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新辦舉行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等情況新聞發佈會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11: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新辦網站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2年2月2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介紹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的有關情況,以下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答現場記者提問節選。

  中央電視臺記者:

       我想請問陳主任,剛才您介紹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産在去年實現歷史罕見的八連增,首次跨上了1萬1千億的新臺階。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央仍然強調農産品持續供給保障能力,下一步我們國家將採取哪些重大措施?第二,去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首次超過了1萬億元,在這次一號文件中也再次強調要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請問陳主任,今年的投入會不會繼續超過1萬億?謝謝。

  陳錫文:

       連續八年增産確實是非常不容易,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政策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的基礎上,廣大農民群眾、基層幹部和農業科技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但農業受市場和自然兩個方面的影響,要保持穩定發展非常不容易。同時,中國農業的人均佔有的自然資源非常少,目前人均大概只有1.38畝的耕地,不到0.1公頃。

       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有效灌溉面積所佔比重剛剛超過50%,有將近一半的耕地是靠天收成的。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去年達到了53.5%,自己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

       正是針對農業基礎還不夠穩固的現實,中央反復強調在任何時候都要注重解決好“三農”問題。在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要把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放在首位。這些年來,中央採取的重大措施主要體現在三個大的方面:

       一、不斷地強化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這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一個最大的動力。

       二、要不斷地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産田,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三、要不斷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使得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您剛才提到,2011年中央財政的“三農”支出已經超過了1萬億元。

       很多在座的女士和先生都知道,2003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支出才2千多億元,到了2011年突破了1萬億元。

  中國新聞社記者:

       去年中國糧食産量,包括玉米産量獲得了創記錄的可喜成績,玉米産量達到1.9億噸,但是政府還是通過中儲糧購買了大概300—400萬噸的美國玉米來補充國內的庫存。請問目前的庫存情況怎麼樣?政府有沒有計劃進一步來增加從美國進口玉米?中央對於今年糧食進口政策有什麼趨向?第二個問題,陳主任剛才説中央一號文件去年提到了關於加強水利建設,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具體成果,為什麼今年一號文件沒有把水利建設放在首位?謝謝。

  陳錫文:

       去年的糧食中玉米産量是歷史最高水平,3800多億斤,就是剛才你説的1.9億多噸,是歷史最高水平。但是為什麼還有進口?有兩個原因:一、品種上需要有所調劑。二、區域之間的平衡。比如説南方地區可能都從東北運玉米,未免比通過海運進口更上算。

       我想特別説明的是,超過1萬億元的對“三農”的支出,只是指中央財政。如果把地方各級財政都算在一起,大概要在25000億元以上,去年8萬億出頭的整個國家財政收入上有25000億元用在“三農”方面。同時在國家財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業的支出每年都是在增加。

       適量的進口玉米並不意味著國內市場上玉米供求有缺口,主要是有出有進,我們的一些玉米加工製成品,比如澱粉、酒精有相當數量的出口,消耗玉米的畜産品也有相當數量的出口,綜合平衡下來,在玉米上我們還是出口大於進口。

       糧食的進出口政策沒有重大的調整,還是本著調節餘缺,調節品種,繼續保持適量的進口和出口。

       至於水利方面,你剛才講到去年的一號文件強調了加快推進水利的改革和發展。從去年開始,以後十年的年均要投資達到4000億元。去年,水利建設的總投資完成了3400多億元,也是歷史最高水平。今年的投資會繼續增加。至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今年沒有把水利放在文件的第一位,這很好理解,去年已經專門為水利發了一個一號文件,總不能年年放在第一位,有很多工作要做。

  路透社記者:

       我一共有三個問題:第一,中國的轉基因生産的大米和玉米會不會大量地投入商品化使用?第二,中國是否擔心在農業領域會出現用工荒的問題?第三,最近似乎和農民的土地糾紛,造成了與農民關係的緊張,在這方面中國的領導層有哪些考慮?謝謝。

  陳錫文:

