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入世十年有回味 中國經濟變化大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7日 0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週年紀念日。

  十年前預期的變化是否如期發生?十年中,行業內的中國企業與世界的對話開展情況如何?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呈現出怎樣的態勢?行業出現了哪些結構性的調整,未來向何處去?行業的對外開放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具體影響?

  面對過去十年,我們似乎有太多的疑問。從上周起連續三期,本報記者將按照行業細分,從行業趨勢、對相關企業影響與老百姓切身感受等方面,為您盤點入世十年中國經濟領域發生的變化。

  本期特邀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學院執行院長陳憲教授和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民生發展報告》主編王泠一博士,針對本期涉及的零售、資源、旅遊與文化四個行業入世十年的變化進行了高屋建瓴的點評。

  資源篇

  企業

  意大利北部小城摩德納是歐洲的“引擎之都”,這裡匯集了世界名車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等多家公司總部,因此大批頂尖加工製造廠落戶於此。今年4月,寶鋼旗下寶鋼歐洲有限公司通過入股當地的一家鋼材剪切中心,成為眾多加工製造廠中的一員。

  入世十年,中國鋼鐵年産量由1億多噸上升到了6億噸,佔到全球總産量的44.3%,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鋼企不但沒有受到國外鋼企的衝擊,還走出國門,將中國鋼材賣到海外。寶鋼歐洲有限公司就是眾多走向海外的中國鋼企中的一家,從最初的204萬歐元註冊資金到現在擁有資産1.86億歐元,代表處及子公司布向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波蘭乃至阿聯酋,成為歐洲發展最迅速、最具影響力的中資企業之一。

  入世十年,中國對很多國際資源類産品的影響在增大。以大宗商品為例,隨著近年來資源開放邊際成本越來越高,加之國內需求與供應雙向總量較大,中國缺口足以對國際市場産生影響。有時候幾乎到了“中國買什麼什麼漲,賣什麼什麼跌”的程度。

  不過,入世並沒有讓中國企業在爭取國際話語權方面取得太大進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産、消費和鐵礦石進口國,但多年來,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定價方面始終沒有話語權。即便從2003年開始,中國鋼企可以參與鐵礦石談判,但也沒有獲得相應的地位和權益。今年一季度,中鋼協統計的77戶大中型企業産品銷售利潤率只有2.91%,利潤總和還不如掌握鐵礦石定價權的三大巨頭之一。

  在其它資源類商品領域,中國企業也沒有獲得應有的話語權——如在石油石化領域,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在國際原油進口價格方面,我國企業卻長期處於被動地位;在稀土領域,作為全球稀土第一大國,中國稀土産業格局的現狀卻是在高價購買外資的稀土産品。

  資源類産品也讓中國成為受約束和限制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中國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資源類産品的反傾銷調查所佔比例最多。

  生活

  “93號汽油,7塊1毛5!這裡便宜啊。 ”在金橋上班的王麗軍常去單位附近的中化道達爾給汽車加油。 “因為這裡地點比較偏僻,為吸引客源,常搞一些促銷活動。 ”

  在資源類産品中,可能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就是成品油了。入世至今中國成品油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形成,石化雙雄始終處於壟斷地位,在發改委圈定的基準價範圍內,制訂或調整對自己有利的零售終端價格,所以成品油價格的漲跌幅度並不大。但隨著一批外資企業,如道達爾與殼牌等,進入石油石化領域,成品油價格在小範圍內還是有些浮動空間。

  “現在,汽油零售價格已經不再像原來一樣‘鐵板一塊’了,給汽車加油時老百姓也可以‘價比三家’。像在中化道達爾加滿一箱油就比在有些加油站節省10.45元,一年下來能省下好幾百元。 ”王麗軍説。

  王泠一點評

  新中國曾經被早期的決策層認為是“地大物博”,大慶油田、鐵人、李四光等長期以來一直就是國人從資源上認同民族經濟自立和國家獨立自主的精神象徵。入世前夕,我國已經出現了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就是號稱煤都的大同,也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所以,入世前夕的幹部培訓教材中,比較強調的一點原則就是要利用好國際、國內的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石油、煤炭、鐵礦、糧食、木材、棉花等大宗資源性産品,均由現貨和期貨方式運行,均由西方金融資本操縱和投機。入世十年,中國資源業初步適應了西方設計的市場遊戲規則。但在一些領域嚴重缺乏定價權和話語權,尤其在石油進口和鐵礦石談判中屢屢陷入被動局面;破解難題還有待時日。

