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們是中微子“捕快”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9日 06: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好一群“金色的螞蟻”。

  唐 曉攝

  閱讀提示

  聞名世界的深圳大亞灣核電站裏,有一群默默無聞的“地下工作者”。

  工作地點,距離核反應堆360米、深入地下100米;唯一任務,捕捉無處不在卻神秘難測的中微子。他們是誰?他們是一群堅守在悶熱潮濕的寂靜岩洞、奮鬥在粒子物理研究前沿的勇士。

  日前,記者來到南海之濱的大亞灣,深入岩洞,一探究竟。

  智擒“隱形客”

  探求中微子最後未解的振蕩模式

  要認識他們,先要認識中微子。

  它是什麼?人類至今無法精確描述,只知道,它與宇宙同齡,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取名“中微子”。每平方厘米地面,每秒鐘內會落下約10萬億個中微子。

  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將改變人類對物質的認識,了解宇宙演變的諸多秘密。最近20多年,世界上有6位研究中微子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測量的是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工程負責人王貽芳解釋,所謂“第三種振蕩模式”,是中微子最後一個未被破解的振蕩模式,即最後一個未知的混合角,稱為θ13,其數值的大小決定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研究方向,並與宇宙“反物質消失之謎”有關。

  “實際上,我們是進行中微子消失的檢測。”為了解開記者心中的疑團,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電子學系統負責人王錚研究員親自駕駛電瓶車,帶記者緩緩進入地底深處岩洞,一邊參觀,一邊介紹。

  大亞灣核反應堆産生海量的中微子。兩個近點探測器測量其初始通量,遠點探測器尋找預期中的通量減少。只有準確記錄遠、近探測器的通量差別和能量分佈,才能測量中微子混合角θ13。

  探測中微子是一項基礎研究,有什麼實際用途嗎?“眼前沒有,未來或許很多。”王錚笑著説:“中微子具有傳播中損耗小、穿透力強、難以捕捉、不易被改變等特點,適合傳播信號、掃描地質等。高能加速器産生10億電子伏特的中微子穿過地球時只衰減1%。。”

  今年8月15日,安裝在大亞灣地下的探測器,成功探測到來自核電站反應堆的中微子,專家預測,要測量θ13到1%的精度,大約需要兩年取數時間。

  世界“大比武”

  中國從世界8個方案中脫穎而出

  探測中微子,是人類與自然的較量,也是國際粒子物理學界的合作與競技。

  中微子能穿岩破壁,以光速直飛,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極難捕捉到。要讓它“現身”,必須用高精度探測器,在中微子流量大的地方測量。

  “大亞灣核電站恰好具備這兩個條件。”負責設備安裝的高級工程師唐曉説:“這裡中微子流量大,宇宙線干擾少。”

  8年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利用大亞灣獨一無二的地理條件開展中微子測量實驗。這一方案立即得到國際同行的支持,從全世界8個實驗方案中脫穎而出。美國能源部放棄支持本國兩個實驗方案,轉而支持美國科學家加入大亞灣實驗項目。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為中美在基礎研究領域規模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也是美國能源部在國外投資額度第二大的粒子物理實驗項目。中方投資1.6億元,美方投資了相當於8000萬元人民幣的設備。

  一批精兵強將迅速在大亞灣“集結”。在美國費米實驗室工作的曹俊、李小男接到中科院高能所的邀請,立即回國,投身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現任大亞灣項目中方主管的李小男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2006年,大亞灣國際合作組成立。5年來,長期駐守大亞灣的骨幹保持二三十人,先後參與輪值的科研人員達250余人,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39個研究機構。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一半的人員來自美國,包括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16家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中美各承擔了約一半的探測器任務,負責的部件接口眾多,雙方必須緊密配合。中國與美國的時差大,大亞灣的晚上正好是美國的白天。為了與美方專家討論,大亞灣實驗項目研究人員大多白天上班,晚上上網交流,大家早已習以為常。

  建造“水晶宮”

  生活單調、心靈快樂的“金色螞蟻”

  多數日子裏,大亞灣風平浪靜。

  但是,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團隊的中方成員,很少有放鬆的感覺。

  低成本、高設計,實驗項目一開始就面臨“兩難”——施工難、安裝難。

  岩石地下100米,5個數十米高的地下實驗廳,3100米長隧道。這樣的施工環境,要求高,難度大。隧道施工中,安全完成在有特殊安全要求的核島附近的全部3000多次爆破,全部滿足國家核安全局的震動要求。然而,整個土建工程只花了9000萬元。為了節省經費,大家每分錢掰開花。實驗項目地下隧道只鑿6米高,5.9米高的探測器鋼罐剛剛能通過。

  實驗裝配大廳在地下,潮濕悶熱,人進去20分鐘就會渾身濕透,沒有水喝,沒有廁所,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憑藉簡單的機械和人力,完成中微子探測器的裝配。每個探測器內有上百個關鍵部件,操作稍有失誤,就會前功盡棄。

  馬驍妍、唐曉兩員“女將”,擔當現場安裝責任工程師,白天在現場組織安裝,晚上編制下一步計劃,分析每一組測量數據,發現問題並找出解決辦法。

  安裝、調試人員每週工作6天,沒有正常的節假日。一回到宿舍,只想倒頭睡覺。可是,第二天一早醒來,又匆匆鑽進隧道。他們在博客中自稱是“金色的螞蟻”,“在沒有陽光的地下,用智慧和勞動建造了一個美麗的水晶宮。”

  大亞灣,自然風光優美。但時間久了,寂寞、思念隨之而來。

  王志民博士剛到大亞灣時,孩子出生不到3個月,妻子獨自承擔一切。他兩三個月不能回家,只能每晚給妻子打電話。後來,他連打電話也發憷,因為怕聽到妻子的抱怨。

  連續3年,唐曉每年一多半時間待在大亞灣。其間,遠在北京的兒子經歷了中考和高考、婆婆生病住院到病逝、丈夫鎖骨骨折、76歲母親獨自生活……她在博客中這樣寫道:“連續3年的清明節我都在大亞灣,沒能與家人一起去給父親掃墓。父親離世整整10年了,這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

  為了省租金,團隊20多人租住在遠離實驗地點的農民屋。年輕的,只20多歲;年齡最大的,是項目總工藝師白景芝,今年已經72歲,從項目初建至今,他每年有大半時間在大亞灣度過。

  他們的生活單調,但心靈快樂。當θ13的上限和下限在握之時,也是他們結束長長的相思、與親人含淚會面的幸福時刻。

熱詞:

  • 中微子
  • 振蕩模式
  • 捕快
  • 探測器