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社會力量推動政府創新 官民共治格局已初步形成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5日 20: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始於經濟領域的中國改革推進至今,政府和社會領域的改革需求也日顯迫切,其中,如何處理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本身就是一項重大課題。中央編譯局專家認為,近年政府與社會的互動從單向“推力”更多地演變成雙向“合力”,經歷了從懷疑到信任、從被動到主動、從管控到治理的變遷過程,但達到共同善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日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分赴全國多地,與“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調研組一道,探訪相關實踐探索,以供各方研討、參考。

  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深入,一個相對獨立的民間社會在中國迅速崛起,它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擴大公民參與、推進基層民主、改善社會管理等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民間社會的成長和社會力量的發育,將成為完善我國政府治理結構的重要載體,對我國社會走向成熟、完成現代化轉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縱觀過去十年間政府創新中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可以看出官民互動朝著良性的方向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從推力到合力

  政府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火車頭,是公共權力機構為增進公共利益而進行的創造性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説,政府創新實質上是一場政府自身的變革。

  然而,無論在政治體制改革、行政改革還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創新都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

  從2000年開始,中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中共中央黨校世界政黨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聯合發起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評選活動,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共有1800個左右的各級地方政府創新項目申報該獎項,經過課題組初選和全國專家委員會復選,139個項目獲得入圍獎。

  經過對這些入圍創新項目的初步分析,我們發現,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體現為單向度的“推力”和雙向度的“合力”兩種不同模式。

  政府改革與創新的內在動力不足是政府存在的通病,在我國,也不例外。從過去十年中國地方政府創新項目的發起動因來看,問題導向的改革創新不在少數,也就是説,這類改革或創新是政府為回應社會問題或社會需求,並由社會力量單向推動而不得不作出的變革。因此,從政府與社會關係的角度看,這種改革創新起源於社會問題和社會需求的倒逼,社會力量成為政府改革的推動力。

  從基層執政舉例來説,四川省平昌縣公推直選鄉鎮黨委委員的改革就是如此,面對當時鄉鎮治理的種種問題和激化的幹群矛盾關係,鄉鎮黨委委員直選成為化解當時各種社會矛盾的一種有效途徑,並成為當時改革者的唯一選擇;又如,面對農村“兩委”矛盾,湖北省廣水市開展的“兩票制”選舉村黨支部書記的改革;還有河南省社旗縣“下訪團”、重慶開縣麻柳鄉“八步工作法”等創新也都是如此。

  另一類政府創新則體現為政府與社會雙向互動的“合力”取向,政府依靠社會力量並與社會共同合作是這類改革的特點,並成為這類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項目依靠社會組織的力量,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從而實現政府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目標;上海普陀區長壽路街道民間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在街道層面建立為民間組織服務的民間組織服務中心,搭建起民間組織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併為社區居民提供社會服務,實現社區治理的目標;浙江省義烏總工會的“工會社會化維權模式”,依靠社會化力量為外來農民工維權,等等,這些改革都體現了政府與社會良性的合作互動取向。

  近年政府創新中的社會力量,雙向“合力”模式越來越多,由於互動的升級,進而顯現出從懷疑到信任、從被動到主動、從管控到治理的變化。

熱詞:

  • 社會本位
  • 政府創新
  • 政府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