  旅遊篇

  企業

  “2001年的時候,看到大街上有外國人會覺得驚奇。現在,無論在哪遇見外國人,都再正常不過了。”上海市旅遊局國際旅遊促進處副調研員陳平告訴記者,“這充分説明國人的眼光開闊了,對世界的認知程度也有所提高。 ”

  在這背後,入境旅遊起到了關鍵作用。上海市旅遊局數據顯示,2001年,上海接待入境遊客約200萬人次,到2010年已達到850萬人次。十年間,入境旅遊人數翻了4倍。在人數增長的背後,入境遊客的構成也有所變化。陳平介紹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來華遊客增勢顯著。十年前,圓“上海夢”的日本遊客僅數十萬,如今已突破100萬。每年來滬的美國遊客也已超過50萬人。放眼全國,2010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及地區達140個,2010年出境遊人數為5700余萬人次,據預測,2011年出境遊人數更是會達到6500萬。“回想一下,十年前,到中國來的外國遊客大都是組團,如果沒有導遊寸步難行。現在,很多外國旅客只要訂好酒店,拿著地圖,就能在中國自助暢遊。 ”

  國際遊客的進駐帶動了國內旅遊産業升級。以酒店業為例,十年前國際品牌還很緊俏,如今已經大量覆蓋。除了五星級酒店,中檔酒店及經濟型旅館也能滿足不同客源的多元需求。但陳平也強調,雖然入世十年帶動了旅遊行業的運轉,增加了相關就業機會,但要成為國際性的旅遊都市,還有很多配套要完善。 “例如出租車行業,投訴沒有英文接待。如果外國人在中國突然遭遇身體不適,看病不便也是問題。 ”陳平透露,“法國巴黎旅遊局來滬考察時,對上海成為和巴黎、倫敦、紐約同一級別的旅遊城市充滿信心。要達成這一目標,就要讓全世界的遊客對上海充滿嚮往。嚮往有很多大道理可説,但根本而言還是要從細節入手。 ”

  王泠一點評

  和酒店業相比,旅遊業是被普遍看好的一個將面臨快速增長的市場。伴隨著經濟的強勁起飛,旅遊開始從消費層面走向服務業層面。從入世前夕上海舉行世界500強《財富》年會開始,商務旅行的概念在中國各大中城市得到了普及,也産生了超越傳統景點(山水)旅行的市場業績。五星級酒店、大規模展會、航線航班、貨幣結算、簽證便利等要素,成為旅遊業的必要條件。入世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則將旅遊業紛紛視為戰略産業;在吸引東部遊客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國際遊客的推介。在這方面,各地成績斐然;如中部城市長沙2001年的全市旅遊收入僅92億元,2010年達到458億元,入境遊客從當年的22萬人次增長到2010年的70萬人次;從影響上看,入世為長沙旅遊提供了直接與國際接軌的機會,使長沙旅遊業經歷了“脫胎換骨”式的嬗變,長沙區域性旅遊消費中心的形象初步顯現。但在出國旅遊方面,海外市場對中國人的經濟歧視則轉為文化歧視。

  生活

  日前,北京的一對普通老年夫婦成為互聯網的焦點。從2008年開始,63歲的張廣柱和61歲的王鐘津克服了語言障礙和經濟壓力,自助遊覽了歐洲、北美、南美地區的數十個國家,並以“花甲揹包客”的網名分享了沿途見聞。

  看到“花甲揹包客”的經歷,已經定居澳大利亞的李曼婷心有感慨:“十年前我到澳大利亞讀書,當地除了中國學生,幾乎沒有什麼遊客。如今,在知名旅遊景點,中國遊客隨處可見。也有很多像‘花甲揹包客’這樣的普通人能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 ”

  11年前結婚的張子浩夫婦曾考慮過出國度蜜月,但由於手續相對繁瑣,對國外的情況也不甚了解,最終還是將目的地定在雲南。如今,菲律賓長灘、馬爾代夫群島、泰國普吉島都已成為國人爭相前往的蜜月勝地。

