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響應時代召喚 履行崇高職責——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座談會發言摘要(上)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06: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泥土香裏釀真情

  人民日報記者 趙 鵬

  全國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啟動以來,人民日報社編委會高度重視,不僅制定了週密的活動方案,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更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當我們看到社長、總編輯和其他編委會成員都深入基層蹲點調研、采寫稿件,看到“走轉改”稿件幾乎天天上一版,特別是看到有22次出現在頭版頭條,創造了人民日報重大主題報道的歷史紀錄時,大家到基層去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的熱情更足了;對照黨和人民的要求,錘煉自身、提高素質,真正做到在“走”中實現“轉”與“改”的決心更大了,報社各采編部門、各地方分社都行動起來了。

  作為一個在地方分社工作18年的“老兵”,受這種氣氛感染,我的熱情也被激發出來。去年8月以來,我先後到福建7個地市的10多個縣蹲點調研,采寫了多篇報道。其中反映閩西老區長汀縣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經驗的報道《十年治荒 山河披綠》一文刊發後,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另一篇反映閩東寧德市基層幹部堅持23年“四下基層”的《踏著泥濘抓通路》,也受到中央領導同志表揚。我和我的同事們,也從基層幹部群眾那裏得到了肯定和鼓勵。前不久,山東省寧陽縣的一位鄉黨委書記給報社寄來一封信,他在信中説:“‘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小到一個村莊的故事、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報的頭版甚至頭版頭條。從中可以看出,‘走轉改’這條路走對了,走到了人民群眾心中,走進了新聞工作的真諦中。這樣抓新聞,這樣辦報紙,一定會越辦越好!”

  通過“走轉改”,我們在基層找到了新靈感,寫出了好稿件。收穫遠不止這些。我們真正走到基層幹部群眾中間,在敞開心扉的長談中,體味著根植于大地的勇氣與智慧;在相濡以沫的共處中,體驗著與時代同行的艱辛與奮進。從一個微笑、一次握手,或者是來自基層幹部群眾的一條短信中,體悟到一種信任、一份期待,更汲取到一股力量。我有三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最美的風景在身邊,最好的新聞在腳下。

  走基層不容易,奔波在路上,顧不上家、顧不上孩子,對於遠在北京的父母更只剩下牽掛;到一線不輕鬆,酷暑颱風是伴隨我的風景,天寒路遙是送給我的禮物,但火熱的一線、生動的基層、樸實的群眾,讓我停不下這腳步。

  群眾意識和平民情懷永遠不能忘記。要在最基層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和內容,就要用群眾的視角、群眾的感受表達對生活的期望與訴求。不是一腳泥濘、一身灰塵,群眾不會把我們當成一家人,也不會把他們最想説的真實想法告訴我們。不是坐在一張條凳上和群眾同喝一壺水、同吸一袋煙,群眾也不會認為你是真心來了解問題的,人家自然懶得理你,不會給你捧這個場。

  采寫《踏著泥濘抓通路》時,我被汽車一個個急轉彎甩得七葷八素,躺在床上因為嘔吐無法吃飯,突來的寒潮又逼得我不得不臨時去買保暖內衣,此時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幾十年來漁村群眾對修路的期盼;采寫《十年治荒 山河披綠》時,當我和群眾一起呼哧氣喘,一步步爬上山頂,看到那曾經寸草不生之地如今綠漫山谷、楊梅飄香時,所有的辛苦,都化作滿身激情,奔涌筆端;所有的牽掛,都變成了一腔愧疚,字字含情。我想説,最美的風景在身邊,最好的新聞在腳下。

  二、脂粉何如泥土香,質樸自然勝矯情。

  基層報道不好寫,寫來寫去四季歌。18年駐地生活,我對基層並不陌生。文章自有格式,內容早有套路,改文風,該從何處改起?實踐告訴我們: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永遠來自實踐、來自群眾。

  “走轉改”,就是要求記者走進基層“接地氣”、深入一線“抓活魚”,讓文字誕生在親身經歷中,讓文章書寫在廣闊天地間。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坐在辦公室裏、看著電視畫面、聽著幹部介紹,自然也能編出文章,但那永遠是人家嚼過的殘渣。這樣的文章,即使再推敲、再修飾,也難以打動人心。

