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8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線見聞:從11月2日開始,京劇藝術節在武漢拉開帷幕,一些來自湖北高校的80、90後大學生們不僅當觀眾,還參與到舞臺表演,唱、念、做、打,頗有專業京劇演員的風采。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都有專門的大學生京劇社團,而且有十多所高校都開設了京劇課程,並擁有京劇票房。

  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然而,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國損失了傳統劇種134種,佔戲劇品種總量的35%。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引起社會的關注。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決定》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強調“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傳承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産,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遺産,也有口頭文學、傳統藝術、節慶禮儀、民俗活動、民間工藝等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決定》指出,“加強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産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要提高文物保護水平,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科學規劃,保障投入,切實保護好中華民族的瑰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建檔制度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和年老體弱的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搶救性保護,對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實施生産性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集聚區實施整體性保護。加強中華古籍保護與出版,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繼續實施文化典籍編撰出版重大工程,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拓展文化遺産傳承利用途徑,促進文化遺産資源在與産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發揮教育在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

  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

  《決定》指出,要“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要結合中小學、幼兒教學特點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深入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面向全體高校學生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讓他們了解和認識優秀傳統文化。選擇若干基礎好、有特色的學校,組織專門研究力量,加強與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文化館、少年宮、烈士陵園以及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合作,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決定》指出,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黨報黨刊、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等譯製播出出版”。要加快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實施各項重大文化工程時,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傾斜力度。加大少數民族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加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搶救和傳承、創新,促進現代技術和手段在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中的應用,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

  (資料來源:《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 本報編輯整理)

  數據鏈結:我國從2008年4月開始免費開放部分公立博物館,2008年底有1000多座免費開放,目前開放數達到1800多座,展出物品從2007年的近9000項增加到2010年的14000多項。博物館已逐漸成為社會民眾分享群體記憶、聯通歷史與未來的公共空間。

熱詞:

  • 優秀傳統文化
  • 文化典籍
  • 六中全會
  • 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