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本週話題)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05: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的話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設中的一個重大課題,不僅關係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我們黨和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政府公信力問題。“十二五”規劃綱要再次強調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並將其作為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麼?為何如此重要?怎樣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週話題”的3篇文章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著力點

  南開大學教授 朱光磊

  一個政府要保證穩健運行並讓公眾滿意,取得公眾信任至關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眾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對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多樣化評價,是各國政府普遍面臨的問題。我國也把政府公信力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又明確強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為轉變政府職能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落腳點。這充分説明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政府公信力問題,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政府公信力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問題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增強制度創新的自覺性,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制度建設對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響。制度法源明晰、構架合理,衍生的行政體制、工作程序才有説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連續上了幾個大臺階,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巨大變遷,但制度創新總體而言相對滯後。這是影響我國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強制度創新的自覺性,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特別要處理好政府與人大兩院、與社會組織的關係。首先,人大工作要適時“前移”。現在,在重大事項決定、預算、監督等方面,人大發揮更大作用的條件已經比較成熟,讓人大工作適時“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壓力。其次,法院、檢察院工作要適度“後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規律,不宜鼓勵法院、檢察院過早介入經濟活動,以防止公信力問題複雜化。最後,鼓勵社會組織“上位”。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為可以分擔一些政府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公信力。應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變政府的“單邊主義”為“雙向互動”,建設服務型政府。所謂政府的“單邊主義”,就是一切由政府説了算,很少讓其他主體參與到政府工作中來。這很容易導致政府的一些決策偏離公眾利益,也容易導致政府工作缺乏連續性、隨意性強、工作人員態度粗暴等,從而損害政府公信力。事實上,取得公眾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為等應該是政府與公眾“雙向互動”的結果,尤其是在制定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政策時必須提高公眾參與度,聽取公眾意見。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應該變“單邊主義”為“雙向互動”,建設服務型政府。在許多時候、許多情況下,政府更多的應該是以議程設定者、重要參與者和促成公共問題解決的中間人身份發揮作用,而不應在“單邊主義”思維指導下以“單邊行動”方式面對社會和公眾。政府大包大攬的方式既不合理,也會讓政府力不從心,因為政府行為也是有成本的,當政府需要“經營”、管理和服務的內容在數量和投入上超過合理邊界時,必然導致政府的低效率,損害政府公信力。當然,變政府的“單邊主義”為“雙向互動”,並不是要淡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合理配置政府職責,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建設服務型政府。這是政府面對社會急劇變遷的能動適應。

  改善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經常性任務。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則是每時每刻都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也是影響公眾對政府服務水平評價的一個關鍵因素,對於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注意不夠,政府運作的線條“太粗”,對工作流程的研究和設計不充分,總覺得形式問題無所謂。比如,關於辦公區域劃分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現在看來,縣級政府各部門集中辦公、統一報賬,對於提高效率、強化規範、節約經費、改善政府形像是有積極作用的。又如,我國政府的縱向層次與橫向構成都不可能太少,怎麼處理這種關係?議事協調機構應如何工作?區域合作和部門協調為什麼很難?“條塊矛盾”為什麼解決不了?這些主要都不是體制問題,而是過程性問題、工作流程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的階段,政府管理粗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們應主動實踐新的東西,在這方面儘快完善。這對提高政府公信力會大有幫助。

  適應時代要求,講究政府管理藝術。政府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情商,而不僅僅是時間和體力的消耗。比如,當前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相比以前都有了質的提升,但政務信息的傳播在技術上和策略上都沒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許多地方還是重宣傳輕溝通、重發稿量輕傳播力。再如,一些政府部門在統計、政策分析工作中搞“部門主義”,對諸如農民工數量、幹部(含公務員)規模、民營經濟規模、財經現象解讀等,各部門在概念、口徑、重點、視角上都不盡一致,這就難免導致公眾對“官方信息”的懷疑,損害政府的公信力。還有,施政目標是政府交給老百姓衡量自己的尺子,要注意目標適當,避免提不切實際的目標和簡單化的口號。否則,往往會適得其反。總之,一定要講究政府管理的藝術,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充分的透明度,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山東大學教授 王韶興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過行政行為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它從本質上展示著國家與公眾的關係。政府公信力直接體現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顯示政府對社會公眾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急劇轉型、社會矛盾錯綜複雜並日漸凸顯的關鍵階段,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我們應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以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