  脂粉何如泥土香,質樸自然勝矯情。都知道細節好看、真實、動人,可真要找細節時,卻並不容易。不貓下腰放低身段,不動員所有感官,我們怎麼可能輕易找到?在閩東寧德和幹部們一路走基層回來後,每一閉上眼,那逼仄的山路、陡峭的石壁、翻騰的大海,一幅幅真實畫面像過電影一樣,飛入腦海。由此,《踏著泥濘抓通路》一文,開筆便無拖泥帶水,行文自然立異標新。

  三、行走在路上捕捉新聞,沉澱在心中牢記責任。

  “走轉改”應成為記者的工作常態。人民日報社領導提出“走轉改”要沉得下、蹲得住、堅持好,要在內涵和外延上不斷拓展。

  社會責任、時代使命,要求一個黨報記者,既要行走在路上去捕捉新聞,同時永遠不能停止思考,特別是在面對變動、變化、變遷,面對複雜多樣的社會環境,要時時保持思考的狀態。

  “走轉改”要深化,人民日報社最近提出了九條深化“走轉改”活動的具體措施,正在全社範圍內組織落實,“走轉改”的長效機制也在日臻完善。對於在采編一線工作的同志來説,“走轉改”的深化,關鍵是思考要不斷深化。好的報道可以有很多特徵,但至少應該包含四個特徵:見人、見事、見情、見理。只要下去了,前兩點不難做到;蹲下去了,融入其中,也會情由心生;最難的是第四點:見理。換句話,就是要有思考、有思想,特別是調研型的“走轉改”報道。報社領導提出,人民日報的記者要當思考型的記者、要做有思想的新聞。“走轉改”,給了我們思考的根基,給了我們思想的翅膀。我們更應該以此為起點,時時把“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三問”放在心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鍛造時代精品

  新華社記者 趙 承

  10多天前,一位72歲的太行山老農趕了1000多裏路來新華社探親——他就是河南林州白泉村支部書記張福根。

  去年9月,李從軍社長在暮色中帶領我們走了1個多小時山路深入白泉村,在萬壑松濤中,傾聽福根暢談帶領群眾艱苦創業、脫貧致富的故事。這些故事後來被寫入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這位老農從此和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自“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新華社按照中央領導同志要求,深入基層,結交了很多福根這樣的親戚,與群眾的感情更近了,采編人員的思想、業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推出了一批精品報道。下面,我結合自己參與采寫的《守望》一稿,談點體會。

  第一,走基層,在太行深處尋找思想的火花。

  “生活最深刻,群眾最智慧”。這一點不走基層,感受不到。我們走進了太行山,走近了紅旗渠。

  當中國從貧困走向富足,我們該怎樣對待曾經擁有的紅旗渠精神?今天的人們又該如何繼續耕耘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園?

  紅旗渠給了我們一個昭示時代的平臺。這,就是它獨特的新聞價值所在。

  不到太行深處,就無法站到太行的高度。

  一個多月時間裏,我們深入太行山,感受這古老山脈的呼吸,傾聽老區人民的心聲。我們在採訪中思考,在思考中採訪,採訪幹部群眾40多位,採訪筆記上百萬字,召開碰頭會就有十余次。

  在深入基層大量採訪的基礎上,從軍社長總結出當代紅旗渠的“四不”精神: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鬥不息。他説:“我們就是要用這‘四不’回答總書記提出的‘兩不’,也就是如何做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 ”

  有讀者説,《守望》一稿切中了當前社會某些地方信仰缺失的要害,喚起了人們心中那份神聖和崇高。

  思想的高度,決定新聞的力度。而要達到這樣的高度,就要投身火熱的群眾生活,尋找並回答時代命題。

  第二,轉作風,將心比心,以愛換愛。

  有幾個場景,我難以忘懷:

  一次握手的故事——那是一次在紅旗渠上的採訪。70多歲的李順昌正在修渠,滿頭汗水,滿手泥水。從軍社長走過去,向他伸出了手。李順昌手伸了出來,又不好意思地縮回去:“我手臟。”

  從軍社長一把抓住:“不臟,不臟。”

  就是這個不經意的握手,打開了老人的話匣子……

  一碗麵的故事——在渠上採訪時,從軍社長問村支書王瑞增:“你對上面還有什麼要求?”

