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衛生局規劃 為民營資本辦醫“留地兒”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0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市衛生局巡視員鄧小虹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 本報記者王海欣攝

  備受公眾關注的北京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從醞釀到即將出臺耗時6年之久,早在2006年1月召開的北京市衛生工作通報會上,時任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的鄧小虹就提出了上述規劃思路。

  在即將出臺的規劃背後,經歷了哪些利益博弈?除了“公姓”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外,“私姓”醫療機構在此次醫療機構洗牌中,如何生存?規劃的實現需要哪些保障?市政協委員、市衛生局巡視員鄧小虹和市衛生局副局長毛羽及本市醫改相關人士對此進行了解讀。

  跑遍遠郊區縣與領導“談判”

  “有些區提出打造國際醫療城,還有的優質醫療資源本已很豐富的區縣動輒就在媒體上發佈,要再建幾家大醫院……”在卸任市衛生局副局長一職前,作為掌管著本市醫療單位改擴建等審批權的衛生局負責人,鄧小虹透露,每個區縣提高醫療水平的出發點固然好,但如果不能在全市這個大盤子裏進行統一佈局,則可能會因盲目擴建、提供與需求不符的超量高水平醫療服務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以有27萬人口的門頭溝區為例,雖有4家二級以上醫院共1700多張床位,但這4家醫院資源有限,居民生病後還往城區大醫院跑。

  每個區縣醫療服務的發展是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既要保障全市醫療資源有效利用、區域三級轉診體系的成功搭建,又要使各區縣原有的醫療規劃得以實施,幾年間,鄧小虹跑遍了10個遠郊區縣,和區縣領導談完,再和區縣衛生局領導談。構建三級就診體系、區域醫療資源如何最大化地規劃好、如何提供百姓最需要的服務……這些內容,鄧小虹已記不清説了多少遍。

  “提供居民最需要的醫療服務是關鍵。”在説服遠郊區縣著力打造基層醫療的同時,鄧小虹還極力鼓勵城區內的大醫院外遷,“城區內的人口越來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那為人服務的醫療資源,也得跟著人走啊!”針對各大醫院盲目擴建或借機在郊區開辦分院“擴地盤”的“野心”,鄧小虹順勢用了“緩兵之計”,對大醫院在郊區開辦分院的申請基本都“亮綠燈”,“等幾年後,郊區的大醫院都建起來了,到城裏看病的患者自然就少了,那時城區的大醫院還有立足之地嗎?”言外之意,城區大醫院要想發展,要麼定位於郊區,要麼轉型。

  口腔醫院最適合民間資本投資

  隨著建設世界城市進程,北京高端産業和高素質人才的聚集不斷增加,不同人群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而本市目前公立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不均衡也成為此次規劃試圖改變的現狀之一。

  “公立醫院不能滿足所有層次人群的需求,隨著更多的民營資本注入本市醫療服務市場,不同的社會需求的人都可以看上病。”在毛羽看來,此規劃的發佈將起到“指引”作用,可以為有意投資醫療機構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本市醫療資源現狀。

  “我們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後,會將需求大的醫療類別公布於眾,希望社會力量投資時能關注,口腔科就是其中之一,全市口腔專科醫院只有兩所,但因其所需病床少、投入産出比大等特點最適合民營資本投入。”毛羽表示,本市目前550所醫院中,公立醫院佔83%,而民營醫院數量則較少,近期,本市將通過出臺相關鼓勵扶持政策來發展有一定規模的民營醫院,包括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支持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引導有資質人員在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城鄉區域依法開辦個體診所。

  為滿足群眾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規劃草案中提出,堅持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同時,將按照一視同仁、促進與規範並重的原則,在規劃設置上給非公立醫療機構留有合理空間,形成公立醫療機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有序競爭、協調發展的格局。

  毛羽説,隨著民營資本的注入,將會帶動本市康復醫院、護理院及口腔、婦兒、骨科、腫瘤、心血管等一批特色專科醫院的興起。

  層級轉診尚需醫保政策引導

  鄧小虹表示,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出臺只是第一步,是衛生部門從全市醫療資源的合理佈局規劃上,為居民打造出了一個個框架,如想實現“有序就醫、層級轉診”的三級就診體系,尚需醫保部門出臺相關的引導政策,比如,在報銷比例政策不同的“指揮棒”引導下,拉開層級轉診者與越級就醫者的差距,方能真正體現出層級醫療體系的意義和價值。屆時,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將得到緩解,而加大首診在基層的報銷比例,也能減少百姓的就醫負擔。

