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大力推進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防“谷貴傷農”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13: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合肥1月11日電(記者蔡敏 賈釗)農産品價格上漲了,農民卻因為生産成本增加、購銷環節謀利而難以實現增收,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一家一戶小規模種養帶來的這種“谷貴傷農”現象,大力推進農村合作組織發展,幫助農民收穫實實在在的利益。

  55歲的老農劉緒業年關前領到了2600多元合作社股金分紅。祖祖輩輩生活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張鋪鎮平安社區的劉老漢,這幾天特地仔細盤點了去年一年的農業收成。

  “加入合作社還真享受到了很大實惠!俺這六畝地因為集體採購良種、化肥、農藥,農技人員統一指導和服務病蟲害防治,一季稻平均一畝地就節約成本30元,産量增加百餘斤。加上訂單種植收購價又高一些,僅一季種植俺就比沒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多收1400元。”劉老漢説。

  因為去年初在合作社投入了25000元股金,劉老漢還拿到了一筆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的收益。“俺年紀大了,種地就怕不懂新技術、不會聯絡銷路,合作社解決了俺的實際困難,今年可要過一個殷實年了!”他説。

  長期奔走在田間地頭的平安社區農技站站長閔學仁認為,制約中國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的難題有三:一是農民因信息不靈、技術不高、投入不足,增收艱難;二是糧食生産企業因農民亂引亂種,沒有優質穩定的原料,想創名牌同樣艱難;三是面對點多面廣、意見難以統一的千家萬戶,農技站推廣新技術困難大、效果差。

  “如果這三方通過協商約定,各自發揮長處,那麼"三個難題"就會變成三個優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農技站增添活力。”他説。

  為破解這三個難題,平安社區農技站攜同天長市康盈米業有限公司和周邊村民,在“自願、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于2001年1月組建了“天長市稻業經濟合作社”。

  多年來,他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訂單種植、以農業科技為支撐服務種植,形成了上連龍頭加工企業、下連廣大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共同體。稻業經濟合作社快速發展壯大,其股金已由建社時的20萬元擴增至160萬元,年分紅利15萬元以上,社員由剛成立時的218戶發展到現在的6000余戶,生産基地由1萬畝擴大到6萬多畝,農戶累計增收4000多萬元。

  記者從安徽省農委獲悉,目前,農業大省安徽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2萬多個。“十二五”末,安徽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將發展到3萬個,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佔全省總農戶的50%,30%的農産品將在網上銷售,合作社成員戶比當地同類型非成員戶增收30%左右。

  中國三十多年前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極大程度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這種千家萬戶小農生産帶來了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産量和質量難以保障、農民進一步增收難等問題。

  此外,農産品市場售價很高,但農民賣給加工企業的收購價卻不高,農民和企業獲利懸殊等“谷貴卻傷農”事件時有發生,也引發了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業內專家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不改變農戶獨立經營的情況下,通過聯合生産,規模經營,有效地將分散的資金、勞動力、土地和市場組織起來,不僅促進了農業産業化、規模化經營,還有利於加強農戶與市場的對接,避免盲目生産和中間環節過多謀利,保障農民利益最大化。

  中國各地近年來不斷加大農業合作社發展力度。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8.43萬家,實有入社農戶3870多萬戶,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5.5%。

  針對中國式農民合作組織今後的發展,有專家建議,借鑒國外做法,設立全國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和服務機構,以加強領導、整合資源,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

  據了解,為突破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缺人”和“缺錢”的瓶頸,中國農業部門將在未來十年培養15000名合作社人才,同時大力支持農村青年和大學生“村官”參與領辦、創辦合作社。同時,聯合相關部門出臺降低貸款門檻等扶持合作社發展的金融政策。

  作者:蔡敏 賈釗

熱詞:

  • 農民專業合作社
  • 農民合作組織
  •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 農戶
  • 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