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郊區小村“變身”城市社區 探訪北京大生莊村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30日 05: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來到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大生莊村,但見:保安站崗,進門刷卡;街面乾淨整潔,店面式樣統一;公園、花壇、健身器材樣樣全;棋牌室、閱覽室、文化廣場啥都有;辦事不用出村,步行10分鐘就有服務大廳……“村裏能有這樣的變化,是實行‘社區化’的結果。”村黨支部書記李武江説。

  社區化——

  建圍墻、安街門、設門崗、把路口,人和車一律刷卡進入

  來到大生莊村口,門口的保安迎上前來,微笑著要求出示“一卡通”或登記身份信息。正巧碰見村民楊桂梅回村。只見她掏出門卡,在門禁前一刷,門很快就開了。“他們是村裏的朋友,讓進來吧!”楊桂梅説。記者登記完後,保安不再阻攔,點頭示意放行。

  村口設保安站崗,要進村還要刷卡,這是怎麼回事?這還得從頭説起。

  西紅門鎮屬城鄉結合部,“頭頂四環天,腳踩六環邊,五環當腰帶,京開連內外”。大生莊村位於京開路以東,本地村民僅300來人,流動人口近2000人。過去村裏出入口多,人來車往,環境臟、秩序亂、治安差,已有30多年“村齡”的楊桂梅説:“過去很多車輛穿村而過,小偷小摸特多……”

  “本地人説都是流動人口太多鬧的。其實,流動人口也是受害者。”李武江説,人口劇增帶來人員流動大、管理難等一系列難題,促使村幹部思考:村莊到底該如何管?2010年4月,大生莊成為北京試點“村莊社區化”的“第一村”。村民經過開會商議,決定建圍墻,安街門,封閉不必要的出入口,在保留的各村口設立門崗,安裝“一卡通”門禁,為村裏常住人口免費辦出入卡,進村一律刷卡。

  繞大生莊村一週,可以看到全村共設8個大門,每個門都設有門禁,統一實行人車刷卡進入,村民、租房戶也不例外。村外的人要進村,必須先登記。

  “社區化”一年多,大生莊村街面清爽,沒有垃圾。村裏乾淨了,偷盜現象杜絕了。各家各戶門窗都沒防盜網,但村民睡覺卻是安穩多了。一年多來全村未發生一起刑事案。社會車輛穿村帶來的安全隱患,如今也沒有了。

  標準化——

  不單是面子和外觀,裏子也規範起來,“網格”讓村莊管理精細化

  説起“村莊社區化”,很多人印象裏就是“築圍墻、設崗亭、修街門、把路口”,其實,大生莊的“社區態”變化,遠遠不止這些。

  走在大生莊400米長的主路上,發現兩邊的小店門臉兒都是白底兒、紅色裝飾條、宋體字的招牌,齊整、規範。村東門不遠處是一家連鎖超市。老闆王先生説,原先路邊的店各式各樣,店牌大大小小,亂糟糟,門前常堆垃圾,臟兮兮。去年村裏修整了馬路,給所有商店統一裝修,樣式和規格都一個標準。一年後,呈現出的就是眼前景象。

  “標準化”不單是“面子”,還有“裏子”。大生莊村裏定了規矩,“店裏必須保持衛生,經營不許再佔道,銷售的商品必須正規。”李武江説,如今村民在村裏買吃的、用的,放心了。眼下村里正規劃建設“村民大食堂”,“經營者須具備健康證等各種許可證。村裏對原材料進行統一採購,實行標準化烹飪,保證村民吃得踏實、實惠,吃得更放心!”

  村民的宅子外觀也齊整。但凡院落,都是一水兒的灰墻,漆門,門邊有綠化有美化。院落旁邊的空地上,分佈有長椅、健身器材、太陽能路燈,等等,真讓人以為這是城裏的衚同。

  走進村社區綜合管理服務站,東側墻上挂著村綜治管理人員圖表,有村主任、副主任、巡視員等。表格左側是村級網格化管理圖。李武江説,全村共劃了10個網格,每格包括10至15戶,設置“格長”一名,對“格裏”的居民提供服務。在“分格”管理上,每戶都建立檔案。

  服務站還要對村民的醫保、房屋出租、計劃生育等37項服務,實行一站式服務。對房屋的出租,村委會集中登記、備案、統一管理出租,今年45歲的鞏加營來自山東,常年租住在大生莊村。“村裏管理正規了、安全了、各方面秩序好了,跟城裏小區似的,開店也踏實了。”

  普惠化——

  文化設施免費使用,生態公園村民共享,村民融入有序社區生活

  西紅門鎮的“社區化”,堅持“普惠化”,探索由管理向服務延伸。鎮黨委副書記楊敏説,社區化實質是要“為當地村民和外來人口提供更安全、更週到、更和諧的居住環境和管理服務”。

  大生莊村委會裏設立電子顯示屏,滾動播報村裏的重大決議、招聘信息、服務信息等等。旁邊的文化大院,籃球場、乒乓球室、閱覽室等,樣樣都有。“到了晚上,有唱的,有跳的,可熱鬧了。村裏還有數字影廳,村民全都免費使用。”楊桂梅自豪地説。

  如今,社區化已覆蓋西紅門鎮的所有村莊。離大生莊村不遠,是壽保莊,這裡的村級社區服務站今年5月剛啟用。站在300平方米、敞亮的服務站裏,村黨支部書記高志華説,這裡能一站式提供37個服務項目,涉及流動人口的業務也同樣免費提供服務。大廳裏還有臺“便民一卡通機”,村民只需拿卡一劃,就能繳納水、電、氣、通訊等費用。

  “過去到鎮裏辦事,通常都要跑一個小時路,趕上人多還得排隊。現在有了代辦員、一卡通機,真是方便多了。”壽保莊村民于大姐樂不可支。

  楊敏介紹,去年鎮政府出資,徵求村民同意後,在新三余、老三余、志遠和壽保莊4個村建成村級公園4個,總佔地面積1120畝,實現了農村的公園化生態建設。“我們堅持普惠的原則和理念,努力讓村民都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品質的生活。”

  社區化村莊,改變的不僅是面貌和管理理念,也改變了村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風貌。現在村裏,講文明,守村規,鄰里和,相互助,村民已融入有序的社區生活。西紅門鎮實行社區化的16個村莊,110警情同比下降42%,三類可防性案件下降71%,流動人口登記辦證率達到97%,調解村民矛盾糾紛件數85件,8個村的發案率為零,群眾滿意率達到98%。

  不止大生莊、壽保莊,如今在大興區已有151個村實行了社區化管理,年底前還將增加213個村。一個個京郊的小村,變成新型的社區態村莊。村民的“社區生活”,才剛剛開始呢。

  蹲點感言

  一年之內,記者先後三次探訪西紅門鎮,變化讓人欣喜。平心而論,位於城鄉結合部的這個外來人口集中大鎮,10多個村莊情況各異,可改觀之處還有不少,但一次次的深入走訪和比較,令我們與當地百姓有同一個感受:西紅門會一天比一天好!

  蹲點調研的意義在於,不再是坐在辦公室裏,面對著材料,梳理概念和數字,而是以當地村民相同的站位、感受,來觸摸發生著的變化。三次調研、走訪,我們方有底氣詳盡剖析這一個個京郊小村是如何開始“變身”,向城市社區方向轉身的。

熱詞:

  • 變身
  • 村民
  • 數字影廳
  • 城市社區
  • 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