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江蘇省委書記:走有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05: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三次産業協調發展,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不斷縮小工農、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才能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去年全國人代會期間,胡錦濤同志期望江蘇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按照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江蘇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對如何走好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進行積極探索,提出並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力爭到2015年蘇南等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産業。不失時機地推進農業現代化,直接關係人民溫飽和務農勞動力增收,直接關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直接關係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江蘇省是工業大省,也是農業大省,糧食産量居全國第四位,農業增加值居全國第三位。目前江蘇省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城鎮化加速推進期,農業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雖然不到7%,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僅不會改變,而且會更加突出。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當前江蘇農業發展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城鄉居民對農産品數量、質量、安全性和多樣化的需求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資源、生態環境約束日趨明顯,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滿足這些需要,應對這些挑戰,根本出路在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今後一個時期,總的發展思路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任務,以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著力提升現代農業規模化、産業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保護體系“五個體系”,努力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推動“三化”同步發展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遵循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客觀要求。近年來,江蘇省按照“以産業化提升農業、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帶動農村”的思路,促進“三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一定經驗。今後將進一步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有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構建新型工農和城鄉關係。一方面,強化工業支持農業。注重以工業化理念引領農業、工業化裝備武裝農業、工業化成果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産業鏈向前向後延伸,加快發展精深加工業和現代流通業,提升農業規模化、産業化、合作化經營水平,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另一方面,強化城鄉互動發展。深入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將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轉向農業農村,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社會保障逐步銜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資源均衡配置、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全面實施“村莊環境整治行動計劃”,爭取用3至5年實現全省村莊面貌根本性改觀。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堅持創新驅動是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為此,應把發揮科教資源優勢與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結合起來,促進農業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一是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重點在種源農業、生物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農産品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向産業鏈高端攀升,向農業前沿進軍,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二是著力推進農科教、産學研緊密結合。有效整合涉農高校、農業科研院所等科教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資源共享,注重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各種新型服務組織的作用,實施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擴大新技術、新品種覆蓋面,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三是著力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加快農機工業發展,改善農機裝備結構,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相融合,完善信息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智慧化和科學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支撐農業現代化。四是著力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組織實施現代農業人才工程,採取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辦法,建設一支引領江蘇農業現代化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提高農業生産能力和競爭能力

  農業綜合開發是提高農業生産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決定了江蘇省必須大幅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不斷提高勞均、畝均産出和經濟效益。一應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重點任務。抓好水利這個農業發展的命脈,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立功能齊全、長效管護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強化灌區用水管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二應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保障。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産田改造,每年建設150萬畝高標準農田,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産出能力。加強農業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疫病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三應把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圍繞推進農業生産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著力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連鎖超市、農超對接、專賣直銷等現代營銷模式,積極發展農産品網上交易,促進農産品流通銷售。健全基層農技農經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産品質量監管。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引導支持各類服務組織提供綜合性服務,積極發展一條龍全程服務,推動農業規模化生産、集約化經營、市場化營銷。

  加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力度,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按照佈局合理、結構優化、質量安全、生態良好、效益較高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應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繼續穩定糧食生産,統籌推進各業發展。橫向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糧油、設施園藝、規模畜牧、特色水産、休閒觀光農業;縱向延伸農業産業鏈,推動産前、産中、産後有機銜接,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産業,促進農業産業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區域佈局,根據市場導向和比較優勢原則,科學規劃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加快培育一批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批規模大、優勢強的農業産業帶,壯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區。進一步優化生産方式,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大力發展工廠化種苗産業,推廣高效安全栽培模式,積極發展土地集中型、專業合作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類型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高産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增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農業是基礎産業、弱質産業,既需要加強扶持,也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內在發展活力。應深入推進農村土地、金融等各項改革。全面推行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嚴格徵地程序,動態調整補償標準,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整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利用水平,確保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擴大服務範圍,創新服務産品,支持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健康發展,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等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健全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完善農業補貼和農産品價格保護制度,進一步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引導各地立足實際大膽探索。蘇南、蘇中、蘇北農業條件不盡相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既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強化工作落實,使各地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注重統籌、政策上給予傾斜,確保農業現代化建設有序推進;又要支持基層改革創新、大膽實踐,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探索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條件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路子。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主體是農民,根本目的是讓農民過上現代化生活。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始終把保障和發展農民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農民意願,尊重基層創造,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使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過程成為富裕農民、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

  (作者為中共江蘇省委書記)

熱詞:

  • 農業現代化
  • 農民專業合作
  • 工業化成果
  • 惠農政策
  • 特色産業
  • 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