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王晨主任:加強交流溝通 促進合作發展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3日 1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國務院新聞辦網,時間為2009年11月2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在第五屆“北京—東京”論壇上的書面講話

(2009年11月2日)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王晨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高興在深秋的大連與各位朋友相聚。去年我們在日本的東京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北京—東京論壇”,今年,“北京—東京論壇”已經走過了五年的時光。在過去四屆的論壇中,中日各界人士圍繞兩國人民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討論中日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坦誠交換意見和想法,共同暢談兩國友好前景,展望亞洲未來振興,思考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挑戰,對促進中日了解與互信、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我謹代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本次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參加此次論壇的各位朋友和為此次論壇辛勤工作的大連政府和工作人員表示誠摯感謝!

  前不久,我們隆重紀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60年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經過前赴後繼的英勇鬥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走上了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道路。特別是1978年以來,中國人民沿著鄧小平先生所指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30多年來,我們成功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折,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均取得全面迅速發展。回顧60多年的發展歷程,儘管我們有過失誤和教訓,但最終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勇敢地糾正了失誤,在實踐中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促進國家發展、得到人民擁護的發展道路。60年的艱辛奮鬥、60年的探索和發展過程,展示了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不斷走向成熟和發展進步的過程。

  新中國60年取得的成就,不僅僅是可以看得見的物質成就,更體現和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創造和智慧。我們用幾代人的努力探索,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這條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強國富民夢想,也讓一個古老民族煥發出蓬勃生機,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們願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一道,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美好的奮鬥目標,我們提出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發展。在總結我國發展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環境下,為更好應對危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們實施了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這個計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發展社會事業。把實現國富與民強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目標,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進一步健全醫療、失業等保障體系,提高統籌保障水平,注重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我們積極推進與民生關係密切的事業的發展,對推動經濟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使我們在應對這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取得初步成效。

  在對外交往方面,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我們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的共同發展。我們主張同發達國家關係全面發展,同發展中國家加深傳統友誼,積極參與多邊事務,並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歷史上,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綿延2000多年,堪稱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跡,其間兩國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交融。自秦漢以來,種稻、植桑、養蠶、紡織、冶煉等生産技術相繼從中國傳到日本,漢字、儒學、佛教、典章和藝術等也為日本所吸納與借鑒。日本先後十多次派出遣唐使,阿倍仲麻呂便是其中傑出的一位。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並擔任唐朝的重要官吏。正如日本前眾議長河野洋平所説,日本文化傳統中散發著中國文化的濃郁馨香,表明日中之間有著割捨不斷的因緣。長期以來,日本政府向中國提供了日元貸款合作,支持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能源開發、科技發展,為促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日本各界友人以不同形式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熱情幫助。中日兩國在歷史上的漫長交往,促進了各自國家的發展進步,豐富了東亞文明和世界文明寶庫。

  眾所週知,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兩國友好關係曾一度受到嚴重干擾,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在各個領域都取得長足發展,交流合作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特別是近年來,兩國領導人密切互訪和接觸,決定構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在戰略層面更加明確了兩國關係的定位。去年胡錦濤主席在對日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發表了第四個政治文件《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對中日關係發展提出六點建議,規劃了雙邊關係未來的發展藍圖,指明了21世紀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中國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中日關係,始終奉行中日友好政策,願意同日方一道致力於實現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大目標。

  我們高興地看到,當前兩國關係正呈現不斷改善和發展的新氣象。中日高層交往頻繁。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等領導人先後訪問日本。今年9月和10月,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又先後會見了日本新首相鳩山由紀夫,對進一步發展中日關係提出了新的原則和建議。兩國領導人持續保持接觸,為兩國關係發展不斷注入了政治動力。中日都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互為最重要經貿夥伴。自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以來,雙邊貿易額由11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2663.98億美元。今年6月,第二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在日本成功舉行,確定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兩國經貿合作目標。目前,雙方有關部門正採取切實措施,全面落實對話成果,推動兩國經貿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隨著經貿關係發展,兩國國民感情有所增進,促進中日關係良好發展的民意基礎得到進一步加強。包括“北京—東京論壇”、“中日媒體人士對話會”等在內的中日間文化、媒體交流活動以及中日民間友好交流活動得以健康開展,在推動兩國國民感情不斷改善方面日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中日雙方作為亞洲地區的重要國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環境及能源等全球性挑戰進行的對話、協調、合作也有了新的進展。事實證明,中日關係改善和發展不僅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重大利益,而且為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1週年。在重溫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我們深切緬懷那些為中日友好事業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的老一輩領導人和各界有識之士,更加感到今天中日友好合作的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當前的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進一步發展的新機遇。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日兩國的共同利益不斷拓展、合作空間不斷擴大,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肩負的責任也不斷加重。去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斷蔓延,使世界經濟遭受了20世紀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面對挑戰,各國採取積極應對措施。中國政府及時果斷調整經濟政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及時出臺了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和積極擴大內需、全面提升産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對控制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促使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面提升各生産要素的質量和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國經濟開始顯現出積極變化,形勢發展比預期要好,全年GDP增長實現8%的目標大勢已定。

