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大慶,一座工業城市的文化自信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9日 0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0多年前,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一場氣吞山河的石油大會戰在松嫩平原上展開,由此誕生的大慶就塗抹上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那濃重底色。而今,大慶又因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在這底色上渲染了姹紫嫣紅,讓人感受到了這座年輕城市從內而發的文化自信。

  鐵人紀念館、博物館、歌劇院、城市規劃館……一座座軟硬體齊全的公共文化館,積蓄了大慶的文化底蘊;

  文化創意産業園、國際動漫城、北國之春夢幻城……一個個建設得風生水起的文化産業項目,擘畫了大慶的文化騰飛;

  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化模範市,一張張耀眼的城市名片,點亮了大慶的文化光環;

  ……

  大慶,這座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興的城市,文化事業為何這般繁花似錦?文化産業又為何如此生機勃勃?

  黑龍江省委常委、大慶市委書記韓學鍵一語道出這座工業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是凝聚力、競爭力和生産力,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的大慶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激勵大慶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文化是靈魂

  大慶的脊梁,因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文化底氣,挺直而堅強

  大慶的聞名,因石油,也因鐵人王進喜。

  石油會戰時期,王進喜和他的同伴們憑著頑強意志和奉獻精神人拉肩扛,一舉拿下大油田,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裏,由此形成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王進喜的名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鐫刻在鐵人紀念館的墻壁上,更深深地融入大慶人的生命裏。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歷史留下的永不枯竭的文化遺産。

  幾十年來,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的石油文化始終是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源泉,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文化精品就達190多項。

  歷史遠去,時代發展,新時期如何傳承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大慶精神伴隨了大慶50年,早已從企業文化上升為城市文化。我們堅持教育灌輸、典型引領、環境熏陶、藝術感染、實踐涵養,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大慶這座城市的核心價值觀,使之影響、塑造著每一個大慶人。”大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鄭新英説。

  資源型城市的未雨綢繆,讓大慶早在20年前便走上了二次創業之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引領大慶砥礪前行。

  20年來,從一片荒地到項目林立,大慶由當初的油經濟“一柱擎天”發展到現在的油經濟與非油經濟比肩而立,二次創業目標初步實現。

  作為二次創業文化源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彰顯了創新、超越、開放、包容、誠信、和諧的時代內涵。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大慶的文化旗幟。

  2009年,文學青年週游從北京來到大慶,受邀為大慶寫本書。半年後,《共和國引擎——大慶》出版。這位在北京打拼了7年已安家生子的年輕人,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舉家遷往大慶。

  “這個城市有一種特殊吸引力,我想留在這裡幹番事業!”在自己的工作室裏,週游告訴記者,在剛留下創業的日子裏,他每天都是在工作室的地板上用紙板打地鋪,“不為別的,就為體驗鐵人精神。”

  在大慶,“鐵人”標簽隨處可見:鐵人橋、鐵人中學、鐵人大道、鐵人社區、鐵人廣場……市民時刻能夠受到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韓學鍵説,“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城市根脈,是全體市民的精神家園,我們有責任弘揚光大、薪火相傳。”

  作為中國共産黨偉大精神之一,大慶精神並不僅僅屬於大慶,更屬於我們共和國。多年來,大慶致力於開展“文化輸出”:

  以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題材的《地質師》、《大荒的太陽》、《鐵人軼事》等文藝精品在全國巡演800多場次。今年10月,電影《鐵人王進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映,並亮相第二十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近期還將在北京20所高校公益展映100場,覆蓋10萬大學生。

  走出國門,展示大慶文化魅力。大慶歌舞團、交響樂團、拉丁舞團等演藝團體,先後赴俄羅斯、日本、奧地利、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演出30余場次,大慶一中交響樂團兩度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

  文化,可以挑起一個城市的脊梁,讓他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形態和氣質,是婀娜多姿,還是挺拔偉岸?

  大慶的脊梁,因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文化底氣,挺直而堅強!

  文化是肌體

  多種文化融合,構建城市文化生態,凝聚城市發展競爭力

  在大慶東湖上城社區的文化活動室裏,背倚圖書墻,57歲的退休職工王玉梅興致勃勃地介紹:“我們社區共有8支文藝隊,秧歌、太極拳、輪滑……每個隊都將近100人,就在社區廣場上,按社區給咱排的時間表輪流活動,積極性都老高啦!”

  大慶234個社區,全部完成了綜合文化中心的建設。

  完善城區文化設施,改善農村文化條件,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大慶力爭讓全體市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大慶深知,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態,直接影響市民的幸福感。

  推進文化場館建設,大慶竭盡全力。堅持地企共建,基本形成市有三館、縣(區)有兩館、鄉(鎮)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對外開放,文化設施利用率和共享度不斷提高,建設數量和服務質量居全省前列。

  組織公共文化活動,大慶精益求精。創新中國(大慶)濕地文化節、大慶文博會等傳統文化活動,打造石油文化節、冰雪文化節等新的文化平臺,保護“蒙古族四胡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發掘戲曲、版畫、剪紙等民間藝人,著力打造50個特色文化社區、100個特色文化廣場,推出15個有規模、有聲勢、有影響、有效益的系列品牌文化活動。

  引導民間文化活動,大慶妙招頻出。“激情之夏”、“大慶之冬”、“大地歡歌”等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每年演出不少於1000場次;機關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旅文化滿足群眾多樣性、多層次文化需求;大力扶持民間藝術團體,活躍的民間文藝團隊多達507支。大慶京劇票友協會,10年來發展了以聚賢舍為代表的規模以上票房15個,擁有票友500多人。成立不久的大慶殘疾人藝術團,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場場打動著觀眾的心。

