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政協委員聚集城市軌交安全 擬引“第三方監督”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19: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城市軌交安全引進“第三方監督”

  ——市人大政協分別召開專題會議,代表委員聚焦城市安全

  宋寧華 徐軼汝

  城市日長夜大,但風險無處不在,讓人們不得不居安思危。今天上午,市十三屆人大第五次會議召開“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確保城市安全平穩運行”專題審議會,近220名代表參加。在昨天下午的市政協專題會議中,政協委員們同樣圍繞城市安全問題展開熱議。

  消防安全

  要演習不要“演戲”

  市人大代表張謝定針對消防問題直言不諱,“安全演習別成‘演戲’!”他表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時時發生,固然有一些客觀原因,但不可否認還存在一些影響城市公共安全的人為亂象。比如,有些安全演習成了安全“演戲”安全演習本是為了增強市民安全和逃生意識,但現在的演習有些以電視拍攝為目的,有的只是為了在某個時間節點“作秀”,參與者不認真。他建議,所有涉及安全檢查和演習應該制度化、常態化,而不是僅僅採用運動式的應急演習。

  對此,副市長、公安局局長張學兵回應,在生活中確實發現消防演習走形式的情況。事實證明,嚴格的演習確實有實踐作用。比如,在一次地鐵的消防演習中,下電梯時擔架可以折疊,但擔架載人後上電梯時卻不能折疊,由此引發有關部門思考:如何設計特殊擔架?

  軌交安全

  地鐵安檢要堅持

  “上海軌交日均客流量近700萬人次,安全面臨著巨大壓力,必須高度重視軌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我建議,針對軌道交通的安全予以立法!”昨天下午,在市政協專題會議上,政協委員孫榮華第一個搶過話筒。他説,倫敦地鐵已經有150年的歷史,紐約地鐵也有109年的歷史,相比而言,年輕的上海地鐵(18年)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法律法規來規範地鐵安全管理,制定最嚴密的安全防範和安全評估制度。

  孫榮華建議,須加強對地鐵駕駛人員、站務人員以及維修人員的培訓,提高安全意識和業務能力;加強對線路車輛的檢查維護;對通風換氣設備、排煙滅火器材都要定期檢查維護,確保設施設備完好、正常使用。不妨引入第三方的監測機構來制定檢驗標準,對軌道交通的主要設備進行強制性的年檢、年審,對檢驗的結果予以公佈,讓市民放心。

  軌交10號線在去年9月27日發生的追尾事故讓全市人民都捏了把汗,建立最嚴密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方案顯得尤為重要。孫榮華建議,應定期舉辦演習,以提高市民對突發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疏散逃生的能力;地鐵的站臺應該多張貼應急處置的知識宣傳;多設置一些明顯的逃生指示;一旦發生事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公眾發佈信息,爭取全社會的配合協助。

  “説到地鐵安檢,我的一個朋友曾非常激動地説,恨不得把這個東西(安檢儀)一腳踹掉,這讓我很震驚。”市政協委員徐海清説,雖然針對軌交安檢制度的異議從來沒有停止過,但他認為,地鐵安檢,還是要堅持下去,“寧緊勿松!”針對不少市民質疑安檢是否有必要的情況,他建議,不妨將安檢成果及時向老百姓公佈,讓他們了解到地鐵安檢的重要性。孫榮華也認為,進入春運後,手拿大包小包的旅客多了,安檢絕對不能鬆懈,還要繼續加強檢查力度。

  地下空間

  開發匹配承受能力

  “軌道交通4號線發生沉降再次為我們敲響上海地下空間的安全警鐘!”市人大代表裴蓁向大家報憂,由於上海地質不斷沉降,高樓成千上萬,增加了地面壓強,加上地下管網老化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地下空間發生危機災害的幾率。為此,他建議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的制定程序,廣泛徵詢社會各界的民意,並吸收國內外已有的經驗教訓,好中選優,制定經得起時間和實踐考驗的應急預案。

  來自勘察設計行業的市人大代表許麗萍同樣對上海的地下空間憂心忡忡。她建議,要加強對於地下空間的開發和應急規劃。地下空間開發的規模和速度,要和上海城市的承受能力相匹配,這個承受能力包括地下空間的地質情況、目前財政的承受能力、建造技術的承受能力、管理人員隊伍能力等。

  電梯運行

  防止“以保養壞”惡果

  “上海有14萬台電梯,每部電梯應每半月維修保養一次,每個月應維保28萬台次。現在上海有資質的電梯維保人員是3000人,也就是説每人每天至少要維保90台電梯。”市政協委員、《上海科技報》高級編輯張秀華羅列了一長串數字,目的就是為了説明:在維保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電梯安全運行難以得到保障。

  張秀華指出,目前電梯維保行業存在諸多問題:企業間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甚至釀出了“以保養壞”的“惡果”。“維保一台電梯的成本要350元,個別企業卻能把價格壓到100元!”

  張秀華建議,物價部門應出臺電梯維保指導價格;地方政府協同行業協會要加強電梯維保人員、機構的資質培訓;對報廢的電梯零部件要嚴格管理、處置;行業協會可以嘗試公佈企業排行榜,引導有序競爭。

  本報記者 宋寧華 徐軼汝

熱詞:

  • 安全運行
  • 維保
  • 演戲
  • 惡果
  • 軌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