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丘成桐:中國科技一流成果太少 望制度能變更好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04: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是科技界要面對的一個新命題:中國的科技已經起飛了,但能否飛起來,關鍵就在最近10年。

  面對中國青年報記者,62歲的丘成桐言辭懇切:“機遇就在這10年,如何把中國的高科技搞上去,迫切值得深思。”

  但他對中國科研的現狀也不乏憂慮。這位華人數學家中唯一獲得過菲爾茲獎(素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著名學者,經常直言不諱地批評國內科研界的問題。

  他認為是愛之愈深,責之愈切,“我的批評都是為了讓中國科研,希望無論是環境還是制度都能變得更好”。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就科技教育領域的一些熱點問題,對這位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進行了獨家專訪。

  採訪是在他擔任主任的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進行的,記者看到,他的辦公室裏擺滿了紙箱子,編號從1一直到80多號,這些箱子裏裝滿了丘先生從美國運回的藏書,佔了他藏書的一半。

  記者問:“您把藏書都運回了國內,是要全職回國嗎?”他未置可否地笑了笑:“那要看環境怎麼樣。”

  中國最好的學生與美國最好的學生相比,在學科準備上有一段差距

  記者(以下簡稱記):這些年您一直在做大學生數學競賽,能否介紹下具體情況?

  丘成桐(以下簡稱丘):我們這幾年搞了一個“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第一年考的時候,很多學生水平不行,第二年改進了很多。我們不考刁難的題目,基本上是美國博士資格考試的水平。讓我嚇一跳的是,有些名校一個學生都沒考上。因為這些名校吃老本,考試一下就露出底了。

  我們有50多位教授參加組織和出題,組織這場競賽完全是義務勞動,競賽到目前為止辦了兩年,雖然得到政府認可,卻沒有要求政府撥一分錢,全部都是我們自己找的經費。我覺得競賽的效果很好,因為很多高校知道要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了,一考試就知道學生水平比不上人家嘛。

  記: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學生的數學水平是最好的,怎麼會比不上人家?

  丘:在哈佛大學,某一年有9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參加我們數學專業的博士資格考試,滿分160分,有7個學生考分在130至140分之間,唯獨兩個中國學生只考了80多分。這還是中國最好的學生。

  中國學生在數學上的準備比不上人家。清華有個學生跟著我,剛來的時候,覺得博士生資格考試很困難,經過努力,現在成績不錯了。這表示其實中國學生的基本功並沒有那麼好。舉例來説,中國高中不怎麼教微積分,為什麼不教?因為高考考得少或者不考。然而,微積分是文藝復興和科技革命以來最偉大的創造,牛頓靠微積分成就了牛頓力學,大部分科學上的成就也都需用到微積分。

  經常能聽到某些媒體説,美國很多人連加減乘除都不會。美國的高中生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的加減乘除沒學好,但總不能專找美國最差的學生和中國學生比較,幹嗎不找他們優秀的學生來進行比較?

  所以,之前有報道説中國學生出去留學數學是最牛的,這是片面的。中國最好的學生與美國最好的學生相比,在學科準備上有一段差距。

  記:基礎培養特別重要。

  丘:我在國內見到不少應用數學家有這樣的毛病:基本功夫不夠堅實,卻大談交叉學科的重要性。這樣做反而把本來應當發展的基礎學科也耽誤了,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本世紀的知識突飛猛進,跨學科的知識更是如此。事實上,大部分創新的科學都是在不同學科的融合中擦出火花産生的。

  很多人都同意這個看法,但卻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融合不同學科的學者,其能力和知識水平都要跟這些不同學科的專家相當,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識跟不上,他也要能理解問題的困難所在,能找合適的專家求教。而能滿足這些條件的科學家實在不多。

  中國有不少學者只注重科學的應用,而不願意在基礎科學上下功夫,這是非常膚淺的。事實上,從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每次突破無不源自基礎科學的發展。對基礎科學認識不夠深入,只滿足於應用而沾沾自喜,終究是尾隨人後、依樣畫葫蘆罷了。年輕人做學問,務必要踏實,將基礎學科學好。

  中國現在的教育就像從大鍋裏盛出一點飯,比較平均地分給所有人

  記:如何評價今天中國的學術水平?

