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文化年如何提升世界影響力?應有開放的胸襟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3日 15: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12月11日,尼泊爾“中國節”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舉辦,83歲高齡的攝影家呂厚民正在向尼泊爾總理巴特拉伊介紹他拍攝的中國國家領導人照片。今天,別具特色的中國年、中國節不僅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 李舫

  近年來,中國在50多個國家舉辦了近200多個不同規模的中國文化節、藝術節,無論藝術觀念還是表現形式,都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世界當代藝術舞臺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推動國際文化藝術發展的力量。

  絲綢之路串起新的文化共識

  “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是中國與世界溝通情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蔚藍的晴空白雲悠然,清澈的馬拉馬拉海波浪翻滾,寂靜的貨船收起桅桿駛入港灣,小女孩騎坐在父親的肩膀上,俏皮地回眸一笑……畫家萬紀元筆下的伊斯坦布爾神秘、古老、浪漫,他將這幅充滿著異域風情的油畫命名為《伊斯坦布爾藍色的海洋》。

  安卡拉傑爾現代藝術博物館,不少土耳其觀眾佇立在油畫前,與畫家合影拍照,流連忘返。12月12日,“2012年土耳其中國文化年”在這裡緩緩拉開華幕。

  “土耳其中國文化年”八個巨大的漢字橫幅、中土兩國國旗和文化年宣傳標識,將傑爾現代藝術博物館裝點得煥然一新,作為中國文化年開幕式慶典的重要展覽項目,“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展”在這裡舉辦,萬紀元與劉大為、馮遠、楊曉陽、于志學等50位中國當代書畫家重走絲綢之路創作的69幅精美畫作在這裡與土耳其觀眾見面,這是中國藝術家獻給土耳其中國文化年的一份厚禮。劉大為的《絲路駝鈴》、馮遠的《絲綢商貿修坦途 文明傳播結友誼》演繹了絲綢之路上的古老故事,楊曉陽的《酒逢知己》描畫了老友之間的溫情厚誼。于志學的《絲路情》則道出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更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的真諦。

  這是深冬的安卡拉,“中國文化年” 為她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安納托利亞高原之上的安卡拉,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世紀,“安卡拉”在印歐語系中意為“彎曲的錨”。以共和國奠基人凱末爾尊稱命名的阿塔圖爾克大道兩側隨處可見中國年海報,紅、藍兩色的標識像一雙緊握的雙手,更像一道淩波飛架的彩虹,向絡繹不絕的人群傳達著來自中國的真誠問候。文化聯絡使兩國人民彼此親近,使文化交流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中國文化年活動在土耳其社會生活中引發熱烈反響。12月12日,土耳其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晨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對中國年活動進行長篇報道。土耳其文化旅遊部次長厄茲居爾厄茲阿斯蘭感慨:“中國文化年拉近了土耳其與中國人民之間的距離。”他五次訪問中國,印象最深的是西安,因為“這裡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它串起了土耳其和中國”。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中國與亞歐各國的通商之路,是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之路。土耳其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也是中國畫家重點關注的區域。兩千多年的歲月流逝並沒有完全抹去古代絲路的文明印記,認真尋覓,我們似乎還能看見先人的腳印,聽見古道上悠揚的駝鈴聲。”作為活動的承辦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感慨。正是這巨大的魅力,吸引著近百名中國畫家從古都西安出發,重走浪漫絲綢之路,親身體驗、寫生、感悟、創作,以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詮釋絲路的文明印記,再現絲路沿線各國的人文風情,謳歌中國和亞歐各國的友誼之路。“表面上看這些作品是藝術家的個體行為,其實是中國文化的集體發聲。”大唐西市文化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中航説。作為此次活動的另一個重要承辦方,他對土耳其人民對中國文化的深情有著由衷的體味。

