到2015年底,旗裏農民人均收入都要達到2萬元,”記者問。“別説到2015年,眼下俺家就達到了!”劉春雨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去年一年養了6茬肉雞,每茬4000隻,一共賺了10萬元。

  同樣的問題,以種植業為主的東山屯村農民姜鳳龍卻有不同的答案。“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還有難度,光靠種地肯定不行,還得發展多种經營!”

  如今,“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的目標能否實現”已經成為阿榮旗幹部群眾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新目標是好高騖遠還是切合實際

  作為農業人口占比達75%的阿榮旗,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增長,全旗人均收入就難以提高

  “阿榮旗是一個農業大旗,農民佔總人口的75%,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增長,全旗人均收入就難以提高。鋻於農業旗的實際,必須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阿榮旗旗委書記曹曉斌表示。

  據統計,2011年阿榮旗的工業增加值僅為35.65億元,其總量尚不及第一産業增加值,而同期內蒙古工業增加值相當於第一産業增加值的5.49倍,這表明阿榮旗工業經濟總量不大,對農業的反哺作用很有限。

  為提高農民收入,阿榮旗出臺了《“十二五”農民增收致富行動工程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的發展目標,年均增長20%以上,當地農民形象地把它稱為“富腰包工程”。

  2萬元的目標意味著什麼?阿榮旗所在的呼倫貝爾市提出的同期目標是1.5萬元,而內蒙古自治區提出的目標是9800元。也就是説,到“十二五”末,阿榮旗農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內蒙古自治區全區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這到底是好高騖遠的“大躍進”,還是切合實際的新願景?

  “實現‘人均純收入2萬元’的目標,既困難又容易。困難的是,僅依靠耕種土地的方式,達到人均純收入2萬元,難上加難;容易的是,2011年全旗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8660元,同比增長29.8%,隨著富民産業項目的實施,今年將達到1萬元,今後再通過發展養殖業、外出務工等經營方式增加1萬元收入並不難實現。”曹曉斌對目標的實現很有信心。

  曹曉斌告訴記者,這個目標是在客觀分析阿榮旗農業現狀、理性思考農業發展趨勢後審慎提出的。為增強決策的可行性,旗委、旗政府還開展了讓23萬農民人均達到2萬元以上的富腰包工程的調研。

  記者在阿榮旗制定的《“十二五”時期農民增收致富行動實施意見》看到,當地政府對增收途徑和增收幅度作了詳細的測算,其主要思路是加快發展“六種”、“六養”、“三大特色”等富民産業。“六種”即重點發展水稻、白瓜、馬鈴薯、雜糧、玉米、大豆;“六養”即重點發展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大鵝、肉雞;“三大特色”即柞蠶産業、沙果産業、中草藥産業。

  阿榮旗農牧業局局長王建明説,通過“增糧減豆、發展特色”的思路調整種植業結構,農民增收的潛力還很大,比如目前水稻的畝收益是825元,而大豆的畝收益只有328元,如果到2015年,我們的水稻種植面積能增加到30萬畝,按照畝産1200斤計算,每畝産值1440元,扣除每畝成本615元,僅種植水稻一項就可實現純收益24750萬元,相當於全旗23萬農民人均純收入1076元。總之,我們的每一項收入都是可靠的、有保證的。

  目前,阿榮旗正全力推進“乳、肉、米、豆、薯、鵝、蠶、瓜、種、樹”十大富民産業基地建設。在基地建設推動下,2011年全旗蠶繭産量達到1400萬斤,養殖肉雞800萬隻,沙果産量8萬噸,種植中草藥3.87萬畝。

  2011年,全旗糧食産量達到28.9億斤,第七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到365萬頭只。

  “過去是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將來是幾百畝地、幾十頭牛,老婆孩子住洋樓!”阿榮旗旗長潘金生向我們展示了阿榮旗農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從“一年忙三月”到“一年忙到頭”

  要幫助農民解決發展目標不明確、眼界不夠寬等阻礙增收的難題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關鍵還是要看如何干!”潘金生説。阿榮旗屬於高寒地區,入冬時節農民習慣“貓冬”。“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六個月幹閒”曾經是阿榮旗農民的真實寫照。發展目標不明確、眼界不夠寬,對長遠發展欠思考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阻礙農民增收的一大難題。