  丘:大範圍來説,科學上第一流的成果不多。第一流就是其他人做不到的,基本思想從頭到尾都是我們做的。最近我去看國防科技大學做的“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看了西昌衛星中心的火箭發射,都做得非常傑出,但無論是計算機還是火箭,基本思想都是外國人的貢獻,我們還缺少全面性的創新工程。

  美國很多第一流的創新成果是別人沒有做過的,他們從頭開始做,如半導體和生物科技裏面的很多科研成果。與之相比,中國要差得遠。結晶牛胰島素是一項很偉大的事業,但這已經是50年前的事了,這幾十年,中國還沒有像結晶牛胰島素這樣的工程。

  記:怎麼看待近年來一流成果的稀缺?

  丘:教育沒有做到位,尤其是從廣泛學生裏培養出一部分好學生的力度不夠。

  大範圍來講,雖然我們現在的教育在“量”上是不錯,每年差不多有1000萬高中畢業生,高考也比較公平。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要從這裡面培養出一小群適合做領導的、做創新性工作的人來。

  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就非要培養出一批出色的年輕學者。有些科學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就是幾個人、幾十個人做出來的,比如半導體,但它影響的可不只幾個人、幾十個人,而是大多數人,乃至全世界,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在中國的大學生或者高中生裏面,如果有千分之一甚至是萬分之一的人能夠這樣,或者説,只要有1000個傑出學生去從事這些事業,就能對整個中國的創新帶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中國現在的教育就像從大鍋裏盛出一點飯,比較平均地分給所有人。我覺得,應該有體系地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讓他們投入到偉大的科技事業中去。

  記:如何培養這樣的年輕人,您的建議是什麼?

  丘: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大牌教授要做研究,不願意教書,這造成學生遇不到好的教授。哈佛大學數學系的教授全部被要求教大本科,無一例外。最近幾年國內教育部門也開始要求大教授教本科,但是還不夠。

  國內的好文章數量太少了

  記:前段時間,有研究機構發佈我國國際論文的數量指標,數據顯示我們在全球上升的速度很快,但引用率不高。有觀點認為,我們論文把量做足了,質量就會慢慢上去?

  丘:這個論點顯然是不科學的。現在看來,中國的博士全世界最多,哈佛大學去年畢業300個博士,對比這300個博士的論文水準,也許中國很多高校的博士論文加起來都不見得比這300個博士的論文好。

  創造一定要靠“質”而不是靠“量”。也許好的雜誌會登你的文章,但不代表你的文章就是雜誌中最好的。真正的好文章會影響很久的,文章好不好,要等過了十年八年才會顯現出來。不要看發表時的狀況,要看五年十年後的引用率,且排除自己引用的部分。這樣來看,國內的好文章數量太少了。所以我們只顧著把量做足很難有質的提高。

  我覺得,只有求真求美,一心一意追求大自然的真理,摒棄形式主義的東西,才可能在做學問上有所提高。

  記:怎麼理解求真求美?

  丘:我認識一個院士帶了個博士後,文章沒發表前,發現邏輯錯了,這個院士説沒事,因為沒有人敢説他錯了,他不在乎。我看到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有些媒體宣傳的大教授,明明知道某個問題錯了,但就是不願意糾正,真正變成學霸了。

  真正想做學問的人,不要只想著做院士、當領導

  記:您描繪了一個很好的景致,但是就像站在湖邊,遠看時這湖景挺美的,可是一走到近處,才發現這湖水渾濁不堪,大煞風景,怎麼面對這種狀況?