  全球金融危機使人們再一次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的命運已緊緊聯絡在一起,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以一己之力戰勝這場危機。亞洲是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中日兩國是本地區的兩個重要經濟體。雖然國情不同,但我們面對的挑戰是相似的,維護亞洲地區和平與穩定,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亞洲地區合作,增進國民福祉的目標是相同的,實現互利共贏的願望是一致。要戰勝經濟危機,促進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早日復蘇,必須加強包括中日在內的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發展。為此,我對進一步推動兩國關係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以更加堅定的心態增進理解互信。中日兩國國民感情總體穩定,這是有目共睹的,在其中政治互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聯合宣言》和2008年5月簽署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這四份重要政治文件勾畫了中日關係發展的藍圖,對於構築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按照這四份文件確定的精神和原則,建立起能夠經得起風浪考驗的政治互信。從2006年日本前首相安倍訪華到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日,從2007年日本前首相福田訪華到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日,輿論界將之稱為中日關繫上的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之旅,為改善中日關繫帶來了新的契機。經過兩國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中日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共同努力,儘快將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政治共識轉化為兩國人民廣泛認同和支持的社會共識,不斷為中日關係注入新的動力。

  第二,以更加有力的措施促進經貿關係發展。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日兩國經貿關係不斷深入發展。我們要珍視長期以來兩國經貿合作形成的良好格局,充分利用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的優越條件,營造新的合作領域和合作亮點,實現中日經貿由量到質的飛躍,為兩國人民謀取更大利益。要根據兩國現實和長遠發展需要,繼續擴大雙方合作規模,提高合作水平和層次,重點在節能環保、氣候環境等領域儘快取得新發展。當前這場前所未有的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由此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還難以預料。作為亞洲乃至世界都有影響的國家,中日兩國需要合作應對,共渡難關,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實際行動,共同應對這場金融危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

  第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中日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媒體是傳播信息、傳承文化、擴大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也是各國加強了解、增進友誼的橋梁和紐帶。中日媒體加強交流與合作,有助於加深兩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發展和全方位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應站在促進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開展中日政府新聞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加人員互訪,就共同關注的問題交換意見,發揮好政府新聞部門在中日新聞合作中的推動和指導作用。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促進中日媒體交流合作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用更加切實的行動提高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的質量,通過加強新聞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推進中日關係發展。

  第四,以更加坦誠的胸懷擴大人文領域的交流溝通。人文交流是促進民間感情的基礎,民間感情是最真實、最廣泛、最久遠的,也是要經過長期努力才能建立的。回顧兩國交往的歷史,中日一直就有民間促進上層交流的傳統,兩國人民保持友好交往的願望是強烈的。新中國成立後到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之前,雖然兩國正式交往受到影響,但是中日兩國民間交流尤其是民間文化交流始終沒有中斷。近年來,雖然中日關係存在曲折和反復,但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特別是新聞領域的交流活動,始終沒有停止過。繼2007年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後,2008年雙方又舉辦了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0週年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日本民眾自發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日本救援隊在災區的救災活動大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對日情感。我們要多舉辦文化友好交流活動,通過卓有成效的人文交流活動,努力增進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實中日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

  第五,以更加積極的努力加強中日在亞洲和國際事務的協調合作。當今世界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政治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困難和問題不斷增多。面對當今人類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不論任何國家都應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原則,既維護本國利益,也重視別國的關切,實現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目標。中日兩國同為亞洲地區的重要國家,在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上負有共同的責任,應該共同致力於推動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推進東亞合作進程和東亞共同體建設,在促進亞洲振興中實現中日共同發展。中國願同日本一道,積極參與各領域的國際合作,提高協作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和水平,共同推進人類和平發展的崇高事業。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作為中國政府的新聞主管部門,將繼續發揮好政府新聞部門在國際新聞合作中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日本媒體的溝通和聯絡,鼓勵兩國媒體在人員和新聞信息方面的交流合作,邀請更多的、包括日本記者在內的亞洲各國記者、編輯等來華參觀訪問,積極推動更多的中國媒體和記者到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及世界各國去進行訪問報道,進而不斷拓展中國與世界媒體在新聞産品製作、傳播和營銷方面的合作,努力增進同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人民的了解和友誼,為中日“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預祝本次論壇獲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熱詞:

  • 科學發展觀
  • 發展教育
  • 交流與合作
  • 中日關係
  • 促進經濟
  • 中日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