       關於轉基因的玉米和水稻,據我所知,有關部門並沒有批准它可以商業化生産,所以不可能在市場上出現,這是第一。第二,關於農業用工荒的問題,我想至少在目前還沒有明顯的出現。因為一方面雖然進城的農民工數量在不斷增加,現在外出農民工大概在1億6千多萬人,所以農村勞動力有所減少。但是另外一方面,農業機械的綜合作業水平在不斷提高,去年耕種收三個環節的農業機械綜合水平達到53.5%,也是歷史最高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勞動力。第三,你剛才講到的土地問題,確實在工業化、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方方面面都需要使用土地,所以確實有些矛盾。

       在土地問題上,中央政府非常重視保持原有法律政策的穩定以及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對於穩定農村的土地政策和保護農民土地權益,提出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由國土資源部&&,完成農村土地所有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第二件事是由農業部&&,開始農村土地承包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第三件事是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來研究,提出對土地管理法中涉及到徵收農民土地條款的修改。我想這三個工作的推進都會為緩解農村土地各種各樣的糾紛和矛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北京電視臺記者:

       剛才陳主任提到去年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3.5%,我們知道這個數字是每年都在提高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有些媒體報道説我國目前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是線斷網破人散,不知道陳主任您如何解釋這個現象?今後如何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謝謝。

  唐仁健: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農業科技創新,尤其突出了農業技術推廣。農技推廣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問題,在前些年確實非常突出。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基層的農技推廣、疫病防控和農産品質量安全體系提出要求之後,這種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業的科技貢獻率逐年提高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經過改革發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服務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供。去年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到田頭指導農民技術推廣工作,無論是人數還是力度,應該説都是歷史上空前的,也表明了這一點。二是大量的其他服務組織和體系,包括科研院所、農業大學、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其他一些專業性、企業性社會組織,發揮的作用也明顯加強。

       今年的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基層推廣體系的能力,主要是兩大方面:一、做強主力軍,就是經常講的七站八所。怎麼做強有兩點:第一,強調條件改善和能力建設。有三個亮點:一是我們講的“一個銜接兩個覆蓋”。“一個銜接”是要讓基層在崗的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水平與基層事業單位的平均水平相銜接。因為在基層事業單位五大體系中,多年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一直是非常低的,平均水平相銜接將極大地激勵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兩個覆蓋”,一個是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今年要覆蓋到所有的農業縣(市、區、場)。這個覆蓋講的主要是投入財政資金,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沒有工作經費的問題。一個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的項目要覆蓋全部的鄉鎮,這個錢是發改委的資金,主要是解決他們的辦公條件,比如説房屋、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等等。

       另外一方面,文件強調要轉換機制,增強活力。要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上崗的條件,落實崗位責任等等,不是説你在這個崗位上可以端鐵飯碗。推廣的效果和條件怎麼樣,也不像以前主管部門説了算,需要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來考評。

       二、做大“方面軍”。農業的科研院所、農業的大學、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等,要採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引導他們開展農技推廣。在這方面,激勵機制很關鍵。比如説,在農業的院校、研究機構,今後要實行推廣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在財稅方面,國家將給予相應的支持政策。

  金融時報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問陳主任,關於中國糧食的安全問題。中國現在玉米和大豆的進口都有所上升,我想問一下這樣的國際合作在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工作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比如説我們看到近年來一些中國的農産品公司加大了在國外項目的力度,比如在阿根廷、俄羅斯、菲律賓,這樣的趨勢今年是否會繼續?

