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新辦主任王晨在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大會上的演講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3日 13: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新辦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國務院新聞辦網,時間為2010年11月6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願景

——在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大會上的演講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王 晨

(2010年11月6日)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高興出席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大會。我謹代表論壇的主辦單位之一——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出席本次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歡迎!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各國人民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求和平、謀合作、促發展成為國際關係的發展潮流。本次論壇以“和合共生:中國與世界融和之道”為主題,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發展、安全和繁榮的願望,體現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開放、對話和包容,表達了中國對實現與世界各國互利、合作、共贏,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期待,以及牢牢把握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這對於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和擁抱世界、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和發展的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和當今世界發展潮流

  中國人民深知和平與發展的可貴,愛好和平,嚮往發展。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世界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和創傷,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深深懂得:只有和平,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能更好地維護和平。

  中國的和平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和平精神。“和合”作為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理念已有數千年曆史,熱愛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人關於“和”的思想生發得最早、內涵最為豐富、影響最為深遠。早在2500多年前,中國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哺育了中華民族寬廣博大的胸懷。中華民族歷來講信修睦、崇尚和平、協和萬邦,始終倡導並信守“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選擇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即“和合”思想之中。

  中國的和平發展反映了中國人民最為珍視的和平願望。近代中國頻遭劫難,最珍惜和平、安寧、和諧、自由。在1840年後的100多年間,中國屢遭西方列強的入侵,國家積貧積弱,發展滯後;人民飽受貧窮之苦,災難深重。消除戰爭,實現和平,建設獨立富強、民生幸福的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自身的苦難經歷使中國人民深感和平之珍貴,發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安居樂業,只有發展才能豐衣足食;深知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的發展才是持久牢固的發展,也才是既有利於中國人民也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的發展。中國人民也從自身經歷中深深懂得,要實現和平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等國家核心利益。

  中國的和平發展體現了中國探索自身發展的和平追求。新中國成立以後,面臨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同一切願意和平的國家團結合作”,“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改革開放以來,針對世界歷史和國際關係時代背景的變化,中國做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及時調整國際秩序觀,提出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針對世界多極化趨勢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提出國際關係民主化、以互利合作尋求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觀、承認和尊重各國文明多樣性等主張。進入21世紀,中國順應時代潮流和基本國情,科學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借鑒世界大國發展的經驗教訓,鄭重宣佈“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對中國發展道路做出的戰略抉擇和莊嚴承諾。

  中國的和平發展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舉和平、合作、發展的旗幟,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基本的政治理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所有國家和平相處,共同致力於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進行判斷和決定自己的立場,堅持無論國家大小貧富,都平等相待,一視同仁,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干涉別國內政,不與任何國家集團結盟。在解決香港、澳門、台灣問題上,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在維護國際安全上,積極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所有這些都是和平發展這一政治理念的具體表現。胡錦濤主席明確提出,中國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對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環境友好的和諧社會;對外,堅持以鄰為伴、與鄰為善,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一系列戰略思想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識,體現在中國長遠發展的規劃之中。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78年以來,中國的GDP總量翻了四番多,2009年達到5萬億美元。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對外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加到25616億美元,年均增長18%,累計增長124倍;佔世界貿易份額從0.8%增加到8.9%。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對外貿易額雖有所下降,但仍然達到2.2萬億美元,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積極貢獻。

  二、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深刻影響著中國與世界,日益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和平和諧的中國顯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不斷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和世界各國共同進步

  中國的發展正在走出一條與以往大國崛起不同的、新的和平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的核心就是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的和平發展與世界的和諧繁榮聯絡起來,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堅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成功地解決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和挑戰,除了得益於我們的方針政策,也得益於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起來,在短短30年時間基本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在一個佔全球人口1/5的國家實現了穩定昌盛,人民安居樂業,這是對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中國的發展讓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到啟示,得到鼓舞,努力通過自我發展解決國計民生問題,對世界的發展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作出的重要貢獻。

  中國是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和倡導者,已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近300個國際公約。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積極參與推進國際裁軍和軍控事業。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裁軍170多萬。中國嚴格控制軍費開支,軍費佔國內生産總值和財政支出比例,在世界上一直處於較低位置。中國軍費增長,主要用於改善軍人生活,提高防禦能力和維護國家統一,而不是對其他國家進行侵略和發動戰爭。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大力倡導並積極推動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在一系列重大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先後向25項維和行動派員14000余人次,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名列前茅。中國派出護航編隊,參與打擊索馬裏海盜的國際合作。中國還為國際反恐鬥爭與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實踐證明,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促進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中國的發展和穩定為世界的和平和繁榮做出了貢獻。

