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攀登,只為值得託付 記解放軍總醫院的人才團隊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04: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醫生的天職是什麼?治病救人。

  但顯然,解放軍總醫院醫生們的抱負沒有就此停止。身處“醫學航母”,在研究型醫院戰略的指引下,他們把醫療實踐與醫學研究相結合,開始向理論深處探索,向技術高處攀登。

  因為他們有更廣闊的胸懷: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為了科學的明天,為了人類的健康。

  鏡頭一

  冬日暖陽,斜照進有些繁亂的辦公室。儘管有些亂,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眼裏,卻是亂中有序,他總能在一大堆書中找到需要的那本,當然也只有他能找得到。

  幾十年如一日,付小兵就這樣把自己置身書海,“第一”、“領先”接二連三,不斷向新的高度進發。

  皮膚不能出汗,對於嚴重創燒傷病人來説無疑是致命的缺陷。付小兵給病人帶來了福音,2007年,國際首例利用人體幹細胞再生汗腺獲得成功。2008年,付小兵榮膺“國際創傷癒合研究終身成就獎”,是該領域唯一獲獎的華人學者。

  在解放軍總醫院,7位院士組成的科研第一梯隊,始終瞄準醫學發展最前沿,攻堅克難,開創了共和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的諸多第一。7位院士共獲得國家、軍隊級各類成果獎120余項。

  姜泗長先後成功實施國內第一例內耳開窗術和鐙骨底板摘除術,“讓聾啞人聽到偉大時代的聲音”;王士雯率先提出並治療“老年多器官衰竭”綜合徵,使老年人多臟器衰竭的救治成功率由29.7%上升到59.6%;黃志強提出“原發性肝膽管結石可呈肝內局限性分佈”、“高位肝膽管狹窄是原發性肝膽管結石主因”兩個著名診斷,在國際膽道外科領域引起轟動;盛志勇作為我國燒傷醫學專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把大面積深度燒傷的治療技術推向了世界領先地位;年已八旬的盧世璧在人工關節、骨、軟骨、神經組織工程研究等方面均有重大建樹,他研製成功的人工關節,技術水平國際領先;陳香美兩次擔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突破了對慢性腎病傳統發病機理的認識,為治療慢性腎病的新藥研製奠定了基礎,為臨床治療開闢了新途徑。

  既是院士也是戰士,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標杆的意義,並將創新打造成解放軍總醫院的精神內核,引領後來人披荊斬棘,奮然前行。

  鏡頭二

  “尊敬的院長,您好。我院科室主任的聘任工作即將開始,前幾週我已多次申請不再擔任科主任……科室已擁有品學兼優、思路活躍、勇於進取、完全可以勝任科室主任的人才,此時卸任有利於讓年富力強的有為精英發揮他們的作用……”

  寫這封信的,是解放軍總醫院外科臨床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原主任韓東一。

  一封信牽出三代讓賢的佳話。1984年,仍處事業巔峰期的科室創始人姜泗長院士主動讓賢,48歲的楊偉炎成為當時解放軍總醫院最年輕的科主任;1998年,楊偉炎又承恩師高風,主動把科主任的重擔交給了韓東一,這一年韓東一才45歲;12年後,韓東一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要給年輕人一個舞臺,讓他們唱主角。”如今,姜泗長已仙逝,但他的這句名言和甘為人梯的“姜泗長風格”,卻在醫院傳承下來。同樣流傳的還有王士雯院士的那句話:“科學不是一代人的事業。幫助年輕人超過自己,是責任。”

  老一代甘心為橋,醫院也精心搭梯,充分給足場地、壓足擔子。

  骨科在醫院是傳統優勢學科,歷來人才濟濟。老主任卸任,誰來接替?盧世璧、張伯勳等老專家大力舉薦,院黨委力排眾議、果斷任命,一位年僅37歲的副主任走馬上任。

  事實證明,醫院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位科室主任便是4年之中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王岩。