  大慶的文化生態,並不天生完備,而是日積月累培育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初,大慶一些市民到劇場看芭蕾舞、聽交響樂,不知道什麼時候鼓掌,甚至還有嗑瓜子、聊閒天的現象。

  儘快提高市民藝術鑒賞能力和文明素質,成為大慶加快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於是,大慶打響了萬名文化輔導員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普及音樂知識,發展文藝團隊的“文化會戰”。

  “都是退休職工,原來在單位裏、企業裏就是文藝骨幹,文化輔導員的工作讓他們既找到了展示自己的人生新舞臺,又為大慶的文化事業做了貢獻。”大慶文化集團副董事長戴立然説。

  市民的興趣逐漸被培養起來,“文化會戰”進入第二階段——著力提升市民文化品位。

  現在的大慶,成了國內外劇團紛紛前來獻映的文化熱土。維也納施特勞斯王朝交響樂團、朝鮮歌舞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京劇院、中國木偶劇院、上海芭蕾舞團等國內外著名文藝團體,被邀請到大慶演出近百場。

  市場逐漸完善,文化團體的活力卻有待激發,“文化會戰”第三階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慶便收緊編制,鼓勵文化事業單位進行企業化管理。

  近幾年,大慶的文化體制改革更是邁開步伐,卓有成效:

  2009年7月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2010年2月完成“三局合一”改革,5月和9月又分別組建大慶新聞傳媒集團和大慶文化集團;

  2011年3月文化創業産業園進入十大“國家級文化産業試驗園區”行列,大慶更于5月榮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稱號。

  大慶新聞傳媒集團的成立,被稱作是“大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冀年勇説,“整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四大媒介9家媒體,有效統籌了新聞資源、人才資源、市場資源,企業活力得到釋放。”改革當年集團便實現經營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33.8%,闖出了一條規模化經營、做大做強的新路。

  大慶文化集團,將歌舞劇院話劇院、電影公司、書畫院等專業院團優化組合,同步推進多種類型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組建半年便實現營業收入達900多萬元,同比增長37.2%。

  體制改革了,文化的投入卻絲毫沒有減少。韓學鍵説,“我們理解的文化體制改革,並不是讓政府減少投入,而是政府採購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惠及廣大市民!”

  以石油文化為鮮明特色,構建濕地文化、冰雪文化、民族文化、都市文化的多元格局,大慶著力打造內涵豐富、底蘊深厚、魅力獨具的“中國北方文化名城”。

  文化是血脈

  點燃接續産業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提高城市發展生産力

  文化産業,對於大慶來説是個“老命題”。上個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大慶高新區的成立,文化産業作為這座資源型城市的接續産業之一,也隨之起步。大慶市長夏立華説:“加快大慶經濟與城市轉型,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建立包括文化創意産業在內的多元産業支撐。”

  近幾年,為了加快文化産業的發展,在這個“老命題”上,大慶做了很多“新文章”:

  ——將文化創意産業作為銷售收入過百億的重點發展産業之一,在企業投資、稅收減免、鼓勵原創作品等方面,為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證;

  ——陸續辟建了服務外包園、文化創意産業園、聯想科技城、國際動漫城等園區和載體,為産業提供了發展和服務平臺;

  ——擴大人才總量、用好用活人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僅百湖藝術群落就已入駐包括書法家、版畫家、攝影家等在內的藝術家120余位。

  “組合拳”為大慶打開了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局面。

  目前大慶高新區涉及文化創意産業的企業累計255家,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體服務、數碼設計、網絡遊戲開發企業230家;文化傳媒、印刷、知識産權服務等企業25家。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5.3億元,增加值11億元。分別佔高新區總量的2.6%、4.2%。盛源文化、科錸製作、百湖傳媒、大璞文化、金程動畫等一批文化創意企業落戶大慶。

  當傳奇類遊戲全國排名第一的《逐鹿中原》註冊用戶達一億九千萬、在線活躍人數達200多萬時,玩家們也許並不知道,這個遊戲的開發公司就坐落于大慶。在大慶服務外包園裏,納奇網絡開發有限公司的“80後”CEO牛建説,2010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4億元。

  面對發展勢頭良好的文化産業,大慶並沒有貪大求全,而是時刻瞄準符合自身特點的産業定位。夏立華提出:“要跟著城市進程走,迎著生活需求上,盯著市場前沿抓,要讓大慶文化插上創意翅膀,讓創意變項目、出産品、成商品、創品牌,使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産業優勢。”

  播種、耕耘、澆灌,大慶,等待收穫。

  文化産業的收穫,對大慶這座資源型工業城市來説,是辛勞付出的回報,更是一種希望。

  2010年,全市文化産業實現營業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26.2%,成為區域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增長點之一。

  大慶計劃,到“十二五”末期,文化創意資源集聚,産業集群形成,“創意大慶”城市品牌打響,文化産業實現規模跨越式發展,銷售收入力爭超過1000億元。

  大慶希冀,文化産業能夠完成從接續産業之一向支柱性産業的轉化,為實現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助力。

  目標清晰,任重道遠。

  好在,血脈已通。文化産業的生機盎然,已然為大慶的發展提供了最強大的供血能力。

  在大慶的城市發展規劃館裏,“大慶未來”的設計板塊,是市民最常駐足的區域。50年的創業,30年的發展,20年的轉型,未來,這座城市充滿了無限可能。

熱詞:

  • 文化創意産業
  • 大慶精神
  • 文化輸出
  • 鐵人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