  我們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上,立足本國的國情和實際,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時堅持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實現更好的發展。中國在發展中也與其他國家一樣,遇到了資源、能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努力找到了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就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在發展中高度重視國內資源開發、能源生産和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有巨大的市場,這些都是我們能夠依靠自己力量,實現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利條件。

  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定不移地發展開放型經濟、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從建立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水平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截至2010年7月,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9.8萬家,實際使用外資1.05萬億美元。目前中國22%的稅收、28%的工業增加值、55%的進出口、50%的技術引進、約4500萬人的就業,都來自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中國的發展得益於開放,中國的開放又使中國的發展成果為國際社會所共享。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在境外設立企業1.3萬家,境外企業資産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存量已達2457億美元,投資區域遍佈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堅持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相統一,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努力實現與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中國一貫主張開展積極的國際合作,推進世界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主張在互利、互信、互惠的基礎上建立公平、公開、合理、開放、非歧視性的國際多邊貿易體制。中國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推動國際經貿合作,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中國的發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而是堅持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為世界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年均進口6870億美元的商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1400多萬個就業崗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國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2009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世界經合組織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每增長1%,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將提高0.34%,低收入國家經濟增長將提高0.2%。

  我們兼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既著眼于中國實際和可承受能力,又考慮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採取了積極負責的態度。我們一直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穩步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促進了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穩定。中國積極參與相關國際合作,派出多個貿易投資促進團和大型採購團赴國外採購。中國盡力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和幫助,已累計免除49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債務,對40多個最不發達國家的商品給予零關稅待遇。中國在保持自身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500億美元,推動成立1200億美元的亞洲外匯儲備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我們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始終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去年,中國貿易順差比前年減少1020億美元,貨物進口價值10056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為外國産品和服務提供了大量機遇。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有利於增加中國的進口和對外投資,對維護國際金融穩定和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在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從中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近年來,我們加快調整産業結構,大力關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後生産能力,努力從源頭上減少消耗;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工程和重點企業節能,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産業,採取多種措施推動節能增效。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對火電廠進行大規模脫硫改造。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增加了大量森林碳匯。過去四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了14.38%,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了9.66%和13.14%。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三、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面對諸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的和平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中國的權宜之計,而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鄭重選擇與莊嚴承諾。展望今後幾十年,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道路前進。這條道路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給全體人民帶來了福祉。我們必須堅持它、完善它,而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它。要準確把握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需要從全新的視角出發,以更全面的觀點、更開放的態度、更寬廣的胸襟來認識中國,認識世界,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一是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狀況。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在世界100位左右,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國經濟已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長,但進一步發展受到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中國若干重要産品産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總體上仍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大國,但出口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術仍然大量依賴進口。中國沿海地區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現出現代化的繁榮,但中西部和廣大農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當落後,還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中國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就業壓力很大。中國社會政治生活日趨活躍,公民基本權利得到較好的維護,但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社會不公和貪污腐敗等問題依然存在。經過這些年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距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不少差距。我們既要看到中國的巨大變化和歷史性進步、以堅定信心繼續前進,又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我們願在此重申,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際合作的堅定力量。中國發展的根本目的不是當超級大國,爭霸世界,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世界造成威脅。中國堅決反對霸權主義,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決不稱霸。

  二是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發展道路。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複雜性都世所罕見。發展仍是中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出一條均衡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實現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將為世界經濟發展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是深入認識中國積極倡導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主張。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世界經濟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國際金融體系存在重大缺陷等突出問題,世界不僅面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累積起來的國際經濟體系結構性矛盾,而且還面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全球性問題。這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對世界長遠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共同應對,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當前,要著力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進程,允許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路子和節奏,不能擠壓發展中國家應有的發展空間。要加強合作,共同維護糧食安全。要穩定能源價格,改善能源結構,促進能源技術轉讓,減少能源貧困。要繼續深化防災減災領域合作,總結合作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加強交流和互助,共同抗擊自然災害。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各種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這不僅無助於各國擺脫危機影響,反而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脆弱勢頭構成威脅。中國是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堅定支持者,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絕不會關上,今後只會越開越大。

  21世紀已經走過十年,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絡在一起。中國需要和平穩定、和諧合作的國際發展環境,也願意為營造這樣的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將同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合力應對挑戰,努力尋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不渝地謀求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不懈努力。

  中國學研究既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又不斷被時代賦予新的內涵。在中國快速發展、更多融入世界的背景下,開展中國學研究顯得更有意義和價值。我們誠摯歡迎世界各國專家學者來研究中國。我們也想通過創辦世界中國學論壇,為致力於中國學研究的各位專家學者搭建起交流切磋、探討學術真諦的平臺,共同努力推動中國學研究取得更多的新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學研究在21世紀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和獨特魅力。

  謝謝大家。

熱詞:

  • 中國學研究
  • 科學發展觀
  • 新安全觀
  • 世界人民
  • 世界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