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白洋淀二十年曆經六次乾旱 淀底乾旱時可開汽車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0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

  二十年曆經六次乾旱 如今跨流域引水保生機

  一談到白洋淀,國人便會想到經典電影《小兵張嘎》。在茂密的蘆葦叢掩護下,敵人被遊擊隊消滅于無形。而現實中,水草豐美的白洋淀曾遭遇乾涸危機。

  上世紀60年代後,白洋淀先後歷經六次乾涸,特別是1983年至1988年連續5年的幹淀,讓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衰竭。90年代後,經過各種努力,白洋淀再也沒有乾涸,逐漸維持了生機和活力。

  然而,地下水超採、湖泊容水量低,上游水庫眾多,已成為如今部分北方湖泊的通病。白洋淀的昨日乾涸之殤,是否就是這些湖泊的明天?

  文、表/本報記者武威

  白洋淀:

  白洋淀位於華北平原的安新、高陽等縣境內,承接大清河水系來水,與北京、天津兩城來往便利。然而,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白洋淀在20年間經歷六次乾涸。90年代後,經過種種努力,白洋淀再也沒有乾涸,依靠跨流域調水,逐漸維持了“華北明珠”的生機和活力。

  去年12月,華北平原迎來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在白洋淀風景區所在的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客棧老闆老王正在忙乎自己的生意。

  曾經

  乾旱淀底可開汽車

  依託與京津兩城的便利交通條件,從2007年開始白洋淀的旅遊業越來越興旺,王老闆開小旅館一年的純收入超過15萬元。但從小在白洋淀邊長大的王老闆,卻忘不了20多年前的那場嚴重乾旱,“白洋淀,真是個受氣的地方!”而記者從安新縣一些地方官員的口中,也聽到了類似的感慨。

  白洋淀到底受了什麼氣?安新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張偉勝説,作為滯洪湖泊,白洋淀以往十年九澇。為了治理洪水,1958年後,白洋淀流域陸續建成134座大中小型水庫。水庫建成後,一旦上遊乾旱,白洋淀也往往缺水,為保證上遊供水,上游水庫很少願意放水給白洋淀;而一旦上遊需要泄洪,白洋淀本身的水位也往往偏高,必須接受上遊的來水。同時,為保證京津地區安全,安新縣也被劃為行洪區,“一旦有洪水,我們決不能讓北京、天津受災,必須先淹。”

  而事實上,身處華北平原人口密度最高的京津地區,使得白洋淀變得“越來越渴”。各種人為和自然因素造成白洋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先後6次出現幹淀。1966年1月至1966年8月,白洋淀首次幹淀,隨後的10年裏,白洋淀的幹淀時間少則1個月,多則9個月。1983年7月至1988年8月,白洋淀出現連續5年乾涸,使得白洋淀元氣大傷。王老闆説:“當時淀都見底可以開大卡車,我們家從前是漁民,不懂得幹農活,不得不跑到外地水庫去捕魚。”

  王老闆的悲傷記憶與水利學者的記述基本相符。2007年4月,《中國防汛抗旱》雜誌《白洋淀幹淀原因淺析》一文中記述了當時乾旱的情景:“淀底龜裂,航道成為汽車、拖拉機自由出入的通道,大部分淀區成為農業高産田,白洋淀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滅頂之災:一是野生魚蝦、水生植物絕跡,蘆葦減産、質量變次,鳥類繁衍生息的天然活動場所被毀滅,周邊自然環境的溫濕度失衡;二是地下水得不到淀水的補充,淀區和周邊的機井越打越深,機泵更新頻繁,形成惡性循環;三是工農業生産、旅遊業、水産養殖受到嚴重影響;四是淀區20多萬人的生産生活秩序被打亂,原先以漁業為生的群眾不得不放棄漁船,有的群眾奔向外地水庫或沿海,從事捕撈,維持生計。”

  安新縣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在經歷大旱後,因為魚蝦絕跡,當地不得不從外地引進魚蝦品種,放養到白洋淀中。白洋淀在康熙、乾隆年間曾是皇家水圍的所在,幾任皇帝都愛在夏天到此以射水鳥為趣。如今白洋淀所産,再非當時原品種魚蝦。