  “我最大的要求就是水源一定要保障。沒水,老百姓會罵,我們要哭的。”

  “我一定向市委書記轉達。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王瑞增聽了連聲道謝:“下次再來,我讓老伴給您做碗手捍麵。”

  在林州,人們探親謝客都要請吃麵。一碗麵,是他們表達親情的最好方式。一碗麵,盛的是本色,更盛著我們與群眾的親情。

  一次探親的故事——12月27日,福根不顧天寒路遠,進京探親。“上次見面後很是掛念,就想來北京看看你們。”和親人再次見面,福根激動得眼圈泛紅。

  福根爺孫倆受到新華社親人一樣的款待。從軍社長除為爺孫倆和家裏人添置衣物外,還從家裏拿來一床嶄新的蠶絲被。他説:“你蓋著它暖暖的,想到我。”

  轉作風,視群眾為親人,收穫的就是真心話,真摯的愛。也唯有此,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第三,改文風,就要有大膽創新的意識。

  作風決定文風。如何充分展示群眾“身邊的感動”、大力唱響“勞動者”之歌?是我們在林州獲取大量新聞素材時所思考的問題。

  確立紅旗渠“四不”精神的主題後,為更好體現思想內涵,我們找到了“太行”這個意象。意象,本在文學和繪畫裏常用,我們在新聞通訊中,將之與內容有機融合。

  意象找到了,就像是畫好了一條龍,我們還需要點一雙眼睛讓它活起來——

  一天淩晨四點,參與采寫的總編室主任劉思揚在睡夢中被電話鈴聲驚醒,是從軍社長打來的。他説:“我想到了一個新的題目:《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圍繞守望精神家園這條線,可以把整篇文意打通。你看怎樣?……”

  《守望》一文在大量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運用了穿越手法及繪畫技巧等創新手法,産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學效果。

  《守望》一稿播發後,有讀者説,沒想到,新聞通訊還可以這樣寫。

  一個多月的“走轉改”實踐,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過程,其中有與群眾情感交流時的暢快,有被群眾熱情擁抱的感動,有為全面準確傳達群眾心聲的輾轉反側——這樣的感覺是我20年新聞生涯中從未有過的。實踐中,我認真思考“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重大命題。我深刻認識到,基層,永遠是新聞的源頭;人民,永遠是我們的老師。作為新聞人,我們要做黨的政策的宣傳者,群眾心聲的傳達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踐行者,努力寫出有情感溫度、思想深度和時代高度的優秀作品。

  行程萬里探水文

  光明日報記者 何 平

  在這次“走轉改”活動中,我和另外兩位同事王國平、韓寒組成了一支基層水文站調研小分隊,用11天的時間調研了青海、重慶等五省市的5個基層水文站,在光明日報大視野版整版推出了“走基層”特別報道《默默芬芳最動人——獻給“把脈江河”的水文工作者》,描寫了長期工作在高寒邊遠、潮濕溽熱地區工作的水文人的堅守與奉獻,反映了他們的心聲和期待,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稿子見報後,水利部部長陳雷專門作出批示,對光明日報關注基層水文職工表示感謝。常年駐守在海拔近4000米的黃河上遊瑪曲水文站站長晁代河説,通過媒體的宣傳,水文職工艱苦的工作生活環境會為更多人所了解,基層水文站存在的困難也將會逐漸改善,水文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自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光明日報社迅速響應,並探索如何進一步深化“走轉改”活動。在報社領導的週密安排下,我們的調研小分隊打破部門界限,由經濟部、策劃部、文藝部等編輯部門的三位年輕記者組成,發揮團隊優勢,經過與水利部的溝通,選取了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循化水文站、重慶忠縣中坪村兩河水文站等5個基層水文站作為調研地點。