  陳錫文:

       從總量來看,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5億7千多萬噸的糧食在全球糧食總産量中大概佔到22%,而去年中國的總人口在全球總人口中大概佔19%。

       剛才問到玉米和大豆的進口,玉米的進出口問題我剛才已經回答了,實際上我們利用玉米轉化的農産品和農業加工製成品的出口量比進口的玉米數量要多。大豆的進口這些年來確實有比較大的增長,前年中國大豆進口是歷史上的最高水平,達到了5480萬噸。去年略有下降,是5260萬噸左右。

       大豆的進口應該説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一個成功範例。由於氣候、技術、品種和運輸等方面的原因,近期中國的大豆生産的比較效益比一些主要産國要低。中國的大豆單産水平還比較低,農民種它經濟上感覺並不划算,所以適當地增加大豆的進口,把過去種大豆的一部分土地替代出來,生産其他高産、高價值的農産品,對當前中國農村農業的發展是有利的。這種國際合作,是雙贏的。

新華社記者:

       請問陳主任,當前中國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在改革當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今後將採取哪些措施進行解決?謝謝。

陳錫文:

       剛才唐主任已經介紹到,我想最主要的是體制和投入兩方面的問題。從體制角度來看,要促進農業科研、和生産緊密結合。 如果研究成果只是為了去評職稱,為了出版著作,實際上對生産的促進就非常有限。當然體制不光是在科研方面,剛才唐主任介紹了,推廣方面也有很多體制問題。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於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穩定具有非常大的支撐作用。 在中國,研發資金投入佔GDP的比重本身就比較低,而農業的比重更低,所以這次文件著眼建立長效機制,提出要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要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提高農業研發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

       但是增加了投入,錢怎麼用到刀刃上,還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解決了體制和投入問題之後,農業技術的成果是要體現在地裏面的,是要靠一家一戶的農民去運用的,因此還要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素質,讓他們能夠成為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真正的主人,這樣才能使農業科研成果生産實踐中發揮作用。

美聯社記者:

       我一共有兩個問題問陳主任:第一,關於農業的科技問題。在這次文件中提到過中國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的産量,不能夠繼續依賴使用更多的農藥和化肥。中國打算推動的是怎樣的農業技術,您是否能給出具體的例子?哪些技術能夠激發提高農産品産量的最大潛力?第二,您提到要鞏固大規模的農田以及農業的機械化,我想問一下什麼是大規模的農田?具體有沒有數字?

陳錫文:

       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本身是農業技術進步的一種表現,但使用不合理可能會帶來反作用,所以科學地使用化肥和農藥非常重要。具體的技術有三個大的方面:一、化肥農藥的生産者、供給者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能夠提供更加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肥和農藥。二、是指導農民科學地使用化肥和農藥。這幾年國家一直在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單位面積上使用化肥減少大致20%左右,並且實現産量增加、效益提高。三、採用新技術,特別是在農業中實現循環經濟,發展生態農業。最經典的例子是中國很多地區所實行的沼氣技術,把農作物秸稈、牲畜的糞便集中起來,在沼氣池進行集中發酵,既能給農民提供安全、清潔的能源,又增加有機肥來源、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

       第二個問題講到關於農業土地的規模和機械化問題。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戶均經營規模應當逐步擴大。在擴大中國農業經營的規模過程中,有兩點是必須注意的,一是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中國人多地少,再擴大規模我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到不了像新大陸國家、南北美洲、澳洲這麼大的規模,一家一戶種上兩三萬畝地,相當於中國半個鄉的地只有一戶農民種。 當然,中國各地的地區差別非常大,不同地區農業經營規模差異也很大。如果有機會到東北看,例如在黑龍江農墾農場,有的規模可以和美國、加拿大媲美。

       總體來説,我們的農業規模一定是一種適度的規模,這個適度就是人地之間的比例關係動態適應。二是土地經營規模的逐步擴大一定要建立在農民依法自願有償的基礎上,不能強制推進。在擴大農地經營規模過程中,我們要更加注重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像剛才唐主任講到的,一家一戶種的地能有十幾畝、幾十畝就不算小了,一台機器可以為十家、八家甚至幾十家、上百戶農民服務,機械的耕作規模、服務規模可以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穩定的基礎上,怎麼去發展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怎麼來提高農業技術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是中國農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熱詞:

  • 國新辦
  • 一號文件
  • 三農
  • 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