  幹淀

  地下水超採是主因

  那麼,白洋淀二十年六次乾涸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自然因素,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白洋淀的年平均降雨量正呈逐年減少的趨勢。《中國防汛抗旱》報道,白洋淀的形狀像一個淺碟子,湖泊調蓄能力低,滲入地下的湖水也非常多,因此白洋淀每年因蒸發、滲漏損失的水量就達2億立方米。

  事實上,在發生長時間缺水前,有關部門就已採取相關措施,1981年到1984年6月,白洋淀先後從上游水庫調水2.93億立方米,但因途中的各種消耗,淀區只接受到0.87億立方米。這對於淀水損失顯然入不敷出。專家還測算出,即使將當時補水全部輸入白洋淀,也不能補足蒸發滲漏的損失。與此同時,由於上遊的大量泥沙淤積湖底,造成白洋淀容水量大為減少。

  但人為因素顯然更是主因,白洋淀上遊的6座大型水庫的總庫容就達32.34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後,下流平原河道的來水越來越少,一些河道甚至十年不來一次水,河床長期乾裂。即使上遊放水,滲入地下的水量也非常多。水文記錄顯示,在經歷了5年大旱後,1988年,白洋淀上遊新樂站的來水量是9.32億立方米,但到下游北郭村的出水量竟然只有4.94億,也就是説,從新樂到北郭村不到60公里的河道,下滲了4.38億立方米的水量。

  有專家認為,超采地下水致使入淀水量減少,才是幹淀幾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據介紹,上世紀50年代,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平均年開採量僅為1.78億立方米、80年代增長為27.08億立方米,90年代已達28.67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北地區為了發展工業,引進大量機井抽取地下水,致使除了降雨量較大的幾個年份外,保定地區地下水水位越降越低,有些地方地下水的埋深竟然超過45m,同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進一步擴大,影響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公里。

  事實上,白洋淀的入水量可以説是華北地區地下水位的晴雨錶,1968年,白洋淀的年降水量為442mm,當時有2億立方米水入淀;但到了1986年,白洋淀的年降水量也達到428mm,但卻沒有一滴水進入白洋淀,地表水全部變成了地下水。

  現狀

  跨流域調水維護生機

  1988年,保定市平均降雨量835mm,白洋淀上遊各大水庫相繼泄洪13億立方米的水量,由此白洋淀重獲新生。此後,白洋淀再也沒有乾涸,但為了維持水源生機,有關部門一直在想盡各種方法,增加白洋淀的來水。

  保定市水溫水資源勘測局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事實上,自1997年以來整整10年,白洋淀天然入淀水量為0,白洋淀水域面積急劇縮減到不足30平方公里,蓄水量僅為0.13億立方米,近10年來,白洋淀水位完全依靠生態調水維持在低水位運行。因對維持華北地區生態平衡具有顯著作用,而有“華北之腎”之稱的白洋淀,事實上一直在靠“透析”維持著生機。

  1992年開始,各級領導多次調水補淀,十幾年來,上遊共調水12.95億立方米,最終入淀6.8億立方米。2004年2月至6月,水利部、河北省實施“引岳濟淀”工程,從400多千米外的岳城水庫調水,跨河系引水到白洋淀,使得白洋淀增加1.59億立方米的水量。近年,水利部又多次實施引黃入淀工程,就在去年11月,第五次引黃入淀開始,此次引黃入淀持續約83天,補水量約為1億立方米,屆時,白洋淀的水平面上升80厘米左右。

  然而,在專家眼中,如今的“引黃入淀”等方法仍只是治標不治本。保定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專家白德斌和保定市防汛抗旱辦公室專家寧振平表示,要從根本上維繫白洋淀生命,應對白洋淀流域的水資源實現流域統一管理;加大節水灌溉措施;繼續加強城市水資源管理;建議國家財政建立白洋淀補水專項資金等。

熱詞:

  • 1983年
  • 1986年
  •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 新樂站
  • 平原河道
  • 跨流域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