  在其他領域,旅遊的影響也逐步深入。隨著平板電腦的普及,更多與旅遊産業相關的應用誕生。在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中,多種旅遊攻略相關的應用先後登上了排行榜的前20名,下載量可觀。有著近十年自助遊經驗的“驢友”王平告訴記者,這十年來,查詢國外旅遊的信息越來越便捷,“當旅行成為一種習慣,其他生活的面向也都會交叉互補,形成新的生活方式。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

  零售篇

  企業

  1995年,北京朝陽區北三環東路開出一家名叫家樂福的超市,營業面積達8000平方米,商品覆蓋了從服裝鞋帽到食品日用品的各個品類。與當時周邊的國營商店相比,家樂福店堂寬敞,商品齊全,很快在消費者中打響了知名度。

  “10年前,家樂福在華門店數量不到40家,如今已發展到185家。”家樂福中國區公關總監廖雁回顧説。入世前,外資商店尚在試點,對外資超市的進駐,中國商店的應對稍顯倉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舉了一個例子,荷蘭有一家倉儲式會員店叫萬客隆,國內超市想從中學習,沒有從經營模式入手,反倒在名字上下功夫。於是乎,京客隆、慈客隆、洪客隆超市紛紛面世。

  入世之初,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曾預言:入世3到5年內,中國零售業60%的零售市場將由3到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掌控。一時間,“狼來了”的驚呼聲四起。 2004年,度過入世過渡期後,外資零售業進駐中國的地域、股權和數量限制放開,2004年到2006年間,家樂福、沃爾瑪、易初蓮花三家外資賣場共在中國開出150家門店,但一邊倒的局面卻並未出現,相反,外資與中資企業彼此的融合卻穩步推進。 2007年,家樂福從歐洲引進“農超對接”等項目,推進了中國農産品銷售,拉動了農業發展。明年,家樂福計劃將總部設在西班牙的專業從事蔬菜和水果貿易的蔬果貿(SOCOMO)公司引入中國,助推中國産品銷往全球。廖雁介紹説,目前,家樂福在華員工超過5萬人,99%的員工都是中國人。未來在中國市場的投入還將加大,每年新增門店預計在20到25家,“無論從資本構成還是員工比例來看,家樂福都已經不折不扣地本土化了。 ”

  在中國零售市場中,很多本土企業並未被“洋流”擊倒,反倒在學習中提升了競爭力,市場份額得到拓展,從業者服務能力顯著提高。裴亮舉例説,上海華聯學習沃爾瑪的商品包裝箱統一回收管理模式之後,每年節省了100萬元的成本。些微的改進積聚起來,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荊林波的話説,“十年過去了,內資零售業從小羊長成了‘喜羊羊’,和外資的‘灰太狼’有競爭,有互補,形成了共生的生態環境。 ”

  生活

  2001年,家住上海金橋地區的張萍來到開業不久的家樂福,“底樓的停車場就把我看愣了,從來沒想到買東西會有這樣的排場。”商場中開放式的貨物擺放和齊全的品類,也讓張萍感慨,“以前在國營商店,買什麼東西都是營業員從櫃臺或者貨架上拿,大超市完全自助,同一貨品還能挑選,查看生産標識,方便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所有購物清單上的貨品,在大賣場都能買到,“一站式購物”節省了很多時間。

  隨著諸多外資大賣場在中國落地生根,國內賣場也紛紛起步,大賣場已成為零售業的主流業態。“以前購買年貨,無論住在哪,都會趕到南京路上的第一食品商店。現在哪個商圈都有大賣場,不用走多遠就能解決問題。 ”在一些外資賣場中,進口商品也是琳瑯滿目。

  此外,電子商務對傳統零售行業形成了巨大衝擊,不少人已經開始過上網絡生活,足不出戶就能購齊生活用品。

  陳憲點評

  根據承諾,在入世後3-5年間,我國將取消所有對外資進入零售業的限制。當時,人們對零售業因此將面臨的巨大衝擊表示擔憂。在歐美發達國家,前三大零售企業的銷售額佔國內社會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重不到10%,僅就這一條——零售業企業規模和行業集中度較低,就足以説明這些擔憂不無道理。然而,零售業直面這一衝擊,加快了體制改革、業態革新和行業整合,在一大批零售企業關門倒閉、破産重組的情況下,我們發展了一個真正多种經濟成分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零售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的消費者在這一場競爭中獲益良多,他們的選擇增加了,實惠更多了。這也許是衡量零售業入世成效的最好標準。

