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商務部確定“十二五”發展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商務部新聞辦公室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商務部在總結“十一五”商務發展成就和經驗、分析“十二五”商務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的基礎上,確定了“十二五”時期我國商務發展的指導思想、預期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商務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全國商務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努力搞活流通、擴大居民消費,積極促進外貿平穩增長和結構優化,著力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協調發展,不斷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商務發展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

  “十二五”時期,我國商務發展環境更加複雜。世界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將為商務事業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國際經濟秩序加速變革,將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提供新的契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變化,將為商務事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國內基礎條件更加成熟,將為商務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但也應看到,未來五年,全球經濟進入減速調整期,國內要素成本進入集中上升期,轉變商務發展方式進入攻堅期,商務事業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務更加艱巨。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發展、新變化,商務部提出,“十二五”時期,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應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全面體現國內發展的新要求,以加快轉變商務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促進內需與外需、生産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出口與進口、“引進來”與“走出去”、東部與中西部協調發展;以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為目標,合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集成新的發展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逐步形成內外聯動的大市場、大流通、大開放的現代商務發展新格局,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更大貢獻。按照這一指導思想,要著力推動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著力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著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著力提升商務發展改善民生的功能。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商務部提出了“十二五”商務發展的預期目標。一是現代流通體系基本建立。 國內市場總體規模逐步位居世界前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左右,2015年達到32萬億元;生産資料銷售額年均增長16%左右,2015年達到76萬億元。城鎮現代流通體系基本形成,農村市場網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和現代物流成為流通主要方式,流通組織化、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流通成本明顯降低,流通效率明顯提高,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明顯改善,流通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二是外貿發展結構明顯優化,貨物進出口年均增長10%左右,2015年達到4.8萬億美元,服務貿易年均增長11%以上,2015年達到6000億美元。貿易平衡狀況繼續改善,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加快形成。三是吸收外資效益顯著增強。年均實際吸收外資1200億美元左右,外資質量不斷提升、方式更加多樣、結構更加合理,外商投資在促進創新、産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顯著。四是“走出去”戰略加快推進,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7%左右,5年累計5600億美元,“引進來”與“走出去”規模大體相當。

  圍繞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商務部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商務發展的九大任務:

  一、加快構建現代流通網絡。適應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充分發揮流通引導生産、擴大消費、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一要強化流通基礎建設,合理規劃和佈局流通空間網絡,完善和提升流通功能性網絡。依託産業分佈、運輸網絡、物流基礎設施和城市群,形成覆蓋主要城市和重要運輸節點、服務全國城鄉的骨幹流通網,建設若干輻射全國、功能集中的商貿物流中心。引導流通資源跨區域整合,推進區域內流通網絡的合作,加速區域市場一體化,促進東中西部區域間流通業協調聯動發展。二要順應貿易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選擇若干交通發達、市場完善、輻射範圍廣、綜合服務能力強的城市,加快培育一批集物流集散、交易定價、設計展覽、商業購物、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綜合性功能的貿易中心城市。三要優化工業消費品、農産品、生産資料和生活服務業流通網絡。推廣農村連鎖經營,加快農家店配送中心建設,形成全覆蓋、多層次的農村商品配送體系;優化城市百貨店、綜合超市、購物中心、批發市場等商業網點佈局,完善市級、社區級商業中心功能;以促進安全消費、實惠消費和農民增收為目標,推動農産品流通規模化、專業化和品牌化;以大宗生産資料為重點,以産業聚集區、物流園區、電子商務平臺為載體,鼓勵企業開展生産資料流通模式創新,推動企業運用先進技術和現代流通方式延伸産業鏈、完善服務鏈,逐步形成集原材料採購加工、配送銷售、技術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生産資料流通體系;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網絡,推進社區商業示範,建設和改造社區標準化菜市場,建立健全家政服務體系,推進家政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産業化和連鎖化發展。

