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文學如何書寫“中國經驗”(文論天地)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2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置身其中的每個中國人對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的感受和看法也許相距天淵,但時至今日,人們不約而同地都會意識到一個巨大的問題:我們的身體已經走得太快,靈魂的腳步已經趕不上了。文化問題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如果單單把經濟發展看作硬道理,沒有文化的軟實力,和諧社會難以建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也難以得到世界的公認。因此,文化強國的建設勢在必行,生死攸關。作為文化的核心事業,中國文學無疑必須勉力參與文化強國的建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近一百多年來中國人追求現代化的心路歷程描畫出來,把獨特的中國經驗化為氣韻生動的藝術形象昭示天下,辨明真偽,褒善貶惡,判別妍媸,激濁揚清,為國人在消費文化甚囂塵上的迷霧中開啟出一條明晰的新路。

  近30多年來,中國文學尤其是長篇小説,在對“中國經驗”的書寫上,探索和積累了豐富而獨特的藝術經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和《檀香刑》、賈平凹的《廢都》和《秦腔》、余華的《活著》、陳忠實的《白鹿原》、鐵凝的《玫瑰門》、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張承志的《心靈史》、史鐵生的《務虛筆記》、王安憶的《長恨歌》、李銳的《無風之樹》、阿來的《塵埃落定》、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劉醒龍的《聖天門口》、張煒的《古船》和《你在高原》、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鄧一光的《我是我的神》等等,都是具有經典品格的長篇小説,正是它們構築了中國當代文學乃至當代文化的藝術和精神的雙重高地。這些小説主題多樣,風格各異,或婉曲沉鬱,或瑰麗奇幻,或雄強深邃,或清新溫馨,但其對中國經驗的文學書寫呈現出一些鮮明的共性特質,值得我們倍加關注。

  感時憂國,擔當意識,成為現當代文學的大道

  值得大力揄揚的是,這些長篇小説繼續秉承著中國現代文學的感時憂國精神,關懷社會,關注民族、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富有崇高的人道主義情懷,富有擔當意識和使命感。賈平凹曾説:“關注社會,關懷人生,關心精神,是文學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文學的‘大道’。”可以説,這些長篇小説就是依循著文學的大道,而沒有被歧出的小徑劫持。

  正是因為富有擔當意識的感時憂國精神,這些長篇小説中的中國經驗往往是苦難的,是哀傷的,是悲憤的,是中國人不斷遭受異族入侵、文化衝突、政治紛爭、戰爭禍亂、貧窮無告種種悲劇的苦難生存史。這種中國經驗與中國古典文學“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溫文典雅、雍容和順的傳統經驗相去不可以道裏計,與極為注重個人、反抗社會的西方文學經驗也判然有別。例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和《檀香刑》中,戰爭和酷刑、劫掠和暴力幾乎是中國人生存的基本境況,苦難就像黑夜一樣揮之不去。余華的《活著》中,當福貴的親人們一個個相繼奄然而逝時,歷史的殘酷與命運的無情猙獰顯現,讓人難以直面。更不用説阿來的《塵埃落定》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兩部小説對藏族、鄂溫克族兩個邊地少數民族近百年滄桑巨變的氣勢恢宏的訴説了,充斥其中的多是死亡和苦難的翩翩魔影。在對中國經驗的苦難書寫中,中國作家表現出的是敢於直面現實的現代知識分子批判精神,是憐貧惜弱的人道主義精神,是兼濟天下的廣博大愛。

  綿綿不絕的光明底色,溫暖人心,催人奮進

  中國作家並不停止于苦難的渲染和哭訴,他們總是盡可能地發現中國人抵制苦難、超越苦難的精神力量,發現中國人人性中溫柔良善的一面,發現中國人生命力的頑強和堅韌。因此,他們的中國經驗中具有一種綿綿不絕的光明底色,溫暖人心,催人奮進。