  與文化年“絲路之源、魅力中國”的主題相契合,這些中國當代藝術家用畫筆將絲綢之路沿線主要國家和節點城市的歷史遺存、民俗風情、特色文化一一連接在一起,使人們能夠體驗、感受今昔絲綢之路的恢宏歷史和人文現狀,進一步詮釋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獨特藝術魅力。

  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

  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文化的認知仍然匱乏

  2006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京互致新年賀電,宣佈俄羅斯“中國年”正式開始。

  2009年10月8日,“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在布魯塞爾開幕,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二世出席開幕式。

  2010年9月16日,瑞士“文化風景線藝術節中國主賓國”活動在巴塞爾開幕。

  2010年10月7日,意大利“中國文化年”在羅馬歌劇院開幕。

  2011年6月24日,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在悉尼開幕。

  “2003—2005年,中國與法國互辦文化年,這是我國首次與外國互辦國家級文化年。此後,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節此起彼伏。最近幾年,我國陸續在美國、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韓國、瑞士、印度、澳大利亞舉辦中國文化年、節。”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趙少華介紹。

  早期的文化年主要以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文物展覽等為主,現已逐步擴展到影視、出版、文化貿易等領域,並逐步向思想對話、文化論壇、藝術家和智庫交流、聯合創作、文物保護合作等深層次、新方向深入發展。應該説中國文化年是兩國良好關係的體現,是兩國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關係的體現,是雙方文化機構和藝術家實現共識的體現。近年來,中國在50多個國家舉辦了不同規模近200多個中國文化節、藝術節。這些中國年、中國節不僅在展現我國形象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文化走出去仍面臨嚴峻挑戰。在某些西方國家眼中,中國永遠是個“他者”的形象。由於種種原因,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當代文化的認知普遍存在偏見與盲點,提到中國當代文化,要麼想到反映落後、愚昧的中國封建文化遺存;要麼將一些所謂“非主流”思潮的文藝作品視作當代中國文化主流;要麼熱捧那些畸形表現、格調低下、嘩眾取寵的藝術人士。一些西方媒體和文化藝術評論常片面地認為這就是代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精神作品。

  “國外對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認知匱乏,以及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作品與産品國際競爭力的欠缺,對外文化傳播力度、廣度與深度的不足,以及文化産業、對外文化貿易剛剛起步等等,構成了推動中國當代文化走出去的困難與挑戰,更折射出當前加強中國當代文化走出去必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趙少華説。

  以開放的胸襟推動中國當代文化走出去

  “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要像戰略布圖一樣佈置起來,一步步紮實邁進”

  中國文化年開辦以來,秉持三個原則:一、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通過中國文化年節,告訴世界中國的所思所想,中國發展的希望和未來;二、傳達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理念,展示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和諧發展的美好願望;三、反映中國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與時俱進,發展創新,並推動當代文化發展的最新追求和成果。

  “概括起來,中國文化年具有生動、豐富、包容、開放等特點,再現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趙少華説,“當代中國文化是當代中國現實與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幫助國際社會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的最佳載體。我們不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更要以開放的胸襟、積極的姿態推動中國當代文化走出去。”

  目前,我國已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與上千個文化組織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對外文化交流的規模和影響空前擴大,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渠道和層次更加多樣。

  進入新世紀,文化貿易在交流中的比重從小到大,由弱漸強,貿易額逐年增加。目前已建成的9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既是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成為促進中國與各國文化學習交流的平臺。

  日益豐富多樣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催生出一大批體現國家文化形象的精品,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藝術家。經過近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當代文化藝術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中國當代文化具有四種特質:傳承、發展、包容、和平。”趙少華説:“中國當代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在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並且在世界當代藝術舞臺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推動世界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強勁力量。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情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途徑。”

  “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同時,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這是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趙少華説,“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要像戰略布圖一樣佈置起來,一步步紮實邁進。”

熱詞:

  • 文化共識
  • 魅力中國
  • 中國當代藝術
  • 文化貿易
  • 文化合作
  • 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