  之所以選擇“基層水文站”作為調研題目,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水文工作相當重要,但卻少為人所知。汛期防洪、枯水期蓄水,以及平時大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的建設都需要水文數據。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時我曾經在唐家山堰塞湖採訪,搶險隊伍撤離後,堰頂只留下了三位水文人在堅守,向指揮部報送堰塞湖排險決策的基礎信息,水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與水文發揮的巨大作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水文人大多默默無聞,大家對水文人的工作和生活情況知之甚少。我們在江西採訪時,有一名水文職工説曾經在網上發過一張他們觀測水位的照片,問網友“這是什麼工作的場景”,沒有幾個人答得上來。

  第二,是因為水文工作相當枯燥和艱苦,向社會反映他們的生存狀態很有意義。由於採集水文數據的需要,很多水文站都設在偏遠地區,那裏人煙荒無,交通不便。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基本上相同,枯燥的工作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蒐集數據一天都不能間斷,要一直堅持下去,一幹就是一輩子。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對工作的執著值得頌揚。

  11天5省的採訪時間很緊湊,除了睡覺,我們幾乎都在不停地和水文人溝通和交流,吃飯也成了工作餐,儘量讓他們説出心裏話,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有時候盤山公路很顛簸,同事們都暈車了,在用手緊緊拽著扶手保持平衡的情況下,還不忘採訪同車的水文人。11月份的青海已經很冷,一早的氣溫都能到零下10攝氏度,黃河上的風也刺骨;但11月份的南寧還很熱,從測船上岸的幾步路,衣服就被汗浸得半濕;而在重慶,我們住在村子裏,一墻之隔,外面就是大山。

  稿子的四個小標題:水文人説:“一天一個點,一年一條線”,是希望通過形象的語言來介紹水文工作的內容和性質;村民説:“水文人是鴨子變的吧?”是為了反映水文工作的艱苦和水文人的敬業;孩子説:“發大水的時候,我爸爸能上電視”,是為了介紹水文工作的作用;鷯哥説:“小郭,測流!”是為了反映水文人在枯燥的工作中尋找快樂的積極心態。這些標題都是通過與採訪對象深入交流得來,相當口語化。

  稿子還反映了水文人目前存在的困難。水文人不僅存在地域性和行業性的職業病,例如高原肺氣腫、血吸蟲病,以及行業普遍存在的風濕、關節炎、胃病等,水文行業發展也面臨著後繼人才匱乏的難題。

  值得欣慰的是,看到報道之後,分管水文工作的水利部副部長劉寧表示,要結合光明日報開展的“走轉改”基層水文站調研活動,進行專題調研,解決基層水文站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前不久,在黃河包頭段封淩的關鍵時期,劉寧副部長帶隊調研了當地三個基層水文站,專程邀請光明日報作為唯一一家新聞媒體參加。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光明日報社編委會提出,“走轉改”不僅是一次活動,更要制度化,經常化。今後,我們將帶著真情融入基層,一定會寫出更生動的作品、寫出更深厚的作品,傳遞來自老百姓的聲音,表現老百姓的喜怒哀樂。

  深入“走轉改”,我們一直在路上!

  “走轉改”中的行與思

  經濟日報記者 齊 平

  “行與思”,是經濟日報刊發的調研報告《一個産業小鎮轉型升級的行與思》中的“關鍵詞”。而行與思,既是“帶著問題採訪、帶著思考調研”的一種狀態,也是在“走轉改”過程中不斷探索、堅持創新的一種導向。

  隨著“走轉改”活動深入推進並轉向常態化、制度化,在確保一線蹲點取得效果的同時,經濟日報積極探索把“走轉改”活動與重大報道、熱點引導、輿論監督結合起來,與報紙的改進創新工作結合起來,在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彰顯經濟報道的特色。載體上,策劃先行,創新運用專欄、專版、專題等,使“走轉改”報道“拉長”、“拓寬”、“變深”,各類報道的分量更足了。選題上,將黨和政府的政策要點、各地各部門的工作亮點和社會輿論的關注點結合起來,直面難點、熱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

  “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報社先後組織多次對中小企業的調研,我有機會參加了其中的兩次,這種“帶著問題採訪、帶著思考調研”的歷練,使我受益匪淺。