  丘:學風一定要改正。現在中國學術界有造假的風氣,真假不分的話學問怎麼做啊?學問在真知面前,在所有力量面前都是不變的。伽利略在教皇面前説:“就算你懲罰我地球還是在轉動的,地球還是在圍繞太陽轉動的,你無論怎麼懲罰我,還是有那麼一個真理存在的。”可惜現在一些學者不能講真話不敢講真話,名人、權威或領導講了一句話,反而成了“真理”。

  真正想做學問的人,不要只想著做院士、當領導,為了學問而做學問,終究會成功。我常跟年輕的朋友們強調,學問做好了,肯定有出頭的時候。遺憾的是很多年輕人不願努力幾年以後才得到賞識,他們只願意看到眼前的利益。

  記:您有什麼建議?

  丘:其實只要領導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想做一些好的研究,就會有一群人會為做學問而做學問的。

  現在做學問的人都是為了某種目的,比如説為了自己的名利,甚至為了學校和國家的聲譽,這樣做學問不大可能做得特別好。年青人做學問,還是需要有一些是出於對大自然的好奇。

  愛因斯坦做相對論的工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的研究對槍炮和火車都沒好處。量子力學做出來的時候,在當時什麼用都沒有,只是個哲學的觀點。到後來我們才認識到它們都是最重要的工作。

  因好奇而沉浸到一個地步才能做好學問,中國應當創造條件讓一批人為做學問而做學問,應該鼓勵這種人。

  記:您在很多演講中,都説把中國科技發展希望寄託在青年身上,但很多人認為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很浮躁,您怎麼看?

  丘:學生浮躁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環境不好,社會輿論也沒有引導好。無論是學校的教師,還是政府官員,甚至包括媒體,都營造了一種不好的風氣。在學風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一些聰明能幹的大學生只想著賺錢,不想繼續在學問上下功夫。有能力的學生大多數都奔著學金融去了,沒有人想留下來做一些基礎工作。

  國家這麼大,如果年輕學生都只想著撈一筆是絕對不行的,還是需要有好好做學問的學生。

  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美國年輕人掙錢歸掙錢,但總還有一批年輕人願意全心全力去做學術,不去想掙錢的事。年輕人學問做好了,總會有出頭的時候,做好了學問也不是不能名利雙收,只是看青年朋友們耐不耐得住這種寂寞,有沒有挑戰的精神。

  總的來説,我有信心看到大批年輕人帶領我們國家科技取得大進步,但國家需要保護他們,讓他們發揮他們的長處。

  未來10年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最好時機

  記:這些年您一直在中美之間走動,您感受到中國科技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

  丘:中國科技這幾年起飛了,是不是真的能飛起來是另外一個問題。近兩三年形勢大好,也可以説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中國科技能不能夠脫胎換骨,就看這五到十年,因為這期間海外經濟遇到大困難,歐美都遇到困難,真正有學問的學者把中國看得很重要。

  中國的教育科技環境也有所改善,現在的年輕人願意花時間讀書了,以前覺得只要出國就好,現在也知道在中國也可以做學問了,這是很重要的改變。

  但現在中國基本都請華裔的學者,華裔學者跟全世界最好的學者比不見得是最好的。我們有能力請非華裔學者到中國來,我們清華的數學中心成立了才兩年,有很多一流的非華裔學者全職來參加了。這些都不是普通的學者,一個密歇根大學的講座教授全職來中國;堪培拉大學的教授計劃每年來九個月,除了教書外,也帶研究生;一個荷蘭的院士也準備來。還有一大批很好的年輕學者都要來參與。

  所以,未來10年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最好時機,中國一定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錯過了,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機會,還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當年,陳省身先生和華羅庚先生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都是他們年青時候完成的。我相信在政府正確的領導下,我們有能力培養一批年青的學者,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

  本報北京1月9日電

熱詞:

  • 丘成桐
  • 好學生
  • 科技事業
  • 科技革命
  • 好文章
  • 科技教育
  • 真理
  • 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