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一名義烏商人的十年轉變:剛好踩上了入世節拍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15: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杭州12月9日電  出生在商人世家的義烏人施新雨曾經努力想擺脫父輩的人生道路,對照他喜愛的西方電影找一份“早餐喝牛奶、出入寫字樓”的工作。但10年過去,他的外貿進出口生意早已做得風生水起。用他的話説,“全因為我剛好踩上了入世的節拍”。

  早年靠“雞毛換糖”行商的小城義烏,是一座典型的“建立在市場上的城市”。作為土生土長的義烏人,從小在市場里耳濡目染,往往讓他們提早感受到了貿易的氛圍。

  “我家、舅舅家、姨媽家,都在市場裏做生意,從小我就幫他們守攤。”施新雨説,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已經有全國各地的人來義烏進貨。市場裏送貨基本都靠三輪車,能開著一輛“鈴木王”摩托車,是很有面子的事。1998年,家裏花了三萬塊錢給他買了一輛摩托車,又配了一台BP機。那一年施新雨20歲。

  “按理説當時做生意行情不錯,但我卻越來越排斥經商,又辛苦又瑣碎。當時流傳的一句話是,"嫁個做生意的,不如嫁個國企上班的"。”施新雨説,“那時也是年輕氣盛,總覺得一平方米的小攤根本實現不了我的夢想。繼續做下去,連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施新雨所説的“一平方米小攤”,就是上世紀90年代義烏市場的情景。這個如今已經發展為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的中國外貿窗口,直到十多年前還是一片“馬路市場”,規模也僅有今天的十分之一。市場裏95%左右商品銷往國內各地,“出口”是一個並不被人熟知的概念。

  “我拼命想擺脫家裏人經商的老路,也跑到外省,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但就在那一陣,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施新雨説,“國門好像"嘩啦"一下就打開了。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外商涌進義烏市場。原來我只見過從新疆入境的中東商人,但那之後韓國人、金髮碧眼的歐美人很快多了起來,那時候我才知道,入世了就是不一樣,心想這下可以做大生意了。”

  此後,施新雨安心幹起了家裏的“老本行”。2002年搬到義烏小商品市場沿用至今的新址,店舖擴大了,生意也越做越大。“原來接一個幾百塊錢的訂單就很開心了,後來到一兩千塊、幾萬塊。”施新雨説,“直到接到上百萬元的大單,看著訂單上的數字,真是心跳加快!”

  出口規模越做越大,施新雨開始探起了新路子。匯率波動,加上近年來原材料、勞動力成本提高,而國內市場又逐漸成熟,“看到國外有好東西,我就想進口到國內來賣,進口出口"兩條腿走路"剛好能抵消一部分風險。”施新雨説,2008年金融危機後,他開始從越南進貨並在國內銷售。

  “只要是越南産的,從精美的漆器到咖啡、食品、傢具,我的店裏都有。我還註冊了自己的品牌。”施新雨説。

  入世十年間,義烏的市場規模擴大了近10倍,每年迎來送往的外商超過42萬人次。如今這座本地戶籍人口不足80萬的中國東部縣城,常駐外來的人口已是本地人口的兩倍。

  “義烏的市場經濟積澱加上入世的契機,整個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小縣城登上國際舞臺,讓千千萬萬的人在這裡追尋夢想。”施新雨説。

熱詞:

  • 義烏市場
  • 義烏商人
  • 義烏小商品市場
  •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