  二、全面提升流通效率和水平。以信息化、標準化、組織化、綠色化為重點,推進流通現代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強流通産業國際競爭力。流通信息化方面,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實施電子商務示範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市場交易平臺、發展網上市場,力爭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30%以上;順應互聯網與物聯網相結合的趨勢,積極利用流通領域先進適用技術,推進流通智慧化;建設流通領域信息網絡,促進流通信息資源跨地區、跨行業、跨企業利用和整合。流通標準化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流通標準化體系,加大標準推廣和實施力度,全面建立流通業統計評價指標體系。流通組織化方面,要積極推廣現代流通方式和營銷模式,以供應鏈為紐帶,推動流通與生産的深度融合,推動連鎖經營向多行業、多業態延伸;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大型連鎖企業發展統一配送,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共同配送,支持物流企業拓展服務網絡和服務功能,提高物流組織化和專業化水平。加強城市現代配送中心建設,完善大中城市社會化配送網絡。培育現代物流示範城市、示範園區和示範企業;實施流通品牌戰略,鼓勵流通品牌創新發展。流通綠色化方面,要按照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充分發揮流通環節對綠色生産和綠色消費的引導作用,積極倡導低碳、文明、節約的生産模式和消費理念,把生産環節的結構調整和擴大居民消費政策結合起來,研究鼓勵居民綠色消費的支持政策;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加快建設完整的先進的回收、運輸、處理、利用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健全流通節能減排的指標體系,積極推動商業企業和商業設施開展節能、低碳認證,大力推進流通領域節能減排。

  三、保障流通安全和市場平穩運行。一是要以肉類、蔬菜和酒類為重點,建立食品流通追溯體系,力爭“十二五”期末覆蓋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加快藥品流通行業結構調整,健全藥品流通體系,增強藥品流通業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和信用意識。二是要加強市場運行調控,建立及時準確的城鄉市場統計監測體系,強化對糧食、肉類、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重要生産資料、重點流通企業的監測。發揮好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及時向社會發佈市場信息,穩定市場預期。健全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商業相結合的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統籌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完善內外聯動機制,綜合運用信息引導、産銷銜接、跨區調運、儲備調節和進出口調劑等調控手段,確保市場供應,及時平抑市場波動。三是要著力規範流通秩序,建立完善關係消費者切身利益及消費安全的重點商品、特殊商品流通和服務業的市場準入管理制度,推進商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推動消除阻礙商品、服務、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的體制和政策,推進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商業欺詐、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

  四、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優化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市場結構、區域結構、貿易方式結構和企業主體結構,加快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為外貿穩定發展注入新動力。大力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實施技術、品牌、營銷、服務帶動出口戰略和積極主動的進口戰略,在鞏固“中國製造”地位的同時,大力推進“中國創造”;在鞏固“中國加工”地位的同時,重點推動“中國營銷”;在增強出口競爭優勢的同時,提升進口綜合效應,促進對外貿易持續穩定平衡發展。一要引導企業提升産業、技術競爭優勢,夯實參與國際競爭的産業基礎和技術支撐;培育營銷、品牌競爭新優勢,鼓勵企業建立營銷網絡,將貿易鏈延伸到境外批發和零售終端,引導生産企業從車間型企業向營銷型企業轉變。支持和保護企業開展境外商標註冊,培育國際知名品牌,提升傳統優勢産品的品牌價值;逐步形成質量、標準競爭新優勢,引導企業更加注重産品質量,鼓勵企業開展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産品認證,支持企業聯合製訂技術標準和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各類國際技術、行業標準的制訂。二要鞏固傳統産品出口優勢,提升勞動密集型産品質量和檔次,支持企業開展産品設計、工藝創新、技術改造和品牌營銷,形成一批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和拓展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積極構築周邊市場。三要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逐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製造、物流營銷等環節拓展,提高代設計和自創品牌能力,延長國內增值鏈條。依據産業特點、要素稟賦和發展要求,加快形成佈局合理、産業聚集的加工貿易區域發展格局。促進東部地區加工貿易向高端環節升級,在東部欠發達地區和中西部重點開發區域培育一批重點承接地,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四要實施積極主動的進口戰略,更加注重進口對促進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進口促進政策,提高進口便利化水平。

  五、推動服務貿易大發展。抓住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和我國服務業大發展的重要機遇,規範提升傳統服務貿易,著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和國際競爭力。一要深度挖掘運輸、旅遊、建築等傳統優勢服務出口潛力,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大力發展通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諮詢等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擴大中醫藥、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教育培訓等中國特色文化服務出口,形成一批核心出口産品。二要擴大服務貿易進口,認真履行多邊、區域和雙邊領域相關協議中各項服務業開放承諾。穩步擴大旅遊、運輸及商業服務等傳統領域進口,積極擴大專有權使用和特許、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口,有序增加通信、金融、保險等服務進口。改善技術進口結構,完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機制。三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構建以示範城市為主體,分工有序、良性互動、輻射周邊的區域格局,打造服務外包城市集群和服務外包産業帶,鞏固提升發展基礎好、拓展空間大的軟體、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金融、醫藥研發和通信等服務外包,推動文化創意、産品研發與工業設計、商務、物流和雲計算等知識密集型服務外包實現突破發展。四要完善服務貿易統計體系,研究創新服務貿易促進政策。

