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廈門特區三十年 (20111229)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9日 2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28ab18d51b342bc8debdb8ecbe044eb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CCTV-1

    12月29日  19:38

    重播:

    CCTV-1

    12月30日  06:10

     

    CCTV-新聞

    12月30日  01:45

     

    CCTV-新聞

    12月30日  05:30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焦點訪談):評價一個人的三十年,人們會説:三十而立。那麼,一座城市的30年,又該經歷多少風雨?整整30年前,作為我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經濟特區正式破土動工。30年過去,這個昔日的海島小城和海防前線,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又給海峽兩岸間的交往提供了什麼樣的平臺和契機呢?

    兩岸直接往來的便捷通道

    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天。20分鐘前,一艘從廈門開往金門的直航客船剛剛離開,而現在,一艘從金門來的客船正緩緩駛入廈金客運碼頭。

    對於常常往來于海峽兩岸的人們來説,十年來,這樣的場景早已司空見慣。不過,在此前長達幾十年的對峙時期,這樣方便的自由往來卻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臺商陳厚銘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廈金航線開通前,他從老家台南來趟大陸有多費勁。早上六、七點就要起床,然後到高雄去等飛機,等飛機到澳門或者香港,還得剛好有合適的航班,才能到達想去的城市。

    從2001年正式開通直航,到如今每天往來對開36個航班,廈金航線累計運送旅客已超過700萬人次。2008年12月15日,兩岸“大三通”正式啟動,廈門又成為首批兩岸包機直航點、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郵封發局。

    兩岸經貿交流實現了互利雙贏

    其實,由於與寶島台灣隔海相望,廈門經濟特區成立之初就擔負著一項特殊的使命,就是成為展示對臺政策的窗口和發展兩岸關係的試驗田。除了打造兩岸直接往來的便捷通道以外,從廈門經濟特區開始建設的那一天起,兩岸間經貿往來的大門就已經打開。

    廈門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經濟處處長張保衛回憶到,1990年以後廈門的臺商形成了一股熱潮,直到1997年,臺商投資區有很多臺商都已經發展成為相當規模的企業了。這時候一些比較大的企業也逐步逐步轉移到了這裡,隨後廈門逐漸成為兩岸産業合作的基地。到2011年11月,廈門共吸引臺商投資項目3846個,合同利用台資107億美元,台資企業工業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40%。兩岸經貿交流實現了互利雙贏。

    此外,兩岸的民間往來近年來也越來越活躍。海峽論壇、民間藝術節、圖書交易會等等,都讓兩岸間的交流與了解進一步深入。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表示,兩岸有幾十支帆船隊,每年從廈門出發,橫穿台灣海峽,經過一個晝夜的航行抵達台灣基隆港,第二年再從台灣帆船直航廈門。如今已經舉辦了兩屆,在兩岸民眾當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象徵著兩岸和平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狀態、新的水平。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的30年中,不僅僅是兩岸間的往來,還有太多曾經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實實在在地發生了。1981年10月15日,湖裏“第一聲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很快,特區創造的一個個“第一”開始讓人們刮目相看。全國第一個利用外資修建機場、組建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航空公司、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率先實施國企改革、最早取消專業化行政管理機構、最早放開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等等。

    從當初的2.5平方公里,到2010年擴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3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始終堅持先行先試,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已經發展成為海峽西岸的中心城市,全市國內生産總值從30年前的7.4億元到現在突破2000億元。雖然人均GDP超過了6萬元,但萬元生産總值綜合能耗卻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經濟發展了,如何讓市民享受發展的成果也是廈門市重點考慮的方向。在廈門市一個最大的保障房小區,記者了解到,從前陳麗英一家三口擠在一個20多平方米的臨時住房裏。2010年陳麗英一家三口剛剛搬進到了這裡。雖然房子只是個60平方米的兩居室,但一家人卻住得很舒心。夫妻年收入介於三萬和五萬之間,既不屬於可以申請廉租房的家庭,又沒錢買保障性商品房。根據政策,陳麗英便向政府申請了符合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租賃房。這套市場價月租1000多一點的房子,他們只需要支付300多塊就行了,其它的由政府補貼。針對所有沒有住房的市民,分層次、全覆蓋,實現從“保低”到“保基本”的轉變,正是廈門市率先在全國提出的住房保障理念。

    此外,在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廈門還在全國率先立法、率先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體系,率先實行按需供應制度等。廈門的經驗也被譽為“住房保障的廈門藍本”。

    關注民生,光有好點子還不行,政府一定得舍得投入。廈門市財政一般預算的60%以上都用在了民生保障重點領域,這也是廈門實現全民社保的一個前提。在集美區灌口鎮浦林村,已經60多歲的林瑞欽老人以前從沒交過養老保險的錢,但從2010年7月開始,老人每月都能領到200塊的養老金。200塊並不是很多,但老人卻非常開心,因為他和城裏人一樣,都能平等地享受這項養老保障。

    為了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廈門市財政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投入比重仍在逐年加大。而經濟特區成立30年後的今天,在台灣海峽西岸,一個以廈門為龍頭的大都市區輪廓也正日益清晰。

    2009年,廈門首次提出了“島內外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也就是廈門本島和島外的集美、海滄等四個新城區一體化發展。而籌劃已久的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也于2011年拉開了序幕。

    2011年12月的一天,記者來到了位於廈門島外的集美新城。雖然還只是建設中的一片工地,但這熱火朝天的景像,卻讓人們對廈門經濟特區的明天充滿了期許……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