  2011年下半年以來,社會上關於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各種反映很多,時而傳來企業主因資金鏈斷裂“跑路”的消息,不少人認為中小企業整體上有脫離實體經濟的傾向。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經濟日報社編委會要求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通過全面調研,了解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狀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在形成對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整體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可行性解決途徑。

  2011年9月下旬,社領導帶隊到浙江諸暨店口鎮蹲點調研。我們採訪組一共5名記者,在一週的時間裏,我們深入10多家民營企業的工廠車間,看産品、問市場、算成本、談轉型,其間還多次與諸暨市和店口鎮黨政負責人深入交流,傾聽他們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每天的採訪結束後,我們還要開一個碰頭會,討論採訪情況,確定稿件主題,選擇報道角度。

  調研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行與思互動的過程。經過這個反反復復的過程,在我們的認知裏,中小企業群體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地域文化的特徵也越來越鮮明。

  “到店口鎮之前,我們以為當前中小企業最大的問題是融資難。但深入這裡的企業後,我們發現缺乏資金並不是他們遇到的唯一難題,吸引人才、研發技術、産品轉型、品牌建設等,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採訪感言裏的這段話,真實地記錄了我們認識的轉化。

  店口鎮調研報告刊發于2011年10月3日。10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加強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和財稅扶持的政策措施。我們逐條分析,為調研採訪的結論符合中央的精神而感到高興。

  去年11月初,我再次參加了報社組織的“走轉改——中小企業調研行”。這次調研從7個新聞業務部門抽調24名記者,其中前方記者20人,組成3個調研組,分赴珠三角、長三角和福建省三個製造業聚集的地區實地調研。在一週時間裏,我們進企業、下廠房,分別採訪了9個地區的52個企業、44個政府主管部門,採訪對象上百人,收集到大量鮮活真實的第一手素材。

  馬不停蹄地調研回來後,按照社領導的要求,我們沒有立即動手寫稿,而是多次召開情況彙報會,各路記者相互交流,對三個地區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歸類和總結,找出當前中小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後期為特別報道《風雨中向前行——我國中小企業聚集區生存狀況掃描》統稿時,我感到正是由於前期“行”得紮實、“思”得充分,我們的分析判斷言之有物,我們的對策建議言之有據。

  我所經歷、所參與的,只是經濟日報在“走轉改”活動中諸多精彩的一個片段,但這段行與思的實踐足以使我體會到:“走轉改”是對新聞本原的回歸。“走轉改”活動不僅錘煉了我們的職業精神,也提升了我們的專業水準。因為要解答紛繁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答案永遠在路上,永遠在基層。走出去、沉下去,才有視野的不斷拓寬,才有認識的不斷提升。

  劉雲山部長説:“在路上心裏才有時代,在基層心裏才有群眾,在現場心裏才有感動。”這也是對我們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激勵和鞭策。我們要牢記新聞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根本職責,更好地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彰顯中央黨報的公信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在新的時期,經濟日報將進一步完善長效工作機制,把“走轉改”活動與建設“高端權威、國際一流、世界影響”財經大報的奮鬥目標結合起來。我要和同行們一樣,繼續練好“扎馬步”的基本功,只有蹲的姿態更持久,行的腳步才更堅實,思的羽翼也才更高遠。

  講實話 講真話 講家常話

  中央電視臺記者 張 萍

  2012新年夜,我收到了幾條珍貴的短信。北京兒童醫院院長李仲智説,希望你把北京兒童醫院作為長期蹲點的地方,我們隨時歡迎你。北京兒童醫院小兒腫瘤專家王煥民醫生説,想起你的報道,想起你為睡在醫院窗臺上的馬子碩蓋上的小被子,感嘆心與心的溝通。同仁醫院的苗錦鵬醫生也給我發來短信,他説,你和梁錚錚的兩組醫院報道,讓我和周圍的人感到溫暖。已經在北京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的馬子碩的媽媽説,過年了,子碩的奶奶讓我給你買點啥,我知道你不會要我們的東西,只能送上真心的祝福。

  這4句真心的祝福,就是“走轉改”帶給我的最好新年禮物。我相信,這幾個月以來,參加“走轉改”活動的記者都能夠收到類似的祝福,這些祝福來自基層、來自群眾、發自內心、帶著感情,這些祝福也是對我們在新的一年裏繼續走下去的期待。

  在做《北京兒童醫院蹲點日記》的兩個月裏,這個二環邊上的基層,帶給我許多的淚水和收穫。

  一、懷真感情,動真腦筋,下真功夫。

  到北京兒童醫院的當天,我向醫院要兩樣東西:一把可以睡覺的椅子,一張可以自由進出病房的門禁卡。醫院同意了,沒有給椅子,而是給了一個舒服點的長沙發。每當深夜躺在沙發上時,我總在想,用什麼樣的“走轉改”報道,讓醫患之間多一份理解,還能避免“板磚”?