  為保證此規劃的順利落實,規劃的起草和制定也徵求了人社局等相關部門的意見。草案中提出,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研究制定不同層次醫療服務的出入院標準、服務效果評估指標和相應工作規範。人力社保部門負責研究制定實現分級醫療服務的付費政策。使不同層次醫療資源服務形成合力,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

  一不願具名的市醫改專家表示,多數疾病可以在社區和區縣內的二級醫院進行診治,但市民“大病小病都扎堆大醫院”的就醫心理造成了大醫院人滿為患,不僅真正需要專家診治的患者無法及時得到專家服務,專家忙於接診感冒、發燒、頭疼等常見病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巨大浪費,無序、混亂、盲目的就醫習慣得到改變之日,或許就是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歸位、“看病不再難”之時。

  ■新聞延伸

  醫療機構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區域醫療中心。規劃出臺幕後,哪些醫院已作為試驗田證明建區域醫療中心是大勢所趨?近日,記者對坐落在西南五環外的豐台區長辛店醫院進行了樣本剖析。這家醫院與鐵營醫院、南苑醫院、豐台區醫院一起成為豐台區的區域醫療中心。

  區域醫療中心樣本調查

  市民週末扎堆看病

  前天中午時分,長辛店醫院的掛號處排隊等待的人仍絡繹不絕。因實行了雙休日門診服務,院內包括內科、外科、婦産科等在內的多個主流科室週末依然開設有門診。

  作為一家有著36年院齡的醫院,長辛店鎮和王佐鎮的居民不論是大病、小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長辛店醫院。67歲的老王患有糖尿病、心臟病已十餘年了,他説自己和這裡的醫生已經成了朋友,“像孫繼永、尚懷玉啊,都對我的病情瞭如指掌。”提起自己熟識的醫生,老王讚不絕口,在他眼中,與其乘車兩個小時到大醫院看三分鐘的病,還不如趁遛彎來這和“自己的醫生”聊聊天,拿拿藥。

  老王説,即使病情嚴重了也“不擔心”,因為每週都有來自城區大醫院的慢性病專家來這坐診,自己會提前幾天預約。

  24名專家每週出診

  宣武醫院普外科主任盧輝章、友誼醫院外科主任許元第、北大醫院內分泌科賈培紅……在長辛店醫院門診大廳的醒目位置,擺放著20余名三級醫院專家的資料介紹。長辛店醫院院長何學松説,為了提高醫院的接診能力,真正實現百姓足不出村鎮就可享受到大醫院專家的診療,24名來自三甲醫院的專家每週會到醫院出門診。

  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醫院多是二級綜合醫院,如何吸引患者,“醫生水平”和“有無專家”是關鍵的兩點。何學松説,除了24名大醫院專家的定期坐診外,針對疑難手術和病症,醫院還會請相關專業、經驗豐富的專家前來會診和主刀手術,“一次,一個長有婦科腫瘤的患者來到我院,因病情比較複雜,我們就請來了北京醫院的婦科主任張毅親自進行手術”,談及與多家大醫院及知名科室專家建立的“合作關係”,何學松語氣中透著驕傲,“這不僅可以提高本院醫生的技術水平,也能最大程度為患者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

  目前,以長辛店醫院為核心的豐台區西部地區醫療共同體的服務模式已趨成熟。

  留住人才需政策支持

  隨著醫院整體實力的提高,臨床醫技科室增至28個,開設有病床的科室也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8個,床位達到240張,連在二級醫院較為少見的微創手術,這裡也可以開展。

  醫院也遇到一些難題,比如,財政對二級醫院投入“跟不上趟”。何學松説,近年來,政府對該院的年投入平均在200萬至300萬元間,不足醫院運營成本的10%,主要是集中在醫療設備購入和離退休人員工資方面,其餘的運營經費除了15%的藥品加成外,就是通過提高服務量和技術項目、檢查項目來實現收支平衡,“一定程度來説,還略有虧損”。

  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成功模板,長辛店醫院已成為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備戰醫院。頂著眾多“光環”,何學松並不輕鬆,一方面,要提高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另一方面,雖然醫院目前重點加強了人才梯隊建設,但平均4000元的月薪還是讓不堪超負荷工作量的醫生們選擇了“離開”,僅去年一年,醫院流失的醫護人員數量就超過30人。

  所以,何學松最希望的是,通過政府加大政策性投入及實行與患者滿意度挂鉤的績效工資制來“把人才留住”。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李秋萌

熱詞:

  • 者滿意度
  • 規劃思路
  • 民營醫院
  • 規劃草案
  • 民營資本
  • 醫療資源
  •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