  研究型醫院建設,離不開科研人才的強力支撐。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優良的學科傳統,加上醫院鼓勵超越的體制環境,為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年輕醫生提供了成長的沃土。

  於是,成果不斷涌現,人才層出不窮,研究型醫院的方向越來越清晰。

  鏡頭三

  2010年初夏,解放軍總醫院外科大樓17層學術大廳。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機器人纖細的機械手臂緩緩進入一顆跳動的心臟。它們優雅地飛針走線,為一名患者修復有先天缺陷的心臟。

  短短幾分鐘,困擾病人數十年的心臟疾患徹底治愈。掌聲響起來,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心臟外科專家們站起來,向中國同行致敬。

  操控機器人的高長青輕輕鬆了一口氣,臉上綻開了笑容。這是自信的微笑,也是成功的喜悅。高長青,解放軍總醫院醫務部主任兼心血管外科主任。目前為止,他已經做了近500例這樣的手術。

  手術室裏的3個“大傢伙”,是他的好搭檔——達芬奇機器人。從2007年1月15日第一例機器人心臟手術開始,高長青的團隊就不斷創造着歷史:“不開胸冠狀動脈搭橋術”、“不開胸二尖瓣修補術”、“不開胸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其中5種手術屬世界首創,無可爭議地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短短幾年,高長青從一名普通外科醫生,成長為國際同行眼中的“機器人心臟手術之王”;而他的科室也成為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心血管外科中心。這一切源於精到的眼光和創新的魄力。

  研究型醫院,要求醫生不僅“低頭拉車”,而且“抬頭看路”。無需打開胸腔,只要一個1厘米的切口,機器人就可以進入體內完成手術——機器人手術系統代表着世界心臟微創手術的發展方向。歷經多年的科研積澱,高長青和他的團隊認清趨勢、乘勢而上,並通過艱苦卓絕的探索,最終站上了世界的頂端。

  鏡頭四

  小心翼翼地打開冰櫃,捧出標滿代號的試管,南樓呼吸內科主任劉長庭説:“這就是我們的寶貝。”64株微生物和細胞,搭載“神八”巡天17天后,成活率達到95%以上,這出乎劉長庭的意料。

  11月18日,“神八”返回地面的第二天,劉長庭接回了生物樣本,科室全體人員連夜加班、周末不休,緊急處理樣本。

  空間環境失重、強輻射等特性,作用於微生物和細胞,能尋求細胞空間環境敏感性基因或對空間環境敏感的微生物致病基因,為保障航天員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及防護措施,並有助於解釋某些疾病的發病機理和解決某些重大生命科學問題。

  此次“神八”搭載任務,南樓呼吸內科是國內唯一大量搭載生物樣品的醫學單位。劉長庭説,這與他們始終立足國家重大需求,緊盯生命科學前沿的研究理念是分不開的。

  自1998年參與空間生物醫學研究,劉長庭已完成了13項有關空間生物醫學的研究課題,促進了中國宇航學會航天醫學工程與空間生物學專業委員會成立,並擔任常務副主任委員。其中,失重對肺臟影響及其防護的基礎研究、失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與應用等重大科研成果屢獲國家和全軍大獎,一舉奠定了劉長庭和科室在空間生物醫學領域的權威地位。

  如今,首批15株樣本已送往深圳檢測,劉長庭説,經過專業化的篩選希望可以選出優質的工程菌。“如果真能如願,以此可以開發生物制藥,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國家專利135項……這是解放軍總醫院“十一五”期間閃亮的成績單。

  一個個大獎的背後,是一個個生命的渴望。利用豐厚的臨床病種資源,醫院先後破解100多種疑難重大疾病診治難題,如今,來院就診患者超過60%是疑難重大疾病患者。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鏡頭變幻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攀登者的群像。他們永遠在路上,向艱險挑戰,向高峰進發……

熱詞:

  • 韓東一
  • 研究型醫院
  • 解放軍總醫院
  • 劉長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