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延安安塞三絕“黃土文化”調查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4日 17: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延安安塞三絕“黃土文化”調查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記者劉平 傅文濤 袁濤 王可嘉報道) 11月1日至2日,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劉平一行4人來到延安市安塞縣,深入基層採訪了解安塞腰鼓、剪紙和農民畫的發展現狀,了解安塞縣對文化産業的探索和改革。

      安塞腰鼓、剪紙和農民畫被稱為“安塞三絕”,這些文化元素使陜北黃土高原坐落在溝壑間的安塞縣成為中國的一個文化大縣。

      在安塞縣真武洞馬家溝村陜西工藝美術大師侯雪昭家的剪紙精品店內,她一件件的向記者講解自己每一件作品的創作過程及表現含義。

      今年57歲的侯雪昭,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陜北婦女。她小時候,和外婆、母親在籌備陜北人過年時必備的年貨“窗花”時,開始喜歡上剪紙和農民畫。“打小就比別人學的快,剪的好,反正就是愛剪,逢年過節,鄉里鄉親找我剪紙的可多了!”    

      直到1987年,侯雪昭第一次聽到“剪紙能出國”,她覺得即好奇又心動。“我當時就想,我也會剪紙,興許也能出國。”懷著想出國的單純願望,侯雪昭開始參加縣文化館主辦的剪紙、農民畫學習班,並隔三差五把新作品送給有關專家鑒定。

      侯雪昭在1988年參加安塞縣文化館舉辦的剪紙創作班,系統的學習剪紙和農民畫的規範化藝術表現形式和技法。

      “我第一次聽到李秀芳剪剪紙也能出國,那時候我想不知道剪到什麼程度能夠出國,回家後我就埋頭沒黑沒白不停的剪,孩子多等晚上孩子睡著了,我一個人就坐在燈下剪,” 1994年6月一日在縣文化館的推薦下她第一次跨出國門,把剪紙和農民畫帶到歐洲的奧地利,“奧地利人看我用剪刀在很快的時間裏剪出多幅畫來感到很不可思議,他們也非常喜歡。”外國人對陜北的剪紙、農民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關注激發侯雪昭更加堅定地在這種藝術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侯雪昭的剪紙繼承了傳統的藝術風格,又體現了現代的生活氣息,刀工嚴謹、工巧甜美自成一派。剪紙和農民畫已經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每天再忙、再晚,她都要花上幾個小時剪一剪、畫一畫才能睡踏實。她正是對這種源自陜北這片黃土地裏淳樸藝術的孜孜追求,改變了自身和家庭的命運。在她得工作室和剪紙精品店裏,整齊的擺放著國家領導人及中外友人的合影照片,“這是2007年非物質文化遺産日的時候在北京照的,當時去了很多領導,規定是不讓照像的,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主動叫上我照了合影。”侯雪昭在介紹時笑著説。

      侯雪昭的作品有不少人收藏和購買,“一般大一點的剪紙能賣到一兩千,小的也能賣一兩百。”剪紙和農民畫一年能給她帶來數萬元的收入,但是她還是忘不了自己在黃土地上的那幾畝地,農忙的時候,她還要扛起鋤頭下地幹活。“幹農活是咱的本份,再説,我剪紙的一些想法還要來自於這些經歷。”

      侯雪昭的剪紙從最初的 “抓髻娃娃”、“十二生肖”到新創作的“四季平安”和“新農村建設”,作品中不斷融入時代的氣息,反映出不同時期的民俗、民風。

      “剪紙就是要隨心意,想怎麼剪就怎麼剪,剪的多了,自然就越剪出靈感和創新了。”侯雪昭指著尚未完工的“五福臨門”,“我一天沒事就琢磨著把身邊的新事物剪到紅紙上,一有想法馬上剪。”   

      侯雪昭的丈夫陳丕亮是一名安塞腰鼓教練,從1974年開始打腰鼓,算起來也有37年的時間。陳丕亮曾參加過1997年香港回歸晚會、建國50週年國慶閱兵及建國60週年國慶閱兵的安塞腰鼓表演。老陳在回味著這些經歷時表示,“作為一個安塞人能夠到50大慶、60大慶展示安塞腰鼓我感到很榮幸。”

      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中,侯雪昭和陳丕亮的5個兒女都成為安塞腰鼓的教練,尤其是在西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小女兒陳紅梅也喜歡上了母親的剪紙藝術,為了能夠成為和母親一樣優秀的剪紙大師,陳紅梅也一直在努力地學習著。侯雪昭和陳丕亮對孩子們能夠接受和傳承這些藝術表示很高興。

      和侯雪昭一樣,用一把剪刀改變了自身和家庭命運的陜西省三級工藝美術大師余澤玲,小時候在姑姑家和表姐們在過年時辦年貨——剪窗花的時候,深深的喜歡上了這種藝術。

      以前住在鄉下的余澤玲一家怎麼也沒有想到剪紙能夠使他們搬到城裏來,而且還掙來了供三個孩子上學的費用。余澤玲的丈夫以前是個放羊娃,最開始他認為妻子不去種地而整天在家剪紙畫畫是“不務正業”,但是隨著妻子剪紙為家庭帶來許多收益的時候,他也沒有理由再反對了。他現在既是余澤玲的助手又是學生,每天也要揮著剪刀剪幾張窗花,或者是福壽題材的畫。

      在安塞像侯雪昭、余澤玲這樣的文化家庭還有很多,而這種根植于黃土地的文化藝術在當地政府的重視下,得到快速發展。

      據安塞腰鼓藝術協會腰鼓教練郭斌介紹,該協會每年接到的表演多達數百次,他每個月組織農民外出表演最多達20余場,較為豐厚的表演報酬也使得農民願意放下鋤頭,隨時參加和組建表演團外出。

      有不少人對安塞腰鼓的頻繁商業演出表示質疑,認為商演會失去濃厚的陜北文化氣息和特色。郭斌並不以為然:“我們在沒有演出的時候,仍舊下地幹活,時刻能夠體會腰鼓與黃土地在耕種及獲得豐收時那種喜悅的點滴。另外,每逢過年的時候,政府部門都會組織各個鄉鎮進行腰鼓匯演,正月的腰鼓匯演成為我們這兒非常重要的民俗。”

      安塞腰鼓和剪紙于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指定有文化傳承人。從2008年6月4日開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可獲得政府每人每年最高4000元的財政補助。

      在前不久閉幕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黨自成立伊始就以中華文化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身份,積極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努力培養全社會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全體國民的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熱詞:

  • 延安
  • 安塞
  • 黃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