  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創造根本前提。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決定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影響政府公信力。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在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確立執政理念、明確執政任務、夯實執政基礎、確定執政方略、健全執政體制、選擇執政方式、培育執政資源以及優化執政環境等諸多內容。基於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現實需要,突出以下幾點很重要。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根本觀點,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奠定思想基礎;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價值指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實踐要求,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實現機制。二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在正確把握社會主義社會政黨政治規律、共産黨執政規律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和自覺遵循黨的建設規律,以科學理論指導黨的建設,以科學制度保障黨的建設,以科學方法推進黨的建設。三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為目標要求,理順黨政關係,優化權力結構,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必要條件。政府職能是政府活動的邏輯起點。政府職能定位科學與否,是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關鍵所在。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急劇轉型的背景下,轉變政府職能是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條件。一要牢固樹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目標。社會本位、權能有限、廉潔高效、依法行政,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特徵;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職能;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服務型政府的價值指向。二要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完善決策體制和決策機制,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等。三要堅持政府職能法定原則。政府職能的法定性是現代行政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公信力的基本保證。堅持政府職能的法定原則,就是要依法界定和科學規範政府職能,防止政府職能轉變中的隨意性。四要培育行業協會和仲介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仲介組織的橋梁作用和協調作用,有利於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進一步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保障。法治政府是指以國家憲法和法律作為政府活動的總規範,國家憲法和法律對行政權力實行全面規制的政府治理模式。法治政府是政府贏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一是強化依法行政意識。通過不斷強化法律和制度信仰,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自覺養成依法行政習慣,增強根據法律精神、運用法治思維、通過法律手段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二是推進行政法制建設。圍繞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加強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責任體系,強化行政法律責任機制。三是嚴格遵守法定權限和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求和合法利益得以充分體現。

  加強行政道德建設,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堅實基礎。行政道德作為一種政治道德,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活動中形成並應遵循的道德準則的總和。它滲透在國家治理與公共行政的各個方面,體現于行政工作的整個過程之中。行政道德與政府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行政道德建設是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基礎性建設。一是增強自律意識,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樹立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增強榮譽感和使命感,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創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條件。二是加強公共監督,通過公眾輿論壓力促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遵循行政道德。三是實現行政道德法律化,即將那些需要借助於法律強制力來維繫的行政道德規範轉化為行政法律規範,並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機構與運行機制。

  公信力:政府的立身之本

  北京大學教授 燕繼榮

  政府是行使公共權力、從事公共管理的專業部門,它的一切行為都要以公眾信任為基礎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步伐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徑。

  信任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信任,是指對他人的言説、承諾和行為預期持相信的態度,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結果,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信賴。信任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從經濟學角度看,信任是所有交易的前提,沒有信任就難以發生交易,難以形成市場。經濟學家認為,信任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因為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基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如果沒有信任,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從社會學角度看,信任是社會的粘合劑,信任的水平反映社會凝聚力的程度。社會成員之間缺乏信任,誠實合作的行為預期將大為降低。從政治學角度看,信任是社會合作的基礎。沒有信任,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組織之間、國家之間就不會有共識,社會衝突就會接連不斷,和平也難以實現。根據來源的不同,信任可區分為基於認同的信任、基於制度的信任和基於信譽的信任三種類型;根據對象的不同,信任可區分為對個人的信任、對組織的信任和對政府的信任三種類型。無論哪種類型的信任,對於社會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現代社會管理而言,其成效如何主要取決於社會成員、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情況。如果合作主體之間缺乏信任,合作便難以達成;即便能達成合作,也要付出高昂代價。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一般而言,政府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在暴力基礎上的強制力;二是因公眾信任而産生的社會影響力和支配力,包括權力與非權力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支配力等。政府獲得公眾信任、擁護和支持的能力越強,公信力就越高,其基於非強制力之上的執行力也就越強。因此,公信力從來都是衡量一個政府執行力的首要指標。只有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才能有效減少社會治理成本,優化社會管理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説,提高政府公信力是轉變政府職能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落腳點。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兩個主體之間的關係:一是從事公共管理的政府,二是對政府活動予以評判的社會公眾。從政府角度講,公信力是政府贏得社會公眾信任的一種能力,反映了政府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從社會公眾角度看,政府公信力是社會成員對政府的信任程度,這種信任依賴於政府所擁有的信用資源。在實際生活中,政府不僅以其政策和行為的公共性而樹立社會公眾對自身的信任,而且以公共認同、公共制度和公共規則等的提供者和守護者的身份獲得社會公眾的普遍信任。政府在這兩個方面表現得如何,都直接影響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項系統工程。考量政府公信力的指標和要素眾多,具體來看主要包括意識形態是否具有感召力,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是否公平合理,政府領導力和執行力是否強大,政府及其公務人員的正面形像是否鮮明等。當前,著眼于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建設“信用政府”。信任以信用為前提和基礎,信任的流失與信用的匱乏直接相關。政府應堅持依法行政,切實兌現各項承諾,將“信用政府”建設寓于每項政策的落實過程中。二是提高政府“純度”。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與政府的“純度”息息相關。這裡所謂的“純度”,既包括政府行政動機的公共性,也包括政府行政過程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政府信息的公開性。因此,恪守政府公共性,本著“公共事務公共治理”的原則,不斷提高政府的“純度”,就成為政府公信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再次,做到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他人”。政府公信力是一種互動的結果,反映的是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合作關係和合作程度。它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樣,可以分解為“相信自己”與“相信他人”兩個方面。“相信自己”,要求政府及其公務人員必須具有自信心,保持獨立,勇於擔當,甘願承擔責任,並做到開放、公開、透明。“相信他人”,要求政府及其公務人員從思想上真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在促進社會繁榮進步、追求和諧幸福生活中的主體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權力下放,守住政府權力的邊界;才能尊重公眾權利和尊嚴,善於平等交流、協商合作。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政府公信力
  • 政府公共性
  • 政府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