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2011行動與改變——夢想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2日 22: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f4a6a8abdf24652b9e4f4cf849ebc7d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跨進新的一年,總會有很多感慨,已經過去的2011年,看全球糧食安全,最耀眼的年度成果,是中國實現糧食八連增;看人類和平開發太空,最精彩的年度動作,是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完美交會對接;看中國民生福利,最有力的年度行動,是保障房新政在全國鋪開;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刻的年度信號,是文化強國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回看2011年,中國的大事年表背後,沉澱著普通人的辛勞和夢想。今天開始,《晚間新聞》推出系列報道《2011—行動與改變》,看看中國人走過的一年路程,有哪些行動值得回味,新的一年,又有哪些改變值得期待。

    剛才這兩個場景,今年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一個在新疆皮裏村,由於山川阻隔,孩子們的上學路,要騎駱駝、趟冰河、攀懸崖。另一個場景在雲南大山深處,鄉村醫生鄧前堆,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已經走過了28年,今年被我的電視同行報道以後,就有了一個廣為天下人知道的名號——“索道醫生”。歲末年初,我們重回現場,看看過去的一年,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半年時間 兩座吊橋橫跨怒江

    在山高江險的雲南拉馬底村,2011年7月建橋的工程開工了,人要靠溜索過江,運材料也只能靠溜索。

    項目經理 楊林輝:小到一包水泥,一根鋼筋,大到2噸重的一個攪拌設備,我們都是在這邊拆散了,運到對岸再組裝。

    鄧醫生的診所就在索道邊上。

    拉馬底村鄉村醫生 鄧前堆:我在診所旁邊看著一天一變一個樣,變化得太大了,現在心裏就像做夢一樣的感覺,

    項目經理 楊林輝:由於風力比較大,有時候運到中間的時候,水泥、鋼材掉到江中間的現象時有發生,十次裏面就有一次。

    有的時候,從對岸溜過來的沙土包,會因為慣性不足,停在江中間。早就習以為常的工人,簡單捆根繩子,就趕緊過去補救。

    8、9月份的時候,橋才剛剛有雛形,鄧醫生就常看見村民過來“監督”進度。

    兩座吊橋的橋面需要靠主索上的索夾,通過連串的吊桿吊起來。人懸在半空中,穿著救生衣,係著保險繩,在大風中蕩來蕩去無法平衡。500多名工友,敢上去的只有10幾個。

    現場工人 楊永照:我們幹這個活基本都不敢往下看,你要是往下看,(看到的)不是江水流,而是橋往下跑,頭暈,所以我們就基本平視,不往下看。

    一個多月前,兩座橋通了,被邀去揭幕的鄧醫生,拉著紅紅的綢布,感覺像在夢中。

    拉馬底村鄉村醫生 鄧前堆:通了橋通了路以後,十幾分鐘就可以到了,看著想著,好像自己就像在做夢一樣。

    歲末再訪拉馬底村

    12月底,記者再次來到拉馬底村,開通一個月後,鄧醫生和鄉親們已經習慣了有橋的日子。

    拉馬底村鄉村醫生 鄧前堆:特別是老人以前過溜索,很麻煩,不敢過來,現在他們可以自己過來看病,

    連心橋修通後,有關部門又修了幾公里連通外面的公路。有橋有路了,跑的機動車也多了起來。

    村裏的人忙著蓋房子,迪馬黑看到商機,就貸款買了一輛拖拉機和一台破碎機,從江邊拉石頭和沙子,開始做起了建材商。江那邊的幾十戶人也沒歇著,種起了一種叫草果的經濟作物,一種就是2000畝,這麼大的量,過去想都不敢想。

    搭上路邊的一輛麵包車,鄧醫生要去看一位他曾經救治過的病人。

    “索道醫生”鄧前堆的新年願望

    這位開扒俄老伯,家裏著了一場大火,老人被嚴重燒傷。正是鄧醫生連夜溜索過江,才保住了老人的生命。現在鄧醫生每月都會給老人檢查身體,這一次他發現老人精神狀態不錯,鄧醫生説,是因為老人住進鄉里敬老院,被照顧得很好。

    鄧前堆:今年變化特別大,以前沒有這個敬老院,今年建起了敬老院,他們年紀大的都送到這裡,他們有病了,免費給他們打針挂瓶、服藥。

    村裏的小衛生室也在發生改變,縣裏投入15萬元,把原來村小學的危房,改建成新的衛生室,春節前後就能建好。

    鄧前堆:我(2012年)明年的願望是能夠把我們衛生室的器械全部配齊,更準確地為病人診斷解除病人的痛苦。

    拉馬底村的橋,使得雲南大山深處傈僳族村民,出山的路,險途變坦途,而新疆皮裏村的孩子,他們上學的路,是靠大人的手托起的。今年夏天,記者花了9天時間,徒步跟蹤記錄下了這些孩子的上學路。我們通過電視屏幕看到了不少震撼的畫面,其實很多人可能並沒有留意這樣一張面孔,鄉黨委書記郭玉琨,這位樸實的漢族軍轉幹部,一年至少要四次進出皮裏村,徒步數百公里,護送孩子們上學回家。眼下,全國中小學快要期末考試了,考完試,寒假就開始了,那些離家快半年,在縣裏寄宿學校上學的孩子,又將踏上怎樣的回家路?今晚,我們再回到學校去看一看。

      [視頻]2011行動與改變:半年時間 兩座吊橋橫跨怒江

      [視頻]2011行動與改變:塔縣學校 皮裏村孩子的寄宿生活

熱詞:

  • 行動
  • 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