  “大多數農民改變目前生活現狀的願望迫切,想致富、想發家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的共識,只要我們思路正確、措施得當,就可以加快轉變農民思想觀念,改變農業農村的落後面貌。”曹曉斌説。

  當地通過培訓、典型帶動等辦法,積極推動全旗農民思維觀念實現“五個轉變”,即小富即安向富而思進轉變、小農經濟向協同致富轉變、粗放經營向高效農業轉變、感情用事向法制誠信轉變、陳規陋習向崇尚文明轉變。

  在阿榮旗六合鎮河發村,記者看到部分農民正忙著編柳框和柳簾。昔日悠閒“貓冬”的農民提早行動起來忙著賺錢,把“冬閒”變成了“冬忙”。村民郝成林説:“一冬天大概能幹五六個月,能賺到8000—9000塊錢。”

  據了解,六合鎮適宜栽種柳條的面積約有1萬多畝,在鎮黨委、政府和河發村的努力下,鎮裏引進了柳編工藝,建起了柳編廠,陸續帶動100多戶農民進行柳條編制,總收入達到1000多萬元。“明年我們六合鎮繼續擴大柳編的規模,力爭收入突破2000萬元。”六合鎮黨委書記李金説。

  新發鄉大有莊村成立了肉牛合作社,村裏40多戶農民通過合作經營的方式,組織投資150多萬元,建起佔地20000平方米的育肥牛養殖小區,統一購買了400多頭肉牛育肥,一年出欄兩茬,每頭牛的純利潤達到700多元,增加農民收入60余萬元。

  “農民增收的關鍵是要發展多种經營,我們做的就是要讓他們轉換觀念促進充分就業。”潘金生説。在旗委、政府的因勢利導下,阿榮旗的農民轉換腦筋,大力發展二、三産業,廣開致富渠道,奏響了和諧“增收曲”。

  從只撿“松土挖”到敢啃“硬骨頭”

  發展農業,最重要的是把農業優先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真抓實幹

  新年伊始,阿榮旗新發朝鮮族民族鄉黨委書記郭平眉頭緊鎖,一份《阿榮旗鄉鎮領導班子實績考核表》擺在了他的案頭。按照這個考核辦法,鄉鎮領導的工作實績考核總分為700分,包括農業工作、經濟工作、維穩工作、社會發展、民生工程、黨的建設。

  “實際上,經濟工作中重要的一項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這一項分值達到50分,再加上農業工作300分,與‘三農’相關的考核佔了全部考核目標的一半以上,想不重視農村工作都不行啊!” 郭平深有感觸地説。

  郭平的話道出了當地基層幹部的心聲,這也正是當地樹立優先發展農業理念的結果。“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每個鄉鎮都在認真研究自己的工作,努力找準發展定位,形成自己的獨特發展模式。”郭平介紹。

  新發鄉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一個朝鮮族民族鄉,這裡有悠久的水稻種植傳統。“我們通過8年努力,成功註冊了‘阿倫新米’綠色大米商標,引進優良水稻品種進行實驗推廣,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逐年提升。

  然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也有許多制約因素。過去,新發鄉水稻田主要依靠阿倫河水灌溉,但近年來阿倫河水量逐年下降。沒有水,種植水稻就是一句空話。“我們積極爭取國家項目,通過修渠打井,保證了水稻生産不受阿倫河水量變化的制約。”郭平説。

  伴隨著考核體系的變化,各鄉鎮幹部紛紛忙著“上爭、外引、內聯、銀貸”。復興鎮黨委書記王貴和解釋,“上爭”就是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外引”就是引進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內聯”就是啟動民間資本,“銀貸”就是積極爭取金融投資。

  去年,復興鎮努力將馬鈴薯産業發展成為立鎮産業,全鎮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澱粉加工戶達到300戶,粉絲粉條加工戶達到300戶,年産澱粉3000萬斤,加工粉絲粉條2000萬斤,年産值達到2億元。“儘管發展形勢不錯,但我們還是不敢懈怠,大家都在拼命搶著幹。”王貴和坦言壓力很大。

  面對各鄉鎮發生的變化,旗委書記曹曉斌看在眼裏,喜在心頭:“過去在如何對待政績的問題上,一些幹部存在著認識誤區,什麼工作容易出政績就幹什麼,只撿‘松土挖’,不願啃‘硬骨頭’,碰到矛盾和遇到難題繞開走。發展農業,最重要的是把農業優先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真抓實幹!”

熱詞: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農民增收
  • 阿倫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