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疆與敦煌同樣價值達瑪溝佛教文化遺址被破壞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4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與敦煌具有同樣歷史價值的新疆策勒縣達瑪溝佛教文化遺址也被爆出文物被盜掘、破壞的情況。一大批唐代壁畫、織錦、木牘、木簡被盜,就像敦煌文物被盜一樣,損失幾乎無法彌補。

  達瑪溝名字中的“達瑪”是梵語和古于闐[tin]塞語的結合,是“佛法”二字的音變,準確的翻譯應是“達摩”,也就是“佛法匯聚”之地。與敦煌相似,這裡是古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匯聚羅馬、波斯、中亞、漢唐等各民族文化,由於內地王朝更替對這裡影響不大,所以這裡還保存著大量古代佛教寺院和大量原始文獻資料,對歷史研究彌足珍貴。但是這批文物保存了一千多年之後,進入21世紀卻慘遭盜掘破壞,令人十分心痛。

  據記者現場發來的圖片顯示,在距離315國道僅15公里的阿巴斯墩遺址區,盜挖後留下的深坑和大小不一的殘碎陶片,其中有蓮花座的殘片、蓮花花瓣、佛像的手指、壁畫殘片等。負責“達瑪溝”遺址考古挖掘的中國社科院新疆考古大隊巫新華博士告訴記者,達瑪溝作為曾經養育眾多綠洲的河流,沿線的佛教寺院群在現在不僅是重要的歷史遺址,作為佛教傳向東亞的重要樞紐,達瑪溝更是研究東亞佛教的文化寶庫。

  根據目前考古調查來看,沿著這些綠洲分佈,大概有十多處重要古代佛教寺院建築群落遺跡,這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發現的保有古代佛教寺院遺跡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狀況最好的地方。這個區域的重要性還有一點就是,整個中原的佛教,東亞的包括朝鮮、日本的佛教都是從新疆塔克拉瑪幹這個區域傳過來的,實際上是古代印度佛教向東傳播的第一站,而這個區域的佛教不僅僅是佛教教義,還有佛教傳播、佛教藝術,深遠的影響了整個東亞佛教。

  虛掩的寶庫永遠逃不過貪婪的目光。“就在這時,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卻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朝敦煌趕來。他們願意變賣自己的全部財産,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余秋雨《道士塔》中講述的英國人斯坦因竊取敦煌文物的故事讓許多人痛心疾首。巫新華告訴記者,達瑪溝的盜挖,也是早在19世紀就開始,而當時以達瑪溝為盜掘中心的,正是斯坦因。

  巫新華:這個區域在19世紀末就已經被發現了,發現之後外國探險家多批次的來過,最著名的就是英國探險家斯坦因。他當時以這個區域為他的基本工作中心,做了大量的盜掘工作,拿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隨著我國收藏活動的日益趨高,最近的破壞是近十年的事。

  近幾年《盜墓筆記》、《鬼吹燈》這些小説的盛行讓許多讀者對古代遺跡充滿神秘的嚮往,可是殘酷的現實卻是,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高端的工具,在利益的驅使下,無知的盜掘者用著最低成本、破壞性最強、極其簡單的手段在挖掘、販運這些無價瑰寶。而巫新華認為,這條盜掘的利益鏈條的最主要的動力,就是文物販子的推動。

  巫新華:從這次案件破獲的情況來看,涉案的有二百多人,最主要的是那些盜挖者。推動這種盜挖形成高潮的,是文物的收購和在後面的指使者,大量出錢去驅使的人,是形成這次破壞高潮的最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為罪魁禍首就是這幫文物販子,當地實際操作去盜挖的,是被利益驅動的當地農民。

  這次由公安部門追繳並批封存的涉案文物,共3650件。其中包括9塊內容十分罕見的珍貴壁畫,1條花卉狩獵紋樣的精美織錦,大量古于闐[tin]文的木牘、木簡、圓形方孔錢等。而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卻遠遠不能説明這些文物的重要性。這次打擊中收繳的一些出土文物壁畫,可以説是無比之珍貴。

  犍陀羅風格的佛教藝術,也就是古希臘羅馬的雕塑繪畫藝術,被佛教所採用以後的風格,這種東西在全世界範圍內保存下來的只有浮雕和器物上的一些藝術表現,而壁畫形式的表現在全世界是沒有的,只在新疆有一些發現,而大規模的出現就是這一次,但是被盜掘了被切了,所有的壁畫非常完整的但全部被他們挖出來切碎。

  巫新華:現場慘不忍睹,大量的壁畫拋灑在地面,收繳的壁畫只有八九塊,但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壁畫將近20平米,現場看到有一個六米多長一米五高的壁畫殘墻,全是鎬印。而所有墻面上的壁畫都是我從事新疆考古20多年從沒見過的。這是人生一大遺憾,可以説是中國文化史一個極為傷心之處。

  達瑪溝是全國乃至世界保有古代佛教寺院遺跡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狀況最好的地方。可是談到被盜掘後的達瑪溝,“慘不忍睹”,巫新華用這四個字來形容。

  巫新華:現場慘不忍睹。就是荒漠中的巨大沙丘,現在很多都被挖平了。沙丘周邊有可能存在古代遺跡的區域,挖的全是地坑,從自然地貌看,已經體無完膚。

  如此喪心病狂的盜掘,為何不制止?策勒縣縣文管所所長史燕告訴記者,不是不想管,而是實在能力有限。文物遺址點不是一個兩個,光把整個文化遺址點巡迴一次就要十五天,看了這邊,那邊被盜挖了,看了那邊,這邊被盜挖了。人力不夠,車輛技術不夠,物質不夠。

  巫新華也告訴記者,達瑪溝在保護方面,的確有它實際的難度。策勒縣達瑪溝光一個區域南北一百多公里,東西長20多公里的這麼一個荒漠區域裏面就有幾十個大型的古代聚落遺址和佛教建築群落的遺址存在。雖然這些年自治區文物局甚至國家文物局包括當地政府都給予一定的支持和關注,但是這種投入和它實際文物的存在量和珍貴程度來比,還是不成比例的,如此重要的東西可能單靠這麼一個縣一個小小的文物機構來保護或者靠考古工作機構來進行工作,各方面來看恐怕都不符合了。

  同時巫新華也認為,達瑪溝需要的不僅僅是保護,如此龐大的瑰寶,如果能夠完整地展示在世人之前,這不僅是達瑪溝價值的實現,還能讓遺址的保護進入良性循環。目前全世界基本的文物保護原則就是原地保護、原地研究和進行開發,而且在這個區域雖然過去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區域,但是他的繁華全部現在都保留在地下了。現在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是落後於我國平均水平。

  在這樣的區域裏,有這麼好的文化遺産大量的存在,這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應該説是一個非常好的條件。所有的佛教寺院是可以復原的,所有的佛教文化是可以展示的,而整個東亞對佛教文化有著本能興趣的愛好者是數以幾億計的。這種情況下這是可以向全世界進行展示的文化財富。

  (記者潘毅)

熱詞:

  • 達瑪
  • 佛教寺院
  • 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