  在路遙的《平凡的人生》中,城鄉文化的隔絕和衝突、社會等級的嚴厲和森然、生活的貧困與精神的貧瘠最終都無法阻擋孫少平、孫少安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對真摯愛情的渴望。而在《活著》中,浪涌般接踵而至的苦難並不能扼殺福貴家人之間的脈脈溫情,也扼殺不了福貴接受命運、接受生活的坦然和豁達。陳忠實的《白鹿原》中,儘管近百年曆史中白鹿原被血浸泡著,被暴力充斥著,但是朱先生的精神總是巋然獨存,馨香遠播。無論看過、經歷過多少銷魂蝕骨的苦難,中國作家對人性正面積極的力量似乎都沒有喪失信心,他們不同於那些遠世避禍、自甘消沉的中國傳統文人,也不同於那些憤世嫉俗、趨於虛無的西方現代派、後現代派作家,他們能夠安穩地站立在大地上,俯察大地的無限苦難,仰觀精神的澄明天宇,因此他們文學書寫中的中國經驗既有大地的堅實和沉穩,也有天空的永恒和輕靈。

  中國氣息和現代精神結合,創造新的文學經驗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作家的藝術經驗已經趨於成熟,他們大都放棄了對西方現代派、後現代派藝術經驗過度的癡迷和模倣,回歸到中國民間和傳統藝術經驗中,但又保留著鮮明的現代意識,中西融合、古今交匯已經成為他們不約而同的成功實踐。

  例如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尚是非常鍾情于福克納式的意識流,但是到了《檀香刑》中,山東民間“貓腔”的藝術經驗和傳統小説的敘事藝術已經登場,老到圓熟,魅力四射。劉醒龍《聖天門口》跳出革命歷史小説敘事的習慣立場,從世俗人的角度看待革命派別和暴力文化,為追問和書寫歷史找到了恒常的立足點。至於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中的表現更是讓人莫名驚詫,曾經把戲謔反諷、荒誕象徵等現代藝術經驗推向極端的他,居然再次返回明清話本小説的敘事傳統中,人物刻繪簡淡傳神,對話古雅拙樸,不過小説整體又散發出難以抵擋的現代先鋒精神和濃郁的形而上品質。總的看來,中國作家能夠把宏觀的歷史趨勢和個人命運的波詭雲譎綿密地縫合在一起,在個人命運的濕潤筋絡中彰顯著時代大潮的脈動,因此他們的文學書寫富有濃郁的中國氣息,已經在中國古典文學經驗和西方文學經驗之外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學經驗。

  要具備深切的本土經驗,還必須擁有宏大的世界眼光

  要建設文化強國,要發展中國文學事業,中國經驗的文學書寫的成功無疑是具有啟示意義的。當今中國正面對著現代化發展的許多深層問題,傳統與現代的深層衝突,城鄉文化的牴牾,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中國社會的倫理失序和道德滑坡,華夏大地的生態惡化等等,都需要中國作家再次發揚感時憂國的精神,發揚文學的使命擔當意識,從文學角度去寫出身處種種困境中的中國人的生存經驗。也許,我們無法要求文學提供社會問題的明晰答案,但是當文學能夠把各種複雜的心魂展示出來,促進人與人的心靈和精神的交流,必將有助於頑固問題的最終消解。因此,對於那些飽受消費文化浸潤的中國作家來説,超越狹隘的個人化、私人化的文學寫作,超越被商品原則控制的娛樂化寫作,就是迫不及待的。

  文化強國的建設,説到底並不是各種文化事業的外在資源的擴張和積累,而是內在精神的建設和超越。因此中國文學進一步書寫中國經驗,還是應該突出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依然去努力發掘我們民族內在的那種生命力,那種不息的精神之光。而且,這種精神之光,應該具有超越性,具有人類性,具有普世性。在中國經驗的文學書寫中,中國作家的確要寫出中國人特有的困惑和迷惘、追尋和超越,但更要寫出普遍人性的困惑和迷惘、追尋和超越。也就是説,中國作家必須同時具備深切的本土經驗和宏大的世界眼光。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驗的文學書寫的更大成功,中國能夠建設好一個民主、自由、開放、多元、和諧,而且對全世界人民都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強國。那時華夏大地才堪稱麒鳳翔集,堂皇盛世。

  (作者係哈爾濱學院講師)

熱詞: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學寫作
  • 中國傳統文人
  • 中國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