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解放軍總醫院微創治療股骨頭壞死 普遍應用臨床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0日 02: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不用換關節,只需把一個彈性橢圓空心“網球”,通過微創手術植入塌陷的壞死股骨頭內,患者便能再次大步流星。

  這項技術的發明人叫王岩,是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如今這項技術已普遍應用於臨床,造福成千上萬的患者。

  近年來,在建設研究型醫院的同時,解放軍總醫院注重多方位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建立高效運轉的管理機制,實施醫療示範、技術幫帶,使研究型醫院的建設成果輻射全國,把愛和希望傳遞給每一位患者。

  專業服務暖人心

  解放軍總醫院在北京的位置有些偏西,但對於一些疑難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來説,那裏卻是無可爭議的中心。每天都有許多患者懷著最後的希望來到這裡,期待奇跡發生。

  近年來,解放軍總醫院鼓勵醫生把臨床中遇到的疑難病和重大疾病,作為立項課題來研究,成立團隊來攻克,形成成果後又及時應用於臨床。科研與臨床良性互動,一來一往中,科研水平大幅提升,診療水平也大步向前。

  中耳顯微手術、老年呼吸衰竭綜合救治、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一大批曾經的科研成果,如今已成為特色醫療技術,為廣大患者帶來希望。

  “入院第一天做檢查,第二天術前會診討論,第三天實施手術,術後第一日……術後第二日……”在解放軍總醫院,每個科室都會有一份相關的臨床路徑表,規範化標準化的流程,恰如一張課程表。

  1306個臨床路徑,針對了1306個病種。患者一進入醫院,流程開始運作,全過程專業服務就此展開。

  專業化的優質服務,是創建研究型醫院的題中之義。解放軍總醫院通過一系列管理機制創新,逐步形成一套規範、高效運轉的服務體系。

  入院前,患者可以通過電話或網上預約服務;進入醫院,診療行為、護理行為的各個崗位、各個環節全部實行路徑化管理;被稱作“集成醫療”的新型運作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最優選擇的個體化診療方案;一個“醫院感染實時監控系統”,對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全過程在線監測,極大降低感染可能;掛號、繳費都可以不用排隊,只要患者擁有一張四大國有銀行的銀行卡……

  以現代化信息手段為依託,解放軍總醫院正全力打造一套由“護身”向“身心並護”的極致服務模式。真誠的服務換來的是患者的口碑:據統計,2010年,醫院患者滿意率高達96.8%,今年1至11月份,患者問卷調查滿意度上升到97.47%。

  科學管理也帶來效率的提高,患者就診時間由以前人均45分鐘降低至12分鐘,平均住院時日由13.69天縮短到9.29天,藥費比從46%降至37.4%。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科研轉化惠萬家

  一項科研成果面臨的最大尷尬,莫過於難以轉化和推廣,尤其對於醫學這樣的實用科學來説。

  2010年5月,國內科技界的眼光被一場洽談會吸引。解放軍總醫院與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科技成果轉化與合作洽談會”,112家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參會,19家企業與醫院達成合作協議或意向,簽約金額近3億元人民幣。

  解放軍總醫院何以有如此魅力?首先得益於醫院的科研理念:“有創意就有課題、有課題就有扶持、有扶持就有臨床轉化成果。”正是基於此,醫院才催生出一大批應用性科研成果,5年來共獲得新藥、生物製劑、醫療器械等臨床科研成果133項,有轉化潛力的科研課題40項。

  還要得益於醫院管理體制的創新。“十一五”期間,醫院轉變觀念、理順機制、拓寬渠道、加大激勵,成立成果轉化管理機構,設立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完善管理制度,積極性得到空前釋放,科研成果年均轉化金額達到3億多元人民幣。

  在這次洽談會上,風濕科主任黃烽研發的脊痛寧膠囊受到多家企業的追捧,紛紛提出合作意向,並最終獲得1000萬元的高額轉化費。談起研究的初衷,黃烽坦言,臨床中他發現,醫院的強直脊柱炎病人成倍增加,卻一直沒有特效藥物。於是針對市場的巨大需求,他和團隊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研發了新藥。

  今年8月,“解放軍總醫院科技園”正式落戶海淀北部中關村翠湖科技園。作為軍地合作的典範,科技園將努力成為北京區域內共享共用的示範平臺,産出成果直接惠及廣大軍民。

  技術推廣見風範

  “成果只是自己或一個團隊掌握,那意義就太小了,不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心胸,醫學工作本身就是要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受益。”消化內科主任楊雲生説。

  化膿性膽管炎是急危重症,楊雲生的團隊運用內鏡微創治療方法,使搶救成功率從保守治療的50%提高到93%。如此重要的技術,他們及時通過全國學術大會介紹、組織全國多中心示範等,推廣到各級醫院。

  醫學保障部生物醫學工程學專家王衛東教授及其團隊,利用移動醫學數字終端及其先進無創人體信息採集技術,量化人體生理和生化參數在疾病風險分析方面的預警作用,為新型醫學服務保障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技術支撐。

  解放軍總醫院深知,研究型醫院,應以新的醫學知識和新的醫療技術的産生與傳播為使命。因此,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及時將掌握的技術推廣,以期輻射更多人群。

  專家號網上預約,就診醫院自由選擇。從2009年2月開始,一張健康卡在手,廈門市民便可免於排隊掛號之苦,享受優質的醫療資源。作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解放軍總醫院&&,在廈門成功打造了國內首個區域醫療信息示範區。

  2006年4月,解放軍總醫院與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啟動了一項名為“天使工程”的醫療扶貧示範活動。5年多來,“天使工程”累計為1萬名貧困縣醫院的業務人員提供遠程教學培訓500課次,開展疑難病症遠程會診486例。據統計,此項活動共惠及100多家貧困縣醫院、3400多萬人口。

  今年4月9日一大早,總醫院外科大樓學術報告廳便已爆滿,他們都是2011年泌尿外科微創腔鏡新業務、新技術研討會的與會人員,來自全國各地。

  這一天的主要日程是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和他的團隊進行手術演示。先後7場手術,每一次手術完成,400多名參會代表都驚嘆不已。

  這樣的研討會,在解放軍總醫院並不鮮見。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解放軍總醫院的實踐讓人眼前一亮:研究型醫院依託優勢資源攻關醫學前沿難題,並通過暢通渠道將技術傳播開來,最終提升的,將是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水平!

熱詞:

  • 解放軍總醫院
  • 研究型醫院
  • 患者
  • 護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