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三下鄉:常送常新(20120109)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9日 2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5fc63477d05c4bd0921e26c11cabe9f9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CCTV-1

    1月9日   19:38

    重播:

    CCTV-1

    1月10日  06:10

     

    CCTV-新聞

    1月10日  01:45

     

    CCTV-新聞

    1月10日  05:30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焦點訪談):眼下正是最冷的時節,而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給農民帶來暖意。今天,農民的文化需求是什麼?進城的農民工和鄉村的農民各有什麼樣的需求?在城市,對於農民工群體,人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的辛勤勞作,而他們的業餘生活呢?近日,一項調查表明,80%的農民工業餘生活就是睡覺和閒聊,不是不想有業餘文化活動,而是有心無力。而在農村,農民在文化、科技、醫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滿足農民多樣需求呢?
 
    2011年年底,記者在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看到,一些園林工人在流動書屋前借書。從2011年2月開始,流動書屋每個月都會到這裡來上三次,為農民工提供借書服務。

    這得益於山東濰坊奎文區政府去年在文化下鄉工作中的一個創新,就是首次將文化下鄉的服務目標對準了當地農民工群體,近年來進城務工人員日益增多,如何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成為了新的課題,那麼到底給農民工送點什麼最實用呢?大家可是動了不少腦筋。

    由於家庭經濟等諸多原因不少農民工讀書不多,而面對新環境,新工作,新生活,知識對於他們非常重要。像建築工地這些農民工聚集的地方,都會經常看到流動書屋的身影,送上門來的免費借書服務,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

    看到農民工的讀書需求這麼大,奎文區又乾脆建了一些固定的書屋。同樣是免費服務,走進孫家社區的農民工書屋,記者看到各種各樣的圖書擺滿了書架,有技術類的、有文學的、有法律的,書屋裏共有藏書5000多冊。按照借書記錄本的記載,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就有300多位農民工,從這個書屋借閱過500多本書。

    現在,愛看書的農民工越來越多,有的已經成了書屋的常客。記者看到一位讀者一邊看書還在一邊記筆記。他叫孫廣忠,非常喜歡看書,一直就有讀書的習慣,在得知農民工書屋搭建起來後,老孫一直堅持不懈地借書,半年多就已經借閱二三十本了。

    讀書不僅豐富了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對他們的事業工作也大有幫助。愛讀書的老孫最近就由普通工人,成長為建築工地上的管理者了。

    目前,奎文區已經建了14個流動書屋和37個固定書屋,建設這些書屋前期投入的75萬元,由奎文區政府和街道共同負擔,而圖書來源主要是政府投放和社會捐贈。看到農民工們如此歡迎,2012年奎文區打算再想辦法多建幾個書屋。

    如果説農民工書屋是送文化下鄉的一種新方式,那麼送戲下鄉在山東已經有十多年曆史了。

    2011年12月26日是臨沂市柳琴戲劇團送戲下鄉的日子,在莒南縣大店鎮記者看到現代戲《沂蒙情》正在上演。

    和柳琴戲傳統曲目不同,《沂蒙情》在內容上做了全面創新。沂蒙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 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有140萬群眾參軍支前,其中有3萬多人獻身疆場。沂蒙人民無私奉賢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被喻為沂蒙精神。新編大戲《沂蒙情》就是根據抗戰時期沂蒙母親帶領家人不怕犧牲、擁軍支前的事跡編寫的真實故事。用傳統的柳琴戲表現大家熟知的沂蒙精神,這樣的創新使得沂蒙情首次在農村演出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沂蒙情》不僅得到了老年觀眾的認同,也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如何把文化送到觀眾的心裏,如何把傳統文化的形式與村民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正是山東省今年送文化下鄉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沂蒙老區採訪的過程中,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僅柳琴戲大受歡迎,製作柳琴樂器也是當地的傳統手藝。樂泉村的高振保就是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樂器製作能手。作為柳琴戲的超級粉絲,老高除了自己做柳琴,還把三個兒子也拉了進來。

    製作柳琴不僅讓老高傳承了手藝,還給他帶來了發家致富的機會。而制琴業的紅火,也與文化下鄉帶來的變化是分不開的。十幾年前,作為地方劇種的柳琴戲日益萎縮,演出場次越來越少,老百姓想看的好劇目也是鳳毛麟角,在當時老高做了琴也沒人買。1997年開始的文化下鄉至今,柳琴戲從瀕臨滅亡又重新紅火了起來,同時也帶火了樂器産業,老高和三個兒子幾年前乾脆開了家樂器加工廠,做起了老闆。而在樂泉村幾乎每處院落門前都有人在製作樂器。

    樂泉村80%的村民都在做樂器,這些樂器可以直接對接百里之外的臨沂商城,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上千萬。 文化下鄉不僅給農民送來了樂趣,帶來了實惠,也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借著時代的東風不斷得到傳承發揚。
 
從流動書屋到固定書屋,從演出下鄉到扶持文化産業幫助農民發家致富,這些在服務人群和服務方式上的不斷創新,保證了“三下鄉”常在鄉,也讓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目前,除了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外,各地還正在探索法律、計生、教育、司法等多部門的下鄉服務方式,調動下鄉的主動性積極性,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各個方面來關心農村、幫助農民,不斷滿足農民的新需求新期待。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