  六、提高“引進來”質量和水平。整合市場規模、産業聚集、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優勢,積極引進全球高端要素,大力承接研發、服務環節向我國轉移,實現從引進資金為主向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服務並重轉變,進一步提升外資的競爭效應、示範效應和溢出效應。一要以“引資”推動國內産業結構升級,鼓勵外資投向現代農業,加快我國農業生産的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進程;鼓勵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促進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積極穩妥擴大服務業開放,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先進服務理念,激發國內服務業發展活力。二要以“引智”促進技術和管理創新,更加注重通過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聚集全球技術、智力、研發、服務等創新要素,支持國內中小企業與外資企業開展産業鏈、營銷鏈合作,引進現代管理機制、提高創新能力、拓寬國際營銷渠道。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全球總部、地區總部、採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三要發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在體制創新、産業集聚、結構調整、土地集約、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載體和平臺作用,推動其向多功能綜合性産業園區轉變。

  七、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原則,注重防範各類風險,推進“走出去”便利化建設,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一要引導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部分加工製造業,到市場需求規模較大發展中國家建立生産基地。二要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和加工互利合作,擴大農業國際合作。三要有序推進服務業國際投資合作,鼓勵金融、建築、旅遊、分銷、教育、中醫藥、中餐等服務領域的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支持金融、保險、民航、電信、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建立全球服務網絡,鼓勵國內企業到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和營銷中心。四要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資本、産品和服務“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五要鼓勵對外投資與承包工程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促進對外承包工程轉型發展,積極開展有利於改善當地民生的項目合作。推動多層次、多領域的對外勞務合作,加快對外勞務合作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對外勞務合作監測、評估、預警及安全保護工作機制。六是要加強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健全對外投資促進體系。

  八、優化對外開放空間格局。堅持擴大開放與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協同推動沿海、內陸、沿邊開放,逐步形成分工協作、特色發展、互動發展的區域開放格局。一要加快實施沿邊開放戰略,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建成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把新疆建成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把廣西建成與東盟合作的新高地,把雲南建成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以邊境重點口岸城市和中心城市為節點,加快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國際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一批産業鏈條比較完整、功能比較齊全的産業聚集園區。發揮沿邊省區的區位優勢,通過中國-東盟自貿區、上海合作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和東北亞區域合作等平臺,推進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各類經濟要素的便利化流動,建立與周邊國家産業對接合作機制,共同打造跨境産業鏈。二要充分發揮內陸地區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産業體系比較完備、工業開發承載能力較強的優勢,以加工製造業為重點,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加快成為全球重要的加工製造中心。鼓勵面向國內市場的外商投資內陸地區,支持重點城市建設成為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三要推動沿海開放轉型升級,鞏固其作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主體區域的地位,支持東部地區企業率先創建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優化産業價值鏈,積極吸引國際服務業要素聚集,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層級。四要深入實施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進一步擴大內地對港澳的開放,到“十二五”期末,內地對港澳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積極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兩岸其他協議,推進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的後續協商,促進兩岸貨物和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資及其保障機制。擴大兩岸貿易,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積極支持大陸台資企業轉型升級。

  九、發展互利共贏的對外經貿關係。深入實施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經貿合作空間。一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公正公平,倡導國際義務分配公平化、機制化。加強與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二是適應區域經濟合作加快發展的新趨勢,積極引導和推動區域合作進程,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開展與有關國家的自貿區談判。三是擴大對周邊國家的産業投資和經濟合作,深化貿易、投資、基礎設施、農業、金融等領域的雙邊合作。完善與主要大國的合作機制,深入挖掘傳統合作潛力,拓展合作空間,豐富合作渠道,擴大利益匯合點。深化與發展中國家在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貿易、投資、技術、基礎設施、能源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互利共贏。

熱詞:

  • 商務發展
  • 科學發展觀
  • 生産性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