  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轉換角度,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看患者眼中的醫院。我需要找到一個命運的“載體”,用“樣本追蹤”的方法,全程記錄一名有代表性的患兒看病求醫的真實過程。

  為了找到這樣一個孩子,我跟拍了一個患了肺炎的患兒,每天跟著他掛號、看病、打吊針,拍了5天,孩子的病好了,過程不精彩,白拍了。我接著連續跟拍了20多個孩子,始終不理想,那時候挺氣餒的,用這種笨辦法找,找到哪天才能找到呢?從確診的患兒入手,倒是挺快的,但是患兒排隊、掛號、確診的過程就沒有辦法真實記錄了。怎麼辦?只能繼續找。一天深夜,我經過醫院的走廊,一回頭的瞬間,我看到了一個趴在媽媽肩上的孩子,正蔫蔫地望著我,這個眼神的交集,最後成為我們節目的開始。河北農村3歲白血病患兒馬子碩的求醫路,就這樣被我們從頭記錄了。

  播出時,連續5天,《馬子碩的求醫路》讓億萬觀眾追著看、跟著哭。很多觀眾説,看著子碩,想到的卻是自己,13億人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這條艱難的求醫路。透過“艱難”,觀眾體會到了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和分佈不均的複雜性,看到了醫生、醫院和政府在緩解“看病難、看病貴”過程中做出的種種努力。

  “看了馬子碩的求醫路,沒想到黨媒還有這麼有力的報道。”這是網友的心聲。

  二、不唯苦、不唯遠、只唯真、只唯實。

  我在北京兒童醫院蹲點時,《皮裏村孩子的上學路》已經播完,産生了巨大的反響,那個時候以皮裏村為代表的很多節目,生動地反映了我國不發達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真實現狀,節目感人肺腑。皮裏村是基層,京城腹地也是基層。皮裏村一共40多個孩子,北京兒童醫院每天要給上萬名孩子看病,其中80%來自其他省市的農村。領導説,走基層“不唯苦、不唯遠、只唯真、只唯實”,不僅要解決皮裏村孩子上學沒路走的問題,還要能反映“看病難”這樣全國人民普遍關心的複雜問題。

  在醫院蹲點,跟著馬子碩掛號,跟出了一群號販子。跟著馬子碩住院,又碰到了40戶釘子戶,跟著馬子碩去河北二院治療,又發現新農合的錢不到位,幾十名白血病患兒時刻面臨被趕出醫院。我們報道後,馬子碩的治療費有著落了,回到北京住院了。新農合的錢到位了,河北二院的幾十名孩子不用出院了。直面難題,推動問題的解決。我們要把患者的苦,報道得讓醫生醫院動情;我們也要把醫生醫院的難,報道得讓患者觀眾感同身受。

  “如果‘走轉改’能讓記者做出更多像這樣的好新聞,那麼,它註定不是個走形式的活動!”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令我印象深刻,我們是走走、轉轉、改改就結束了,還是動真格。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女人香》,電影中男主人公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來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在拍攝北京兒童醫院的這兩個月裏,我多次見到了91歲的院士張金哲老先生,他現在還每週出診兩次,每一位患者走進來他都起身相迎,患者看完病離開時,他再起身相送,老先生比我大60歲,他用一生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我想,我會和我的同事們一起,沿著“走轉改”這條正確的路,一直走下去,做一名腳上永遠沾滿泥土,永遠講實話、講真話、講家常話的記者!

熱詞:

  • 走轉改
  • 時代命題
  • 時代使命
  • 守望
  • 唐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