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制度保障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1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紅旗文稿》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加強文化建設,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離不開公共文化體系的發展和完善,離不開公共文化制度建設。

  一、公共文化體系和公共文化制度建設

  廣義的公共文化或稱公共文化體系是指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的、傳播先進文化和保障大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種文化機構、産品和服務的總和。它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徵。公共文化是政府舉辦的,具有公益的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追求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社會效益,體現政府的人文關懷。公共文化提供的是基本的文化産品和服務,高端的個性化的文化産品往往是由文化産業來提供的,公共文化確保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滿足,而不是提供整個社會全部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滿足整個社會全部的文化需求。每個公民在獲取公共文化資源、享受文化服務時,享有獲得服務機會的公平,服務內容、質量和服務過程的公平。換言之,公共文化具有均等性。同時,公共文化也應當是便利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應是近距離的經常性的服務,使人們隨時隨地能夠方便地獲得。

  公共文化制度是指有利於公共文化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的制度的總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也體現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我國近年來對發展和完善公共文化體系和公共文化制度建設日益重視。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政府職能歸結為四個方面: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裡,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得以進一步明晰。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第一次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對此,2006年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2007年全國人大十屆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表述。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再一次明確指出:“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抓手及工作要求。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將“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之一,這是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的全新認識,是對文化工作在全黨全國工作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認識。

  2010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強調要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心議題,會議指出,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的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強調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制度的跟進。2010年4月,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始進入制度層面,其重要標誌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度設計研究工作正式展開。深入開展制度設計研究是總結經驗、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的必然要求。通過深入開展制度設計研究,從具體實踐中發現普遍規律,進行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建設,就能更好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

  二、公共文化制度建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制度建設,是要建立服務於公眾文化權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規則體系。良好的公共文化制度能夠在最大範圍內提高公眾的生活質量和文化福利,盡可能公平分配社會文化資源,限制侵害公共文化利益的行為。

  1、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價值尺度與價值追求,是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靈魂。社會主義的公共文化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樣,必定要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原則,這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制度必須堅守的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價值選擇的基本標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其先進性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只有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持社會主義文明程度的高水平,才能夠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只有堅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靈魂的公共文化制度,才有助於社會主義公共文化的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才能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先進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才能為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2、堅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享受公共文化既是人的基本權利,也是人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需求。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出版發行事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産。”我國還通過參加國際公約的方式,確認了文化權利作為基本人權的性質。這表明,我國人人都平等享有文化權利。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著力推動“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

  享受公共文化也是人類的精神需要。人類不同於動物的重要特點就是人類有精神生活,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之後,還需要滿足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以音樂為例,在遠古時代,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就創作了勞動號子,在現代,如果沒有音樂,難以想象人們的生活將會怎樣。圖書館、廣播電視等都是在現代社會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設施。人們在不斷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在提高人類整體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質,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提高。因此,文化需要不僅是人類個體的精神需要,也是人類整體發展進步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整體達到小康水平。相應地,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會日益提高。因此,通過加強公共文化制度建設來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

  享受文化既是人的基本權利,也是人的需要,為了人的需求的滿足,公共文化制度建設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是對我們黨和政府公共服務理念的進一步解讀。它要求公共文化制度以及相關的決策、行為和活動都必須體現人民的要求、人民的權利和人民的尊嚴。關注人民的精神存在,賦予公民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更有利於人們公平而有尊嚴地享有文化權利。我們要充分了解公眾所需要的文化産品的類型、品質和數量,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

  3、堅持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務應體現均等服務,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資源應保證均等分佈,盡可能保證人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務。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原則不僅是倫理要求,更是解決城鄉、地區和階層差異的制度要求。因此,公共文化制度在設計上,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在內容上具有同質性,即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應該向公眾提供基本同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求不論區域、城鄉,不管種族、膚色,不分性別、年齡,不管身份、職務,都可以無差別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而不能有地域、城鄉等的差別和民族、身份等的歧視;要求在提供大體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總之,要在制度設計上使全體公民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權利得到基本實現和維護,特別是使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儘快享受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4、堅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國共産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對民族文化的弘揚不僅是民族的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的秉承,更主要的是對民族精神的宣揚。民族精神是民族傳統文化中維繫、協調、指導、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粹思想,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和靈魂。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形成了厚德載物、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兼收並蓄、和實生物的民族風範等,這些都是民族個性的體現。

  同樣,地域文化也是一個地域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獨特的文化體系。它一方面由於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也由於人類在其中的生息繁衍,構成了不同的民風民俗,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人物,沉澱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逐漸構成了一個城市的人文特色。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是緊密相連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民族精神的傳揚,是對地域文化先進成分和精華部分不斷昇華的過程,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獨特個性為中華文化提供豐富的能量與養料。因此,公共文化制度必須有利於保護人類歷史文化遺存,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産,發展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

 

熱詞:

  • 公共文化
  • 制度建設
  • 文化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