  文化篇

  企業

  “電視劇《潛伏》裏,余則成知道翠平去世的消息後跌倒,那個鏡頭運用了電影的多機位手法。最後機場離別的場景,也完全是電影的拍法。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朱春陽告訴記者,“通過電影大片的拍法提升電視劇的質量,在國內已成潮流。這與韓劇進入中國帶來的刺激有直接關係。 ”

  在朱春陽眼中,2005年是中國電視劇行業的轉捩點。 “入世兩年後,中國的電視劇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自2004年起,中國每年生産電視劇超過1.2萬集,其中5000多集排不上檔期,嚴重供大於求。 ”但在飽和的市場中,一股“韓流”擠了進來。 2005年,中國引進韓劇的價格相比入世之初漲了5倍左右。當年引進的韓劇《大長今》單集播映權價格為1.1萬美元,高於同期的央視熱播劇《漢武大帝》。相形之下,中國電視劇“走出去”成效甚微。 2008年,中國電視劇貿易呈現逆差,每出口一部的同時引進3.5部左右,而出口電視劇也並未能“搶灘”海外主流市場。

  入世之初,論文化産業的綜合排名,中國已躋身世界前五。可那是因為中國勞動力相對廉價、成本較低,在書包、文具等文化硬體上,中國優勢明顯。一旦涉及創意,就很難與世界領先水平比肩。以電視劇為例,國內電視節目生産商為固定的播出平臺而生産,缺乏“全球視野”,産品很難走向世界。“美國的影視劇就強調面向全球生産。動畫片《花木蘭》,靠東方人的面孔、美國人的心,吸引了世界目光。 ”朱春陽表示。

  相對電視劇,入世前後,中國電影的版圖逐步向全球拓展,國際與國內的票房對比已基本持平,中國電影也走向了“大片營銷”的模式。大片的國際化途徑也漸趨多樣。馮小剛執導的電影《集結號》中的特效和特技採用了韓國的製作團隊。現在,中國有意識地與目標發行區域合作,邀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影星和技術力量參與製作。融入“當地元素”後,中國電影就握住了叩開海外市場的“敲門磚”。

  生活

  “入世的第一年,我去電影院看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然後就一路追到結尾,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年了。 ”當年還是初中生的陳明,在入世十年中,與哈利波特共同成長。陳明回憶説,十年觀影感知到的最大變化,是國際大片“數量更多,同步率更高。以前要掰著指頭巴望著,現在不少片子已經是全球同步上映了。 ”

  在圖書出版領域,一些變化也在悄然發生。英文原版、藝術設計與中文圖書“三分天下”的新加坡葉一堂書店(PageOne)相繼在杭州和北京開門營業。在上海,除了老牌的上海外文書店,民營原版書店也有後起之勢。復旦大學學生章可近來趕了一回時髦,在學校周邊買到了原版《喬布斯傳》。

  陳憲點評

  將文化和産業聯絡在一起,是後服務業社會的典型現象。上世紀90年代,在發達國家出現了“體驗經濟”、“創意産業”的發展動向,預示著後服務業社會的來臨。這表明,人類社會已經從産品的時代、服務的時代,開始步入文化的時代。從本原上説,這是人們的物質性需求,包括産品和服務兩個方面的物質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後,精神性需求上升到重要位置的必然結果。能夠滿足精神性需求的要素和産業,就是文化要素和文化産業。從這個意義上説,文化産業發展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其他産業相比,入世對文化産業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在文化産業和文化市場,WTO尚未形成相對完整的制度和規則,我們和發達國家的競爭是制度創新的競爭。然而,必須承認,儘管我們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遺産,但是,中國的文化影響力與大國地位不相稱。因此,我們在重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還要利用WTO的平臺,發揮中國在制定文化服務貿易規則方面的建設性作用。

熱詞:

  • 內資零售業
  • 業態革新
  • 旅遊攻略
  • 入世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