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2日 06: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強調要“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想象力和智慧,需要科學完善的保護制度和切實有效的保護舉措。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不斷取得突破,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是指通過生産、流通、銷售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資源轉化為生産力和産品,産生經濟效益,並促進相關産業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生産實踐中得到積極保護,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這既是我國近些年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有利於加快文化産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文化産業發展創新的重要源泉和動力。進行生産性保護的非遺項目,都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因此,應轉變思想觀念,落實以文化為基礎促進發展、用文化多樣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多樣性的理念,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並適度産業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在市場化進程中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的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發展格局,發展開放型、多層次、有特色的文化産業,並通過一些市場前景較好的重點項目,儘快實現人才、資本、技術和市場的有效整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之樹長青。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有利於提高保護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依託于特定的物質基礎,包含著對其周圍一定規模的環境的保護,這就需要進行整體性保護。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還與當地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依賴於當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巧妙利用當地某種自然資源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來源於遺産地人們的生産、生活實踐,它的保護也只有回到當地人們的生産和生活中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這就要求實現活態性保護。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生産性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地點儘量靠近傳統的生産地點,不僅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整體性保護與活態性保護原則,也有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促進相關産業的發展。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有利於傳統技藝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需要靜態的保護和傳承,還需要動態的創新與發展。非遺項目,承載的多是有著千百年曆史的古老技藝。古老技藝要想永葆生命力,除了有意識地保護與傳承,更重要的是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元素。在市場環境中對非遺項目進行生産性保護,既要抵制住市場的誘惑,遏制對非遺項目過度開發、盲目開發,保持其原生態,保持其按內在規律自然衍變的過程;又要積極用好市場特點,適應時代需求,將現代氣息融入非遺産品之中,在拓展市場的同時,傳播這些産品所蘊涵的傳統文化。因此,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不是單純、刻意地追求新技術在傳統技藝中的應用,而是把先進適當的高技術、新設備、新工藝以及先進的管理技術等應用到非遺項目中,從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效率和産品的標準化程度,提升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活力。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保護傳承
  • 保護制度
  • 決定
  • 文化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